閆任強
The Chinese fine brushwork painting experienced a splendid period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that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Jin and Tang Dynasties. When it came to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he fine brushwork painting went to a more brilliant stage with much greater charm. However, it declin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ecause of the shock of landscape paintings.
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了繪畫賞鑒的六項要求,即“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隨類賦彩,四曰應物象形,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摹寫。這六點既是對中國畫品評的概括,更是專指工筆重彩技法的繪畫準則。
晉唐巔峰
工筆重彩在中國繪畫史上曾經光華絢爛。早起戰國晚期至西漢時期所出現的帛畫中,就形成了以線為造型手法填充色彩的表現方式。魏晉時期,工筆重彩的繪畫主要表現在壁畫上,線的形式也更加完備,具有了渲染性的色彩描繪。尤其是石窟壁畫,常常用流暢的線條進行表現性的描繪,再以平涂的方式進行大色塊的整體塑造,給人的感覺是活潑、熱烈而不失典雅,其色彩的組合具有裝飾性。在卷軸畫的創作中,線條和色彩的表達更為精致、真實,如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按照人物的服飾、周圍的環境進行色彩分類,基本上是現實生活的真實描繪,紅、綠、白色在黑色線中達到了完美的統一。這就是隨類賦彩之法,與西方所使用的環境色不同,它是一種結構色,或者說是多種固有色的搭配組合,即依照物象的特定法則進行的布色,能夠按照作者主觀化的表達方式進行情感體驗,不受光色的影響,所以它是一種表現性的色彩行為。
隋唐五代時期,畫家們以獨特的認知方式探尋線條與色彩之間的相互關系,礦物色、植物色交互使用,使色彩在繪畫中自覺的演繹,而名曰:丹青。如展子虔的《游春圖》,閻立本的《步輦圖》、《歷代帝王圖》。直到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在設色上完備了青綠著色的古典繪畫型制,即青綠山水。傳為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以青綠重著色描繪江岸一角,其畫風工致細膩,可見其藝術之精妙。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峰巒奇崛,場景深幽,祥云環繞,馬隊或行或歇,表現出路途的崎嶇和皇家的富麗,全圖用鐵線勾勒,局部施以赭石,用汁綠分染山石,再用石青、石綠罩染,以紅、白、青色描繪人物,使畫面靜中寓動,富有生機。從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獨立的工筆山水畫已經非常成熟。
五代時期有兩幅佚名的工筆重彩畫作品非常獨特,一幅是《丹楓呦鹿圖》,采用滿構圖的處理方式,主要以黑、棕、紅、粉紅、粉黃、表現北方濃秋景色,色彩濃艷,層次豐富。另一幅是《秋林群鹿圖》,以大片的秋林為主要表現對象,中間鹿群姿態生動,怡然閑適,所用筆法精細、灑脫,色彩靚麗、絢爛,表現性強,很有現代感。顯然,這兩幅作品風格、手法基本一致,亦區別于唐代漢文化藝術中的繪畫方式。
著名的人物畫作品中,有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和《文苑圖》、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和《搗練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和《揮扇仕女圖》、孫位的《高逸圖》等,這些作品勾線流暢、用色華麗,畫風精致細膩,采用礦物色和植物色相調和的技法,發展了線描和色彩的表現功能。《簪花仕女圖》用色更豐富,也更成熟,其特點是“以豐厚為體”,“衣裳簡勁,彩色柔麗”。《虢國夫人游春圖》是一幅優美的工筆畫作品,畫面前疏后密,在簡潔中富于變化,線條精煉,色彩妍麗,人物形象生動有趣,既表現出春游的特點,又充分顯示了虢國夫人的顯赫地位。
在工筆花鳥畫中,最重要的是黃筌的《寫生珍禽圖》,這幅畫雖然是一幅寫生作品,但小鳥造型準確,畫法精致,幾乎亂真。整幅畫技巧嫻熟,先用精細的墨線勾勒,再用墨分染、敷色。雖然不是一幅完整的繪畫作品,但它在工筆繪畫中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其他著名的工筆畫作品有韓幹的《牧馬圖》、韓滉的《五牛圖》及佚名的《閘口盤車圖》等。
宋元成熟
北宋的工筆畫代表人物是徽宗趙佶,他是一個極有成就的畫家,創立了勁細挺秀的“瘦金書”,代表性作品有《柳鴉圖》、《瑞鶴圖》等。這一時期,王希孟創作了《千里江山圖卷》,這是一幅重要的青綠山水畫作品,山體結構豐富密集,布局得當,色彩濃艷,陰陽凹凸,氣、韻俱備。在筆墨表達非常完備的基礎上,進行青綠設色,其勾勒、皴、擦已相當熟練,色彩的使用主要是石青、石綠、赭石、花青及汁綠的鋪陳,礦物色和植物色交替運用,使畫面渾然一體,這幅畫就是在變化的線體上以重色取勝而獨步千載的工筆繪畫。趙伯駒、趙伯骕善畫工筆重彩,從趙伯駒的《漢宮圖冊》中可以看出,畫面嚴整、規矩,山石皴法層次豐富,樓閣畫法類似界畫,用色亮麗,但不甚濃烈,在對比色中,通過筆墨的完整而達到統一,尤其是人物的動態和粉色的處理,使畫面活躍而耐人品味。宋代的宣和畫院在工筆繪畫上有很高的成就,這與皇家的尚古風氣不無關系。此外,還有佚名的《江山秋色圖》,雖然這幅畫主要的特點在勾線和結構處理上,色彩的運用更多地采用平涂方式,但其精巧、繁密及造境上是今人所不及的。重要的工筆畫作品還有黃居寀的《山鷓棘雀圖》、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圖》、佚名(一說徽宗趙佶)的《芙蓉錦雞圖》、李公麟的《五馬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南宋林椿的《果疏來禽圖》、李嵩的《貨郎圖》和《花籃圖》、馬遠的《踏歌圖》、佚名的《碧桃圖》和《出水芙蓉圖》等,其中許多作品已成為學院工筆教學的范本。

元代的工筆畫有錢選的《八花圖卷》、李衎的《雙勾竹圖軸》、趙孟頫的《浴馬圖》、劉貫道的《消夏圖卷》、任仁發的《張果見明皇圖卷》等。由于元代的社會現實和文人們的心理傾向,工筆重彩畫的發展在民間壁畫中獲得了極高成就,如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和洪洞縣廣勝寺水神廟內的元代壁畫,就是這一時期富有活力的藝術典范。永樂宮內的壁畫集中在三清殿和純陽殿,殿內滿壁生輝,光華燦爛,以人物為主體的三清殿氣勢浩大,人物傳神,線條挺拔有力,色彩瑰麗華美,以石青、石綠為主色,兼以紅、黃、白、紫等色,呈現出莊嚴、華貴之美。純陽殿以連續性的情節,描繪呂洞賓的生平故事,以青綠山水為框架,將人物穿插其間,山石云樹巧妙連接,即是通景畫又獨立成幅,在意匠經營中,體現出作者對色彩的獨到把握和情景的創造。水神廟內的壁畫看起來更加生動傳神,也更加生活化,如《對弈圖》、《打球圖》、《漁父賣魚圖》、《女子生活習俗圖》以及戲劇壁畫等。在線的基礎上,色彩的感覺豐富、細致,調出的色相協調、精妙,是元代工筆重彩繪畫絕妙的佳作。
明清沒落
仇英作為明代工筆重彩畫大家,直接承繼晉唐,同時也受到了元、明文人畫影響,可以說,仇英是一位功夫扎實的專業型畫家,進行過嚴格的工筆重彩畫技法訓練,也深深地體悟到古典繪畫的精髓,所以,他的作品既有富麗清新的效果,又有優雅超脫的內蘊,從他創作的《桃源仙境圖》和《桃村草堂圖》中可見一斑,他還創作了大量的工筆人物畫,如《人物故事圖冊》等。仇英的工筆重彩畫探索是中國美術史上自唐宋以來又一個高峰,可貴的是它能在明代多種繪畫語言的集合中,深研已消沉的重彩傳統,且成就非凡,就連“南北宗論”的董其昌也慨然贊曰:“李昭道一派,為趙伯駒、伯骕,精工之極,又有士氣。后來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若元之丁野夫、錢舜舉是已。蓋五百年而有仇實父。”
工筆重彩畫中還有邊景昭的《雪梅雙鶴圖軸》、呂紀的《梅茶雉雀圖軸》和《殘荷鷹鷺圖軸》、唐伯虎的《明蜀宮妓圖軸》、陳洪綬的《晞發圖》和《雜畫圖冊》等。
明代壁畫中有許多優秀的工筆重彩畫作品,著名的有北京法海寺、山西新絳縣稷益廟等。據記載,北京法海寺壁畫,由畫士官苑福清、王恕等親自參與創作,具有宮廷繪畫的高超水平,其神像如《帝釋梵天圖》人物肅穆威武,富有個性,構圖多變而整體統一,線條挺拔流暢,采用了“瀝粉堆金”的手法,色彩沉穩濃重,細部描繪精準,場面宏大,富有裝飾性。其時還有西藏地區的寺觀壁畫和唐卡、河北正定隆興寺壁畫、石家莊西郊的毗盧寺壁畫等,其色彩華麗、典雅,造型嚴謹,構圖飽滿多變,藝術性極高,且充滿了神秘感。
清代的工筆繪畫基本上延續了前代的傳統,但藝術上已不及前代。流傳的作品有焦秉貞的《仕女圖冊》、陳卓的《玉堂富貴圖軸》、凌恒的《雪柳寒鷺圖軸》、楊晉的《豪家失樂圖卷》等。還有以界畫方式出現的袁江《海上三山圖軸》、袁耀《阿房宮圖軸》等作品。此時,工筆繪畫已失去了曾經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