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梓卿
室性早搏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所謂心律失常,就是心跳的節律不正常,或者太慢,或者太快,或者不規則,時快時慢)。有關室性早搏的問題,患者問得最多,但應該如何答復,部分醫生也沒有太多把握,尤其是沒有心電生理知識的非專科醫師。
的確,室性早搏變化莫測,有時可能是正常的表現,有時卻是惡性心律失常的先兆,常常由于早搏誘發室速甚至室顫,出現心跳驟停。對于室性早搏良惡性的判斷是個難題,很是考醫生的水平。不過大家放心,一個總的情況是,臨床上絕大多數的室性早搏是沒有什么危險的,不需要特別處理。
處理原發病為主,早搏無需特別處理
早搏本身不需要特別處理,主要是看有沒有隱藏在后面的基礎心臟病,以處理基礎的心臟病為主要原則。例如基礎心臟病是冠心病,那就處理冠心病,不用專門針對這個早搏特別處理。最常見的基礎病因有冠心病,尤其是發生過心肌梗死的患者,還有就是各種心肌病、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脫垂以及各種疾病導致的心衰等。對于能夠尋找到基礎病因的室性早搏,都是這個原則,處理原發病,不用管早搏。
在心血管界,有一個著名的試驗:心肌梗死后患者室性早搏抑制試驗(CAST試驗)。該試驗對于那些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出現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這是臨床上很常見的一種類型),給予抗心律失常的藥物(針對室性早搏本身的藥物,它能夠使室性早搏的發生明顯減少)。試驗表明,試驗組能夠控制絕大多數的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動過速;但令人詫異的是,試驗組的死亡率沒有下降,卻明顯高于沒有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對照組。由于明顯增高的死亡率,這個試驗被迫提前終止。但已經進行的試驗說明,控制這些室性早搏并不能帶來好處。所以,一般情況下,室性早搏不需處理,包括偶發室性早搏、頻發室性早搏,甚至二聯律、三聯律等,除非有明顯的癥狀,或者出現了血流動力學改變(血壓下降等),才使用藥物。即使使用,控制癥狀后,也應該及時減量或者停用。
心率失常首選β受體阻滯劑
由于上面的試驗,過去使用的抗心律失常的藥物,現在用得很少了,必須用時,首選p受體阻滯劑(藥名后2字為洛爾者為此類)。這類藥雖然控制室性早博效果一般,但是能同時治療室性早搏本身和后面的基礎疾病(例如冠心病),有穩定心律、預防猝死的作用,致心律失常作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在控制原來的心律失常的同時,可能會引起一些新的心律失常,叫做抗心律失常藥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也非常輕微,所以優先選用這類藥物。常用的有美托洛爾、比索洛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