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冰
【起源發(fā)展】
足球運動是一項古老的體育活動,源遠流長。最早起源于我國古代的一種球類游戲“蹴鞠”,后來經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發(fā)展成現代足球。所以說,足球的故鄉(xiāng)是中國。據說,希臘人和羅馬人在中世紀以前就已經從事一種足球游戲了。他們在一個長方形場地上,將球放在中間的白線上,用腳把球踢到對方場地上,當時稱這種游戲為“哈巴斯托姆”。而現代足球的起源地是英國,是來源于12世紀前后他們和丹麥發(fā)生的一場戰(zhàn)爭,戰(zhàn)爭結束后,英國人看到地上有丹麥士兵的人頭,出于對丹麥士兵的痛恨,便踢起了那人頭。到19世紀初葉,足球運動在當時歐洲及拉美一些國家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的英國已經相當盛行。直到1848年,足球運動的第一個文字形式的規(guī)則《劍橋規(guī)則》誕生了。
所謂的《劍橋規(guī)則》,即在19世紀早期的英國倫敦,牛津和劍橋之間進行比賽時制定的一些規(guī)則。當時每隊有11個人進行比賽。因為當時在學校里每套宿舍住有十個學生和一位教師,因此,他們就每方11人進行宿舍與宿舍之間的比賽,現在的11人足球比賽就是從那時開始的。1863年10月26日,英國足球協(xié)會在英國倫敦召開了現代足球史上十分重要的會議。比賽規(guī)程草擬出來,但有些條文卻與今天的規(guī)則相距甚遠。比如當時有這樣一條:當球從球門柱之間進入或在上面的空間越過,不論高度如何,只要不是被手扔、擊、運進去的,都算贏一球。那時球員的位置與陣形也不同于今天:每隊一名守門員、一名后衛(wèi)、一名前衛(wèi)和八名前鋒。制定規(guī)則不久,陣形有所改變:一名守門員、兩名后衛(wèi)、三名前衛(wèi)和五名前鋒。所以上場比賽的隊員就是十一人了。
然而眾多的資料表明,中國古代足球的出現比歐洲更早,歷史更為悠久。我國古代足球稱為“蹴鞠”或“蹋鞠”, “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詞最早記載在《史記》里,漢代劉向的《別錄》和《漢書·枚乘傳》中均有記載。到了唐宋時期,“蹴鞠”活動已十分盛行,成為宮廷之中的高雅活動。1958年7月,阿維蘭熱博士來中國時曾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國。當然,由于封建社會的局限,中國古代的蹴鞠活動最終沒有發(fā)展成為以“公平競爭”為原則的現代足球運動。這個質的飛躍是在資本主義的英國完成的。
【漢代蹴鞠】
漢唐兩代是中國古代足球發(fā)展最興盛的時期,發(fā)展成直接對抗的競賽。到了唐朝,蹴鞠所用的皮球,由內填毛發(fā)改為由人用嘴吹氣,同時用兩個球門代替“鞠室”。至宋代,蹴鞠更發(fā)展為雙球門及單球門的競賽,還有稱作齊云社或圓社的球會組織出現,而且所用的皮球由人用嘴吹氣,發(fā)展到用氣筒打氣,愈來愈接近現代足球。
漢代蹴鞠是訓練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較為完備的體制。如專門設置了球場,規(guī)定為東西方向的長方形,兩端各設6個對稱的“鞠域”也稱“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場地四周設有圍墻。比賽分為兩隊,互有攻守,以踢進對方鞠室的次數決定勝負。
經過漢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時期蹴鞠活動達到高潮,甚至出現了按照場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種方式,有比賽顛球次數的“打鞠”,有場地中間掛網、類似網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參與拼搶的“躍鞠”。還有了設立球門的比賽,這種方式每隊有一定人數和固定位置,規(guī)定隊員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動。
2004年初,國際足聯確認足球起源于中國,“蹴鞠”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足球活動。《戰(zhàn)國策》和《史記》是最早記錄蹴鞠的文獻典籍,前者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流行蹴鞠活動;后者則記載了蹴鞠是當時訓練士兵、考察兵將體格的方式(“蹹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
【足球的歷史】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改革,推行“胡服騎射”,趙國人學會了騎馬射箭。趙王經常帶著其親信騎著馬出城閑逛,好不威風。一日,來到一處樹林,看到林中有野兔數只。國王金口一開,“抓活的”,遂兵分四路,合而逮之。不想驚嚇之中,野兔橫沖直竄,從馬群的平縫中紛紛逃去,眾人一無所獲,搖頭嘆息。一謀士突然眼前一亮,上前獻計:“大王,這種圍豬很有趣,我們不妨用球代替兔子,不出宮門便可天天玩之。”“好主意”,趙王大加贊賞,“這件事就交給你全權負責”。于是,足球運動便在中國誕生了。但當時還屬于騎在馬上的運動,稱之為“蹴鞠”。到了漢代,有了專供比賽的足球場,稱之為“鞠城”。鞠城為長方形,兩端各有6個鞠室,呈月洞形,互相對稱,場地四周有圍墻。唐代是蹴鞠活動的昌盛時期,這一時期,足球運動不僅有了很大發(fā)展,而且開始對外出口,首先登陸的地方是英國。
編輯/曹煥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