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
The western realistic oil paintings are famous for the exactly similarity, while Chinese fine brushwork paintings are also renowned with the realism, both of which have gained great praise from collectors and theorists. Therefore,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painting systems is a key issue to study.
西方傳統寫實油畫以酷似自然的“寫實性”炫耀于世。姜紹書在《無聲史詩》中描述了中國畫家遭遇西洋畫時,對“眉目衣紋,如明鏡涵影,踽踽欲動”的西洋畫形象的驚艷。而中國傳統工筆畫也以其“丹青之妙,有合造化之功”而著稱,講究“應物象形”、“度物象而取其真”。它們之間的比較,是中西兩個繪畫體系比較研究的重要課題。
寫實傳神
據說,古希臘畫家宙克西斯筆下的葡萄引來一群鳥兒啄食。同樣,三國時期曹不興受命為孫權畫屏風,不慎滴落墨點,順勢畫成一只蒼蠅。孫權誤以為真,舉手驅趕才發現自己眼睛受騙。這些類似的圖像亂真故事,說明了無論中西,人們都有“真實地再現”物象的心理需求和藝術追求。
寫實油畫在文藝復興時期發展完善,形成體系。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觀念深受科學觀念的影響,甚至將“科學之真”等同于“藝術之美”,達·芬奇就認為“繪畫是一門科學”。這一時期的繪畫觀認為:繪畫是要在二維畫面上逼真地再現出三維空間中景象的一個片段(如透過窗玻璃看到的)。達·芬奇就是這種繪畫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說:“鏡子為畫家之師。鏡子和畫幅以同樣的方式表現被光和影包圍的物體,兩者都同樣似乎向平面內伸展很遠。”鏡子中顯現的是現實世界中事物的映像——一種“逼真的幻象”。繪畫中顯現的也是這種“幻象”,在二維的平面上幻現出三維空間的“逼真幻象”,這種幻象為觀者提供感官的審美愉悅。當然,西方傳統寫實油畫的藝術價值并非僅僅在于制造“逼真的幻象”,寫實油畫也在表面“形似”的基礎上追求“內在的真實”、追求“傳神”,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拉斐爾的圣母像等優秀的“傳神”之作。但與世界上其他繪畫體系相比,其再現“逼真的幻象”能力尤為突出。
中國傳統工筆畫用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因其用極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工筆畫在宋代以前為中國畫的主要存在形式,后來隨著文人寫意畫的出現,中國傳統繪畫才有“工筆”與“寫意”之分。在工筆畫中,無論是花鳥畫,還是人物畫,都力求“形似”,正如《爾雅》云:“畫,形也。”古代美學家提出了“觀物取象”、“同自然之妙有”、“應物象形”、“度物象而取其真”、“外師造化”、“丹青之妙,有合造化之功”等命題,都說明中國傳統繪畫重視“寫形”的審美趣味。
在工筆畫中,“形似”有著重要的地位,但這并非西方傳統寫實油畫追求的對自然的逼真摹仿。工筆畫要求“立象以盡意”,即用“盡其精微”的手段達到“意境高遠”的目的。工筆畫在追求“似”與“真”的前提下,要求以可視可感的藝術語言表現對象的生命特質,即寫人寫心、寫物寫境。傳統中國畫一直把“氣韻生動”作為品評的第一標準。中國上古時期就有“君形者”和“謹毛失貌”這樣的觀點。“神貴于形也。故神制則形從,形勝則神窮”,“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這些都是說,“神”是“形”的主宰,藝術如果沒有“君形者”,就不可能使人產生美感。到了魏晉南北朝,畫家對形的掌握已有相當高的水平。但“不止于求其形似”,顧愷之就提出了“傳神寫照”、“以形寫神”等著名觀點。形是揭示事物外延的,是外在的、表象的、具體的;而神是揭示事物內涵的,是內在的、本質的、抽象的。形和神是對立統一的,形是神賴以存在的軀殼,形無神不活;神是形賦予生命的靈魂,神無形不存。形不等于神,但“形具而神生”。畫家對形的嚴格要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傳神。
可以說,西方寫實油畫和中國工筆畫都追求“寫形”和“傳神”。但是由于理性的“科學思維”、“求真意志”,西方人更注重“真實地再現”,重視藝術與自然的逼真相似關系;中國人則更注重“以形寫神”,重視形象之外的情感表現?!爸袊嬕詫懸鉃楸?,西洋畫以寫實為務”,這種關于兩種繪畫體系對比的一般性描述,雖然失諸簡單,但也基本確切。
中國傳統工筆畫與西方傳統寫實油畫之間的差異,事實上是中西方傳統思想之間差異的表現:西方思維方式的主客二元性,使得藝術家關注于對象的客觀性,因而強調再現客觀形象;而中國卻是一種天人合一的一元性思維方式,不片面追求客觀性,在藝術形象中主觀情趣與客觀物象和諧交融。正是由于這種思維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中西兩種不同的繪畫體系。
再現物象
西方寫實油畫對“真實地再現”物象的關注,導致寫實油畫以忠實地模仿自然為目的,注重塑造特殊環境中的具體、充滿特殊細節的形象。在中國傳統美學“形神”觀影響下,傳統工筆畫強調“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內在的、本質的形象。這兩種不同美學趣味的“形象”追求導致了藝術形式上的差異。
從造型的空間表現形式看,西方傳統寫實油畫用科學的“定點透視法”組織畫面,塑造物像的立體感和空間感,力求再現客觀世界的“逼真幻象”?!岸c透視法”是寫實油畫形式構成的規則。而傳統中國畫講究“搜盡奇峰打草稿”、綜合對象的多個側面表現對象“最理想的形象”,創造出“移步換景”的藝術空間。因而傳統中國繪畫則并不膠柱鼓瑟于一個“假設的固定視點”觀看對象??梢哉f,西方寫實油畫呈現為一種“照相式”的真實,再現了時空中的一個“瞬間”和“片段”,那么中國工筆畫表現的則是對象的“理想形象”,表現了時空的連續性。
從造型特征看,西方傳統寫實油畫追求逼真的幻象,講究造型的“立體感”。中國傳統工筆畫脫胎于中國傳統的裝飾藝術,是一種用線勾勒和設色的“平面”造型方法,富于“裝飾性”。
在西方畫家看來,自然物象在人們眼前的呈現是因為光的照射,他們正是運用這一原理研究對物象的描繪,通過光影的層次變化去再現物象,以明暗調子塑造物象的“立體感”。達·芬奇的繪畫遺稿中說:“陰影是物體及其形狀的表白。如果沒有陰影,物體就不能將它的形狀的特征傳給知覺”。在繪畫制作過程中,隨著形象的刻畫,油畫家們往往會逐漸摒棄起稿時刻畫分明的輪廓線,而以不同明暗的影調暈抹烘托,再現出物體的形狀和立體感。盡管也有如波提切利、荷爾拜因、丟勒等大師用流暢的線條描繪人物形象,但其線條的運用依然從屬于整體畫面的明暗造型體系。
中國傳統工筆畫不在意物體的光影變化。其造型不用“明暗調子”,主要靠線的前后穿插結構來表現物象的形體及空間感。謝赫所謂“骨法用筆”,就是指用線描造型、根據人物的形體結構準確地勾勒。只要把物象形狀畫準,前后穿插結構交待清楚,就能引起觀者立體空間的“聯想”。這與西方寫實油畫以“明暗調子”制造“視覺幻象”的方法不同。這種方法導致工筆畫造型的“平面性”特征。工筆白描完全用線條來描繪對象的輪廓和某些內在結構變化,不敷色彩;工筆畫的設色采用平面色塊的組合,線在其中起到界定形體的作用。工筆白描和工筆設色都呈現為一種“平面造型”,而平面造型又給工筆畫的“裝飾性”風格準備了條件。
明暗與線
從造型的主要手段看,西方傳統寫實油畫基本上是用不同深淺的“明暗調子”、在二維的平面上再現物體的立體感或凹凸感,而工筆畫以“線”造型。
工筆畫以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對象的外形,以“盡其精微”的手段,通過“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 獲得神形的完美統一。線是中國工筆畫造型的主要手段,也是工筆畫的基礎和骨干。然而工筆畫線描不只是講究工細,更重要的是追求線條自身的力感和美感。不同的畫家,在線條的運用上,就會有不同的韻味。例如,顧愷之的“高古游絲描”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陸探微的“鐵線描”,“筆跡勁利如錐刀焉”;曹仲達之筆,“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猶如剛從水中出來一般,”;吳道子的“莼菜條”,“其體圓轉而衣服飄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工筆畫中“線”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塑造形體的要求而成為表達作者思想、感情、意念的重要手段。并且,與寫實油畫中線條、明暗的使用服務于形象的塑造不同,工筆畫中的“線”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
由于“書畫同源”的影響,中國畫創作講究“書畫同筆”,要求以“書寫”的手法表現形象,因此工筆畫的線描注重“用筆”。唐代張彥遠說:“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工筆畫的“用筆”是通過力度、動勢、節奏、韻律等來表現情感的,雖然不像寫意山水畫用筆那么多變,但是其抑揚頓挫、輕重緩急、起承轉合都表現在用筆的痕跡——“線”中,隨著“線”的獨立的審美價值而同樣具有獨立的審美品格。但是西方傳統寫實油畫追求對自然的模仿,而不關注造型語言的自律性,其用筆同樣服從于具體形象的刻畫而不具備獨立的審美價值。傳統的西方寫實油畫幾乎不講究“用筆”,雖然哈爾斯、委拉斯貴茲、戈雅等大師筆下的形象也筆墨縱橫、極盡快意之能事,但終究不像中國工筆畫中的“用筆”那樣具有獨立于形象塑造之外的審美價值。
寫實油畫看重真實地描繪物象,其色彩的運用也需要服務于“逼真的再現對象”而追求色彩表現上的精確化、自然化、立體化。即使是同樣一種顏色處在不同的視覺空間,對它的色彩表現也應畫出色彩明度、飽和度的區別,這樣才能表現出對象的體積感和空間感。而中國傳統繪畫的色彩觀是“隨類賦彩”,強調的是色彩的一種“類型化”運用?!稄V雅》中說“畫,類也”,南朝宋時宗柄《畫山水序》提出的“以色貌色”,概括了中國畫色彩運用的基本原則。由于這種“類型化”運用,工筆畫設色往往呈現出“裝飾化”、“意向性”的特點,在造型上往往體現為“平面性”。
總之,中國工筆畫和西方寫實油畫分屬兩個不同的話語體系,其藝術觀念、表現手法都有較大的差異。西方傳統寫實油畫制作重視素描,強調明暗關系、體積感、質感、空間感,它們都被充分調動起來塑造物像的立體感,加上色彩的精確運用,“定點透視法”配合,使形象真實具體,呼之欲出。構成這種“逼真的幻覺”的各種造型要素基本上都是為這種“逼真的幻覺”服務的。而中國工筆畫中的線條、筆墨、色彩等因素在“傳神寫照”之外,還具備獨立的審美價值。這種對線條、筆墨、色彩等藝術語言本體的“自覺”,體現出一種早熟的“現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