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九月,白露剛過,天朗氣清。
在豐臺區望園東路的“積厚閣”,記者見到了陳聯合。
這位身兼多職的書法家、詩人,中國硬筆書協副主席、中國書協國際交流委員會委員——剛剛忙完當天的書法展事務,見到記者前來,沏上一壺巖茶,就條案上放置的7月28日《中國書法報》所刊登的《劍膽琴心寄情翰墨 文韜武略筑夢強軍——全軍書法骨干培訓班師生作品選登》拉開了話題。
原來,7月份,解放軍總政宣傳部和中國書協聯合舉辦了“紀念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書法作品展”,為了提高書法作品質量,開辦了“全軍書法骨干培訓班”,陳聯合擔任班主任,請來了在書法藝術、美學、哲學等領域一些頗有造詣的大家授課,組織書法家學員們交流創作、點評批評。之后,在7月下旬,他又組織作品評審,8月20日成功舉辦了書法展開展儀式,直到9月10日撤展,整個過程中負責組織協調,甚為忙碌。
而在近期,他又開始準備全軍書法骨干詩詞創作班詩書作品展。去年,他作為此班的班主任,組織全軍書法骨干上詩詞課,提高詩文水平。作為主編,辛勤籌劃編輯出版了《詩情墨韻——全軍書法骨干詩詞創作班詩書作品集》,此書收錄了軍旅書壇以李鐸先生等為代表的40位書法名家,歐陽中石、林岫等10余位詩詞書家的原創詩文墨跡,規格高,學術品味濃。擬于10月中旬在8、1美術館展出。
他頗為忙碌的兩件事,實際上,也代表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兩部分——書法和詩詞。
陳聯合的文學功底頗為深厚,對詩詞頗有造詣,平素愛作詩也愛撰聯,作詩時引經據典常常是信手拈來,受他人之邀作詩、撰聯時,特別喜歡“嵌字”,既保留了詩詞雅韻,又頗富巧思;為抒發情志而作詩,再用毛筆寫成書作,更進一步傳達了胸中逸氣。
在他眼中,書法關乎兩個問題,即怎么寫和寫什么。對他來說,“文以載道”絕不是老生常談,在當今這個年代,書法應該更多地承載人文關懷,用墨來承載文辭,傳遞出書法家的真感悟、真情意和真境界,不僅能讓觀者受到思想和視覺的雙重啟迪,更讓自己“文果載心,余心有寄”。
釋懷于文賦
在我國古代,文辭與書法,往往都是不可分割的。
就拿中國三大行書帖來說:《祭侄文稿》來自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一氣呵成,滿紙悲愴;《寒食帖》為蘇軾撰詩并書,是蒼涼多情的人生之嘆,筆墨也起伏跌宕;《蘭亭集序》則抒發歡樂之情,陳聯合評價它的文辭非常優美,筆墨妍雅。
他認為,詩詞與書法之間有著諸多關聯。這些關聯在視覺和精神上頗有異曲同工之處,譬如,詩詞文字間的前后呼應,與書法字與字之間的耦合、爭讓頗為相似;而在內蘊的精神上,書法與詩詞共通的一點是,“都要韻味耐品,創作要從人的內在來”,這更是從古至今顛覆不破的真理。
陳聯合的書法創作往往和自撰詩詞、楹聯結合在一起,創作靈感能夠相互激發。
比如,他有一幅書作《醉墨》,“醉墨”兩個大字揮灑大氣,用筆不拒,著實酣暢,本就是一幅佳作。但他說,創作完成之后感覺仍“不盡意”,于是,又用朱砂在留白處題上小字:
翰墨詩書意味深,春秋冬夏寫精神。
會心得趣情思遠,好酒釋懷酌古今。
在他的創作哲學中,作詩最重要的是“體現到人文關懷,把詩文說到人的心里,耐咀嚼,才能有韻味。”而這樣一首自作的小詩,也的確將作者的筆墨情趣和襟懷都傳達出來了——書法之于他,或許就像一壺讓人釋懷于人生功名利祿的好酒,一斟一酌之間,神交古今,意趣已深遠。
與此同時,四行朱砂小字將文辭寫得流暢內斂,充滿了書卷韻味。在視覺上,層次顯然更豐富了——大與小,黑與紅,厚重通達與沉密儒雅形成了對立統一;在內容上,自作的詩對于“醉墨”二字予以了精彩的闡釋和補充,讓觀者與作者有了內在情懷的對話,從而真的能“會心得趣”。
“人總要釋懷啊。”陳聯合的一句話,感慨了自作文辭真正地能幫助他抒發情志,傳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而這種抒發再用筆墨表達出來,也讓他的書法作品如古代書家文人的創作一般,筆墨的流轉是承載于文辭的真情流露,與深遠的立意冥冥契合,從而別有韻味。
揮灑在章草
自幼,陳聯合就喜愛文化藝術,尤其是愛好書法。
從上世紀60年代中葉上小學的時候,他就拿起了毛筆開始習字,到了80年代,進入解放軍藝術學院進修時,他真正的對書法有了深入的認識。
早年,陳聯合從唐楷入手打基本功,之后又學“二王”,在楷書和行書兩種字體的臨寫上,“寫了不短的時間。”而從90年代末期開始,陳聯合開始習章草。
章草出現于東漢后期,是隸書向八分、行書、草書過渡時的一種書體,既有隸書、八分的痕跡,又有草書的意趣,字字獨立不連,活潑不失厚重,稚拙但不掩流美。與其他字體相比,章草呈現出一種動態的、不成熟的樣貌,因此,更豐富多變,不同章草書家寫出的風貌差異很大,這來自于作者的審美、性情和學養的體現。
陳聯合信奉“師心不師跡”,對《平復帖》、《月儀章》、《出師頌》、《豹奴帖》等章草法帖曾經反復臨寫、研究,但并不拘泥于“形似”,即在形態上多么高古與稚拙,而是力圖在雅俗共賞中傳達出神采韻致與人文關懷。
陳聯合的章草帶有濃厚的二王行草的味道,去掉了古代章草塌扁的感覺,追求一種精到利落與下筆的沉著痛快。西中文評價他的章草“富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就以他曾經被歐陽中石收藏并稱贊“章草好,章法好,內容好”的作品《五福》來說,右側主題字大大的“福”字用筆遒勁凝重,渾厚但不失雅致,而左側的小字更是流暢俊雅,文氣又寫意。雖然是章草所作的書法,但著實典雅,達到高度均衡、和諧的視覺美。
這樣的一幅作品,應該說,是非常符合時代審美的。在內容上,從經典的“福”字主題,到左側幾行字選取張潮《幽夢影》中“有功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的文句,對“何為福”進行了闡釋;而在筆墨上,更是帶著一派文氣的章草寫于紙上,審美親和力十足。這也讓高雅的書法藝術非常容易地拉近了與普羅大眾的距離,從而讓雅與俗都能共賞達觀的筆墨趣味與人文情懷。
書寫自心性
之所以常常寫出這樣美學與精神俱佳的書作,來自于陳聯合口中書法創作的“理智與情感”。
所謂“理智”,他解讀為書寫習慣與功力。
除卻多年的積學深厚不說,在方法論的書寫習慣上,陳聯合強調“一筆三折”:即起筆慢,行筆快,收筆有交待。把每個字當作一個生命完整處理好,即便是一個點也要有起、行、收三個動作。按他的話說,這樣寫出的字就不“柴火”,更潤了。
其次,在每次創作之前,他都要做足功課。就拿他最近應總參測繪導航局之請,以北斗衛星系統為主題的詩書作品《北斗頌》為例,在頗為艱辛地創作完詩歌之后,到了書法創作環節,他要先做筆墨的功課。
在他向記者展示的一張紙上,《北斗頌》正文周圍密密麻麻地寫下了同一字的不同寫法。“比如‘盤、‘環、‘夢等需要做不同的字體變化,要引經據典,從古人的富礦中尋找”,對他來說,從經典的帖子中挖礦,不僅能保證每一字都有出處,不出錯,而通過考量字與字之間的匹配,大小的變化,還可以避免“都是英雄人物沒法處理”的情況發生,讓字符之間和諧有度。
此外,在創作過程中,書寫的節奏也要時刻變化,章草字字獨立不連,因此對節奏的要求十分高,有所變化更能讓作品從視覺上豐富起來。
而相對于“理智”,創作時的“情感”也非常重要。
書者,如也。書法是反映創作者狀態、喜怒哀樂最直接的藝術。對陳聯合來說,字是寫心又寫性,內心是不是能沉淀下來十分關鍵。
和很多書法家一樣,他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寫字,這既是出于日間忙碌于各種事物的使然,也有夜間內心更沉靜的原因。在進行創作之前,他常常會再臨一臨帖,找找感覺,在和古人對話的過程中,積氧充電,借來氣息。
如此既從古人經典中挖礦,又在精神上充分注重與古人對話,還常常自撰詩文抒情達意,不難想象,陳聯合正是在這樣的創作中,讓書載道,內在情懷完美地外化成為宣紙上的一幅幅頗具神采的筆墨。
藝術簡歷
陳聯合 字子恒,生于1955年10月,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師范大學,為海軍電視中心原主任,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媒體聯誼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國際交流委員委員,中國楹聯學會常務理事、書法藝術委員會副主任。2012年被評為首屆“當代30位最具學術價值與市場潛力的書法家”。
書法精于章草兼擅多體,曾獲國家文化部群星獎,全國蘭亭杯書法邀請賽一等獎,國際賽克勒杯書法大賽銀獎等,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中央政法委、軍委大樓、李大釗紀念館等多家名勝、機構收藏或石刻木刻。
主張書以載道,書文并舉。曾獲2005年全軍首屆軍營征聯一等獎。著有《當代書法名家精品賞析——陳聯合書法作品卷》、《陳聯合詩詞楹聯書法》等,詩詞楹聯書作入選百余部典籍書刊。應邀在中國教育電視臺攝制播出《硬筆書法學寫三字經》、《章草三字經》、《楹聯書法電視講座》,光盤同時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