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雷

近日,國家發改委、稅務總局、最高人民法院等21部委召開聯席會議,推進稅收失信行為的聯合懲戒。這是繼去年簽署《重大稅收違法案件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以來,21部委利用社會信用體系維護稅收秩序的又一次重要部署。
作為基層稅務機關的一員,近年來筆者親身經歷了新常態下市場環境和稅源格局的深刻變化,也親身感觸到傳統稅收管理方式的“乏力”與創新監管方式的迫切。因此,21部委推出的聯合懲戒措施無疑是順應形勢要求的創新之舉,也是利用納稅信用體系防控稅收風險的制度設計。盡管如此,面臨日趨多樣和復雜的稅收風險,我們的納稅信用體系還不能滿足完全市場監管和社會服務的需要,要想收獲市場和社會的全面點贊,還需要深入推進和加速完善。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簡政放權、轉變職能等改革政策推動下,市場準入門檻大幅降低,市場活力充分釋放,稅源格局隨之發生深刻變化:改革激發下納稅人數量激增,創新引領下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不斷涌現,利益驅動下違法犯罪形式日趨隱蔽和復雜。
以北京為例,受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的刺激,2014年新設企業17.67萬戶,同比增長56%,遠高于以往10%的增長水平。數量增加的背后,身份不實、注冊經營地分離、無法聯系等信息失真現象大量存在,互聯網影響下的支付方式和盈利模式也不斷虛擬化網絡化。近年來,利用集中辦公區注冊空殼公司、利用新設企業套領虛開發票、利用作廢或紅字發票沖減收入等違法犯罪手段不斷被發現,并表現出團伙作案、涉及企業眾多的特點。
面對新形勢,傳統的包片盯戶、催告檢查、保全強制等稅收管理方式的征管質效逐漸下降:稅務機關時常會因納稅人數量眾多而忙于應付,因納稅人信息失真而無法有效執法,因納稅人空殼走逃而使保全強制無法執行,納稅人失信成本長期偏低。形勢迫切要求稅務機關加快變革,不斷探索和創新監管方式。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市場經濟基石的信用體系,以其減少行政干預、凈化市場環境、有效防范風險等優勢越來越被重視。對稅務機關而言,通過納稅信用體系激勵守信懲戒失信,應該發展成為防控稅收風險、加強后續管理的有力武器,也應該成為稅收現代化的必要選擇。
2014年,《納稅信用管理辦法》和《重大稅收違法案件信息公布辦法》發布實施,這兩個辦法與《稅收征管法》等法律法規一起,構成了納稅信用體系的基本骨架。但是,現有信用體系還存在著無統一信息平臺、外部信息共享困難、配套制度缺失等問題。
建立信用信息平臺。信用信息平臺是運用信用記錄參與日常管理的必要條件,該平臺應對各個環節產生的信用信息進行記錄、整合和完善,形成統一的信用信息庫。平臺還應具備內部信息自動采集、外部信息人工維護、信用等級自動評價、評價結果查詢等功能。平臺中的信用記錄和評價等級,為稅務機關分級分類管理和風險防控提供數據支撐和工作指向。
共享外部信息。詳實有效地獲取外部信息,一直是納稅信用評價的瓶頸,現階段破解這一難題有以下兩個途徑:第一,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工商登記改革以后,國家工商總局上線了覆蓋全國的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該系統涵蓋各類市場主體的注冊登記、許可審批、行政處罰、經營異常狀態等信息。北京市的公示系統則匯集了55個政府部門的企業信用信息,其中包含21個部門掌握的違法失信記錄。第二,稅收合作協議。近年來一些省市先后出臺了加強稅收保障工作的意見,以地方性法規或規章的形式,規定了政府各部門應向稅務機關提供涉稅信息。稅務機關應以此為依據,與其他政府部門簽署稅收合作協議,建立共享機制,以實現數據交互共享。
完善配套制度。《重大稅收違法案件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從部委層面對跨部門聯合懲戒做了制度設計,各級稅務機關應以此為契機,抓緊制定符合本級需求、操作性強的細化方案。同時,除重大案件之外,還應研究制定一般違法案件的信用約束制度,讓信用體系成為日常管理的有力武器,推進后續管理精細化和風險防范常態化。
發揮信用體系在防控稅收風險中的作用,核心在于加快信用信息的應用,尤其是取消審批、業務前移之后,利用信用體系實現獎懲聯動已成為放管結合的最后防線和兜底手段。
用信用評價結果輔助日常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征管服務與納稅信用直接掛鉤,按照信用級別配置征管資源,實施差異化服務和管理。強化動態監控,跟蹤了解納稅人的信用狀況,將評價結果作為風險核查、納稅評估和稽查工作的參考依據。對出現過不良信用記錄的,列入重點監控名錄,嚴格發票供應,嚴格審核報送資料,提高監督檢查頻次和力度。發現違法行為的,不適用處罰的最低標準。
加快共享實現多部門獎懲聯動。《納稅信用管理辦法》規定,稅務機關與相關部門建立信用信息共建共享機制,推動納稅信用與其他社會信用聯動。稅務機關應從自我做起,加快共享步伐,將掌握的失信企業信息逐步推送給相關部門,建議在企業注冊、投融資、工程招投標、政府采購、獲得榮譽、高消費活動等方面予以限制或禁止。通過獎懲聯動讓失信者“一處失信,處處受限”,倒逼其回頭解決稅務問題。通過企業與法定代表人、財務人員等相關自然人捆綁,形成榮辱與共的約束機制,督促企業守法經營,誠信納稅。
曝光失信行為實現社會監督。2014年8月,國務院發布《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該條例規定,政府部門應當公示企業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信息。各級稅務機關應當轉變監管理念,順應和引領新形勢,加快公示速度,將納稅信用信息加入政府各信用平臺,并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形式依法有序曝光稅務失信行為,促進社會參與和社會監督,提高納稅人的違法成本,引導納稅人自覺遵從稅法,降低稅收成本和社會成本。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加快完善和有效運用納稅信用體系,既是新常態下防控稅收風險、維護經濟秩序的有力武器,也必將在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文明進步中發揮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北京市東城區國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