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偉
1895年4月17日,即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日本馬關(今下關市)簽署了《馬關條約》。我們常說的《馬關條約》在日本被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
赴日議和,強撐門面
1895年3月13日,李鴻章一行乘坐德輪“禮裕”“公義”號,懸掛“中國頭等議和大臣”旗幟,啟程直奔日本馬關。隨從出訪的還有李鴻章的兒子李經芳,隨員伍廷芳、馬建忠,以及美國顧問、前國務卿科士達等人,他們于3月19日抵達馬關。
議和之地在馬關的春帆樓,本是日本醫生藤野玄洋于1862年開辦的診所。此樓所處之地居高臨下,風景秀麗,附近還有一處溫泉可供休養。藤野玄洋醫生死后,其女美智子不通醫術,但獨具慧眼,在這里開辦了一家河豚料理店。對于春帆樓,時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別有一番情感。當時,伊藤博文經常在馬關一帶活動,經常光顧美智子的河豚料理店。一日,食至興起的伊藤博文從樓上遠眺關門海峽,碧波之上的點點漁帆令其感動不已,聯想到自己別號春畝,伊藤博文不禁興致盎然,為此店取名“春帆樓”。選此地為談判地點,想必伊藤博文也如日本政府在甲午戰爭中的所作所為一樣,要拼命吃下清政府這條“河豚”。
3月20日午后兩點半,李鴻章一行登上春帆樓,與日本全權大臣伊藤博文、陸奧宗光舉行了第一次談判。春帆樓上,圍著方桌,擺放著十多把椅子。日本政府還特別為年逾七旬的李鴻章安排了痰盂。伊藤博文特別宣布:“清政府議和專使的密碼密電,均可拍發,來往公私函牘概不檢查。”依照國際慣例,李鴻章提出:“請于媾和條約開議之始,兩國之陸海軍立即一律休戰。”
為了使和談早日達成協議,談判中,李鴻章從全球角度,就中日關系發表宏論:“中日兩國為亞洲國家中常被歐洲列強猜忌之兩大帝國,兩國人種相同,一切文物制度的淵源也莫不相同;今雖一時交戰,終不可不恢復雙方永久之友誼。此次幸而停戰,不僅應恢復以前的交誼,希望進一步成為和睦之友邦……西方文明不斷向我東方沖擊,難道我們不應該足以警惕、同心協力、聯合黃色人種以便對抗白色人種嗎?”李鴻章從世界大勢、中日友好的長遠利益出發,為此次談判奠定了基調。
伊藤、陸奧當然聽得十分明白。陸奧評論說:“他所談論的,雖然只是今日東方政界人士的老生常談,但是他如此高談闊論,其目的無非是想借此引起我國的同情,間或用冷嘲熱諷以掩蓋戰敗者的屈辱地位。盡管他很狡猾,卻也令人覺得可愛。可以說,到底不愧為中國當代的一個人物。”
根據《中日甲午戰爭史》記載,李鴻章在日本與伊藤博文等共進行了7次談判。然而,據事后解密的文件顯示:談判期間,清朝駐日使館發送電報的密碼早在甲午戰爭前已經被日本情報機關破譯。李鴻章赴日談判時,日方對光緒和李鴻章之間的聯系了如指掌,中國使團與清廷往來的電文日本人一覽無余,對光緒給李鴻章的賠款2億兩白銀的底線也十分清楚。所以,伊藤博文在談判中寸步不讓,以致于頤指氣使,最終獲取了最大利益。
遭受狙擊,險些喪命
春帆樓上,中日兩國唇槍舌劍,談判僵持不下。恰在此時,一樁突發事件改變了談判的進程。被日本人點名出面談判的清國的“頭等全權大臣”李鴻章在第三次談判完畢的歸途中,受到日本暴徒狙擊,險些喪命。
3月24日下午4時,滿懷心事的李鴻章步出春帆樓,乘轎返回驛館。誰知,就在李鴻章的轎子快要到達驛館時,人群中突然躥出一名日本男子,對著李鴻章就是一槍。李鴻章的傷口在左眼下一寸的位置,萬幸沒有傷到眼睛。各國醫生會診之時,日本醫生建議開刀,但德國和法國醫生堅決反對。理由是既然這顆子彈對李鴻章眼睛的正常工作無害,不如暫時留在體內。他們擔心,如果貿然開刀,將會危及李鴻章的性命。
聽罷醫生的介紹,李鴻章慨然道:“國家局勢艱難,議和之事,刻不容緩,我怎么能拖延以致于誤國呢?死生有命,我寧死也不開刀!若能夠舍棄我這把老骨頭而有利于國家,我絕不吝惜。”當時某西方記者記述:“中堂憂勞傷心,傷口短期內難以痊愈。然而,中堂心雖憂而氣不餒,其間迅速而果敢有力地謀劃一切。雖傷口劇疼臥床不起,還口授機宜,就好像沒有受此狙擊一樣。眾人力勸,中堂不聽,眾醫生拿他也沒辦法。”
李鴻章不顧自己的傷痛,向清政府表示:“中堂身受重傷,幸未致命。中堂之不幸,(會帶來)大清舉國之大幸。此后和款必定容易商辦……”28日,當伊藤博文再次來到李鴻章的住地,告之日本天皇已下令停戰,李鴻章不禁喜出望外,幾天來在談判桌上口干舌燥沒能取得的戰果,居然因為自己遇刺而峰回路轉。
討價還價,苦苦哀求
清朝廷電示李鴻章:“南北兩地,朝廷視為并重,非至萬不得已而不能言割讓。應據理力爭,而不能輕言割棄……如萬不得已,必須讓地,應以一地為底線;賠款應以萬萬為底線,與日本竭力爭辯。”
第四次談判開始時,伊藤面對中國修正案的復文,賠款減為2億兩,割地也稍有讓步。談判集中于賠款、割地兩項。伊藤強硬地表示:“此次日本國家索要款項實為最后之數目,你能回答的,只有允否二字。”伊藤擺出一副戰勝者的架子,咄咄逼人。
李鴻章雖然竭力同日本代表進行爭辯,但已是低聲下氣地哀求:“第一,2億兩白銀為數甚巨,必請再減;第二,營口還請退出;第三,臺灣不必提及。”李鴻章抱著“爭回一分是一分”的態度苦苦與日方討價還價。
第二天(4月11日),伊藤函告李鴻章,聲明“昨交和約條款,實為我方允諾的底線;中國或允或否,務于4日內告明。其4日期限,應當從昨日算起”。伊藤盛氣凌人。李鴻章再給伊藤去函相商,伊藤重申“實系我方允諾的底線,無可再商”。
李鴻章把第四次談判的內容及與伊藤函件往復情形,詳細電告清廷,請求指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清政府電示李鴻章:“如確實不能改變,即遵前旨與之定約。”
盡管接到了最后諭旨,李鴻章在第五次談判中,仍然努力爭取,就像“市井買賣,彼此爭價”,要伊藤賠款再減5 000萬;5 000萬不能讓,讓2 000萬。李鴻章甚至苦苦哀求:“無論如何,總請再讓數千萬,不必如此口緊……又要賠錢,又要割地,雙管齊下,你們出手太狠,使我方太過不去……賠款既不肯減,地可稍減嗎?說到底,你們不能一毛不拔……我并非不簽訂此約,不過請你方略減一些。如能少減一些,我就簽訂此約。這也算是貴大臣給我的留別之情。將來我回國,會時常記及此情……賠款不肯減少,那么我方所出之利息當可免掉了吧?”
簽下《馬關條約》后,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的消息傳到島內,全臺人民如“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于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震動四野”。臺灣百姓悲憤到了極點,他們鳴鑼罷市,并擁入巡撫衙門,高呼:“寧戰死失臺,決不拱手而讓臺!”堅決反對割讓臺灣。協理臺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侵占,他們歷經大小百余次戰斗,堅持近半年,抗擊了日軍3個師團和1支海上艦隊的進攻,打死擊傷日軍3.2萬多人,擊斃日軍中將和少將各一名。但因為力量懸殊,島內人民的反抗最終失敗。
甲午一戰,李鴻章苦心經營20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對于李鴻章而言,甲午戰敗是他的恥辱,而簽訂《馬關條約》,則是他一生最大的恥辱。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打敗中國,增加了日本軍事擴張并最終吞并中國的信心。對此,李鴻章感慨:“日本將成為終世之患!”
人教版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課內知識拓展
編輯/呂秀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