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持藝術信念,恪守學術立場,倡揚人文精神”,是《當代作家評論》始終如一的辦刊宗旨。自創刊之日起,《當代作家評論》就始終積極參與中國當代文學的學科建設,密切關注中國當代文學重大創作、思潮、流派發展的新動向,在二十多年的辦刊過程中,《當代作家評論》沒有漏掉任何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切實探討問題,細致分析作品,以批評的方式參與當代文學與文化建設。
一、“小說家講壇”、“詩人講壇”的設立,“批
評家講壇”、“文學批評論壇”的開展與深化
“小說家講壇”的構想,源于我和王堯教授、作家莫言2001年8月大連聚會時的討論,并很快得到了許多作家、學者的贊成與響應。這一活動將由兩部分組成:在蘇州大學設立“小說家講壇”,同時在《當代作家評論》開設“小說家講壇”的專欄。
這個講壇的設立是為了彰顯小說家們被遮蔽掉的意義。在這個講壇上演講的小說家堪稱是杰出的甚至偉大的作家。關于“杰出”或“偉大”的提法,或許暫時不為一些人接受,但我們相信以后的文學史會作這樣的敘述。熟悉百年中國和世界文學文學史的人都知道,在這二十年當中,我們已經有一批杰出的或偉大的作家;但我們常常由于莫名其妙的思想與心理作用,不敢或者不想做這樣的表述。我以為這是最糟糕的失語。
建立起一個凸現作家主體而又易于與學者、批評家、文學讀者溝通的充滿活力的“文學現場”,是“小說家講壇”的又一企圖。
多少年來,大學的文學教育是殘缺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失敗的。在堂堂的文學講壇,缺席的是真正的文學。?“小說家講壇”的設立,將會有助于改變這一現象,盡管這樣的改變可能是微弱的。
這個講壇是有高度的。文學從來就有高度。我們邀請真正杰出的小說家走上這個講壇,保持它的高水準,而不降格以求,讓這個講壇成為透視當代文學演進歷程的一個側面。
“小說家講壇”自2001年10月開始,至今有莫言、李銳、張煒、余華、尤鳳偉、賈平凹、史鐵生(書面講稿)、葉兆言、韓少功、方方、王蒙、鐵凝、閻連科、王安憶、格非、李洱、林白、蔣韻、范小青、遲子建、畢飛宇、阿來等三十多個作家走上了講壇,產生了較大影響。
“詩人講壇”是《當代作家評論》繼“小說家講壇”欄目獲得成功后開辟的又一個“文學講壇”欄目,由林建法和何言宏教授主持,旨在加強和促進中國當代詩歌的創作與研究,促進中國當代詩歌的繁榮與發展。我們一直以為,在中國當代文學的幾大文類中,詩歌的成就并不一定亞于小說,在某些較為具體的方面,甚至為小說所遠為不及。一些不能被我們所忽視的重要事實是,在“朦朧詩”以來的不同時期,中國當代詩歌一直走在文學潮流的前列,無論是在藝術探索還是在精神表達方面,它都起到了引領先鋒的作用,而且它在這兩個方面所達到的高度與深度,以及它的豐富性、生動性與復雜性,它與中國當代歷史和民族精神之間的深刻關聯,絲毫不亞于小說。中國當代詩歌有著不容忽視的世界性影響,有它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杰出詩人。
這一欄目陸續邀請了王小妮、王家新、周倫佑、于堅、歐陽江河、柏樺、翟永明、張棗、多多、西川、小海、〔瑞典〕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雷平陽、宋琳這樣一些重要詩人,就詩歌問題發表講演,同時約請研究者和批評家們對他們的詩歌實踐進行對話、研究。
“詩歌觀察”每年推出二期,由詩人王家新和文學批評家張清華、張學昕、羅振亞、何言宏和何平等人分別對當下中國的詩歌創作、詩歌翻譯及詩歌研究與詩歌批評追蹤批評。我們的“詩歌觀察”主要以六個部分分別對詩歌刊物、綜合性文學刊物中的詩歌創作、民間詩刊、網絡詩歌、翻譯詩歌及關于當代詩歌的研究與批評動態考察,以這一特殊的批評方式動態追蹤詩歌現場,及時把握最新的詩歌現象和詩歌問題,同時推舉優秀詩人,遴選優秀作品。經過我們兩年多的努力,當代中國的詩歌現場以一種較為特殊的方式被呈現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界面前,加之《當代作家評論》“詩人講壇”欄目的成功創辦,我們深信,對于中國當代詩歌的歷史、現實和重要詩人的關注與研究,應該已經成了一種更加自覺的學術意識,這也是我們致力于這兩項工作共同的初衷之一。因此我們想將“詩歌觀察”告一段落,在以更多的精力做好“詩人講壇”的同時,準備階段性地集中研討詩歌現實中的重要現象與重要問題,這可以看成是對既往“觀察”的拓展與深入。
2011年3月以來,《當代作家評論》雜志與杭州師范大學主辦的“批評家講壇”,先后邀請了丁帆、王堯、吳俊、陳思和、陳眾議、王曉明、陸建德、顧彬、張清華、南帆十位國內外著名文學評論家,走進校園,就當代中國的一些重要的文學現象和文學批評問題展開討論。目前,該講壇已舉辦十場講座,有5000多人次參與交流;同時,講演稿分別發表在《當代作家評論》雜志上,引起文壇內外的廣泛關注,社會影響巨大。
“批評家講壇”強調發表建設性的批評聲音,旨在培育真正的批評精神與批評氣度;強調文學批評的自由氣質與批判品性,旨在標舉“高深”的批評尺度;強調有效的審美闡釋與剴切的思想批判,旨在倡揚敦厚誠實又高屋建瓴的批評風度。
應邀參加“批評家講壇”的批評家們都將文學創作與文學評論中的價值觀問題作為自己的思考重點,在活動中一直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丁帆教授發表在《當代作家評論》2011年第3期上的《狼為圖騰,人何以堪——〈狼圖騰〉的價值觀退化》一文,面對被大眾和一些評論家熱捧的暢銷書《狼圖騰》,面對被出版方鼓吹為?“沒有文化差異的”、“包含整個人類的價值觀念”的動物故事,丁帆解析出了由狼性崇拜所表征的法西斯意識形態,診斷出其反歷史、反人性的文化與精神癥候,嚴厲指責了其在重要價值立場上的反動性。該文章發表后,《遼寧日報》刊發了評論文章《學者批〈狼圖騰〉價值觀:挑戰文明?不顧人類倫理》,多家網站轉載,網友跟帖討論,引發了對《狼圖騰》的重新認識的熱潮。
王堯的《關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向后轉”的問題》便試圖回答這樣的問題。王堯認為,重返“十七年文學”、“文革文學”、“八十年代文學”是不可避免的,歷史的反思以及對當下困境的破解是必須的,我們任何時候都需要對既往的文學史和文學觀點作出反思,但反思與破解,都不能退到那些已經被否定了的立場、觀點、方法和價值判斷上去,后來的文學發展進程和學術史已經表明這種否定是必須的。他認為80年代沒有形成“思想再生產的機制”,真正能夠成為知識分子的作家太少了。思想不能再生產,到了90年代和新世紀,文學應對現實的能力自然減弱了。但是,不能把今天的困境和問題歸咎于“純文學”思潮的缺失,不宜籠統地提文學的“再政治化”,也不適合用過去的方式處理文學與現實的關系。如果我們在這些基本的問題上退縮,也就忽視了80年代文學發生的前提,并解構和顛覆了80年代文學形成的基本面貌。王堯在當代文學生產的“大歷史”中所作的這些分析,是令人警醒的。
在“批評家講壇”舉辦期間,杭州師范大學的廣大師生和社會聽眾成為最初的聆聽者和參與者,他們與批評家們就相關話題進行了現場交流。參與講壇的聽眾紛紛表示,這樣一種內容生動活潑、方式獨特新穎的文學批評活動形式,具有高水平、高質量和高“收益”的特點,它能夠在社會眾多蕪雜的價值觀念中去蕪存菁,以正確的價值導向為標準,倡導一種積極健康的文學批評方式,不僅應該堅持,更應該推廣,使更廣大的文學研究者與愛好者能夠有機會參與其中,在交流互動中,對當代文學有更加深入的認識、更加切身的體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2012年3月“重建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為主題的第四屆中國當代文學高峰論壇在沈陽正式開壇!陳眾議、范小青、孫郁、王堯、格非、吳俊等作家批評家在論壇上發表講演。
所謂重建,不是否定傳統,不是自外于世界,不是拋開既有的成果去另起爐灶,而是從傳統出發,與世界對話,在已有的成果基礎上,整合、創新中國的文學理論,開辟文學批評的新格局,從而形成在全球化背景下闡釋中國問題的文學理論體系與文學批評范式??梢哉f,這一重要工作并不是從今天開始的,五四新文學以來所做的都可以稱為“重建”。但我們這里明確提出重建,是想把這一重要工作落實下來,匯聚有生力量,發出清晰而有力的聲音,為重建文學理論批評提供一個參照系。
二、作家作品論對當代文學史經典化的意義
2012年4月,《當代作家評論》與揚州大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在揚州大學聯合主辦“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家、作品論的理論與方法的深入探討”學術會議。相對于中國現代文學“經典化”的基本完成,中國當代文學的“經典化”成為專家學者們普遍關注與焦慮的話題。吳義勤提出當代文學的經典化沒有完成,其原因就是當下作家作品論的研究水平跟不上,因為文學的經典化不能單靠文學史歸納。陳思和認為當代的嚴肅文學很難與通俗文學進行消費市場的抗爭,但學者們有義務有責任通過高水平的作家、作品解讀,使其進入教育體制,從而實現“經典化”。像我這樣幾十年從事文學批評的人,我感覺這就是一種宿命,我會把我一生的精力固定在幾個作家身上,我會很認真地去跟蹤,可能10年、20年、30年。丁帆肯定了作家、作品論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具有一定的指示性與啟發性作用,認為好的作家、作品論,一定不是站在作家之下,也不是站在作家之中,而是站在作家之上。
從學術刊物立場出發,現在的文學研究中,作家、作品嚴重缺席,充斥著的是思潮史、運動史、意識形態史。我們應該從文學史發展的角度,強調作家、作品是文學史最關鍵的構成。沒有深入研究作家、作品,就不可能對文學史有一個完整的了解。當下的認知誤區是:喪失了直面文學史、直面作家作品,
直接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陷于現成理論(尤其是西方理論)預設的問題中,最終將形成一種簡單、武斷的“批評風格”。
《當代作家評論》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作家作品論的研究,成為雜志的看家本領。2006年5月,在常熟舉辦了賈平凹長篇小說《秦腔》研討會;2006年11月在北京魯迅博物館舉辦莫言作品討論會;2007年5月組織召開王安憶作品研討會;2007年9月與魯迅博物館聯合召開閻連科作品學術研討會;2010年3月于復旦大學中國當代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聯合召開蘇童作品學術研討會;2011年11月,與復旦大學、常熟理工學院共同舉辦了賈平凹《古爐》、王安憶《天香》作品研討會;2012年4月與《作家》、上海文藝出版社舉辦了格非“江南三部曲”作品討論會;2012年5月與復旦大學中國當代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聯合召開范小青作品學術研討會。
這些作家作品的學術會議,通常都是以論文而不是“口頭發言”為主的,每次都要準備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大家充分準備,撰寫論文,可以說是改變了作品討論會風氣,《當代作家評論》甚至拿出一百頁碼的篇幅來發表一個作家的作品研究,對當代作家作品的經典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