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祖春
近半年來,68歲的王老伯常感到活動后氣促,走樓梯氣喘吁吁。夜間睡覺時,他經常因呼吸困難而憋醒,被迫從床上坐起,才能透過氣來。在家人的陪伴下,王老伯去醫院就診,心臟超聲檢查提示心臟擴大,心臟射血分數(簡稱EF)為25%。醫生告訴王老伯,他患了心力衰竭,需要長期服藥。心力衰竭是怎么回事,真的這么可怕嗎?
心力衰竭分左右
與人體內其他臟器(如肝臟、腎臟等)不同,心臟是一個時刻在跳動的器官,每次心跳都由收縮和舒張兩個過程構成。“心臟不跳,人就死了”,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常識。心臟的主要功能有兩個:泵出血液和接受血液,因此用“水泵”來比喻心臟的功能是很貼切的。心臟的機械活動是機體內的血液能在全身循環的原動力。心臟通過收縮把來自肺循環富有氧氣的血液加壓后,快速泵向全身動脈系統,作為維持人體各個器官正常活動的能源;同時,心臟接納經機體各個器官新陳代謝后缺氧的血液回到心臟。當各種原因引起心臟收縮功能下降時,它就不能泵出足夠的血液滿足機體的代謝需要,同時也不能接受正常回流到心臟的血液。這種情況,就是心力衰竭。
發生心力衰竭的患者,一方面由于心臟“無力”,不能泵出足夠的血液,而出現全身供血不足的表現,如乏力、消瘦、皮膚蒼白和少尿等(機體會自動把有限的血液首先供應大腦、心臟等重要器官,而相應減少對骨骼肌、皮膚和腎臟等稍顯“不重要”的組織和器官的供血,從而產生相應的癥狀)。另一方面,由于心臟不能接受來自肺和全身臟器(體循環)回流的血液,從而導致這些器官出現淤血的表現,如活動后氣急、咳嗽和夜間端坐呼吸等(醫學上稱“左心衰竭”);以及肝臟腫大、食欲差、腹水、下肢水腫等(醫學上稱“右心衰竭”)。通常,多數心力衰竭患者首先表現為左心衰竭,隨著病情加重,逐漸出現右心衰竭,此時稱為全心衰竭。
重度心力衰竭是心臟的“癌癥”
心力衰竭是一種很嚴重的疾病,它是幾乎所有心臟疾病發展到終末期時的表現。通常,醫學上將心臟功能分為I~Ⅳ級:I級為正常心功能;Ⅱ級是在低于正常活動的運動量時就感到氣急(如上二層樓);Ⅲ級為稍活動即感到氣急(如走平路);Ⅳ級為休息(如坐著或平臥)時亦感到氣急,最嚴重,多需住院治療。
心功能分級簡單、常用,但較為主觀,受患者的主觀癥狀、耐受性的影響較大。因此,醫學上常用心臟射血分數(EF)表示心力衰竭的嚴重程度,更加客觀。心臟射血分數為心臟每次射血量占心臟舒張末期容積量的百分比。正常情況下,EF為60%左右,即心臟的每一次收縮將心臟內儲存的約60%的血液射出。當EF<5o%時,通常認為存在心力衰竭。當EF<35%時稱為重度心力衰竭。醫學研究發現,EF<35%的患者,年死亡率為20%左右,平均生存期小于5年的概率為50%。癌癥是一種大家都覺得非常嚴重的疾病,很多人“談癌色變”。與身體其他器官相比,心臟極少罹患癌癥。重度心力衰竭就相當于心臟的“癌癥”,且其生存期比癌癥還要短。
多種疾病導致心力衰竭
近年來,隨著心臟治療技術的進步,很多心臟病患者經積極治療后可免于死亡,生存期得以延長,但發展為心力衰竭的病例卻在不斷增加。也就是說,大多數心臟疾病患者若生存期足夠長,最后都會發展為心力衰竭。
導致心力衰竭的常見病因包括:高血壓、冠心病、心臟瓣膜病和心肌病等。隨著藥物及血運重建技術(植入支架、心臟搭橋)的發展,很多心肌梗死患者在患病初期得到救治,免于猝死,但由于梗死的心肌不能再生,能夠工作的心肌數量減少,心臟舒縮能力下降,不少患者會在后期逐漸出現心力衰竭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