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觀賞植物在園林設計中有維持生態平衡、創造景觀意象、形成空間變化、改觀地形、美化城市、表現時序景觀、形成地域景觀特色及進行意境創作等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意識不斷提高,現代園林設計中更加注重觀賞植物的開發和利用。觀賞植物的配置既要符合周邊環境、土壤和氣候條件,又要有它獨特的特點,必須根據環境特點和自然地形合理布局。
關鍵詞:觀賞植物;園林設計;實用;美觀
觀賞植物種類繁多、形態各異,是園林設計的主要素材。在園林設計中,恰當地選擇和配置觀賞植物,能夠達到生態、美觀、實用、陶冶人情操的作用。下面就觀賞植物在園林設計中的作用進行淺要地分析:
一、觀賞植物的生態作用
觀賞植物在園林設計中發揮著重要的生態作用,它們不僅能增加園林的美觀性,更可以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維持生態平衡??茖W研究及實踐證實,植物的種植能夠減少空氣污染、調節氣溫、降低噪音,改善城市小氣候,為人類和動物的生存創造優良的條件,是現代人類良好生活環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觀賞植物的造景作用
(一)利用觀賞植物創造景觀意象
觀賞植物作為園林中的一個重要組成元素,本身可以作為主景構成部分成為標志、節點,也可以作為道路、邊界的配景或區域的一部分,幫助形成結構更為清晰、層次更為分明的環境意象。
1.利用植物制造標志性景觀
植物可以按照一定的構圖方式配置,或根據其各自的生態習性,結合四季變化,合理安排,巧妙搭配,營造出喬、灌、草結合,四季變化的群落景觀。植物本身具有獨特的姿態、色彩之美,又可以以孤植展示個體之美。
在園林中,亭臺樓榭、雕塑、小品均可以作為標志物,但如果是一棵或幾棵歷史悠久、具有紀念價值的大樹,會更讓人覺得親切。單獨種植在開闊地面、建筑物前、入口兩側的孤植樹,形體高大優美,枝繁葉茂,葉、花、果等具有特殊觀賞價值,構成視覺焦點,引人入勝。
尤其是一些具有歷史紀念價值的名木古樹,能夠成為園林中特有的精神特征和文化內涵,成為全園的標志,具有獨特的意義。例如鄭州綠城廣場中的一棵對接白蠟,擁有上百年的歷史,高大挺拔,冠大蔭濃,成為整個廣場的標志性景觀,被人們熟知喜愛,也起到了很好的視覺導向作用。
2.幫助道路創造有序的植物景觀意象
道路是整個園林設計中的框架部分,道路顯示的指引前進特征非常明確,筆直道路上種植的樹木,能夠產生秩序感,引導人們前進。比如,在自然走向蜿蜒的小路旁種植觀賞植物,就能強調道路的方向。園林中的道路,在兩側植物的強調下,加強了道路的走向,并圍繞和連接不同的功能場地。行人在兩側植物暗示的道路里行進,可以在有序的空間序列中產生安全感。
3.幫助邊界劃分清晰的植物景觀意象
園林中的邊界除小型建筑、柵欄、圍墻以外,應用最多的便是植物分隔。如草坪與游路的邊界,可以用草本植物、小型灌木進行散植,制造出模糊的邊界,能夠起到空間界定作用,而且又不過分阻隔人與自然的親近,這便是“虛隔”;“實隔”則是用密植的綠籬對邊界進行圍合,制造出兩個不能跨越的空間。
(二)利用觀賞植物形成空間變化
植物組合空間的形式豐富多樣,其安排靈活、虛實結合。以不同樹木的種類、姿態、數量及配置方式來組織空間景觀,喬、灌、草相互組合可以形成不同類型和不同感受的空間形式。
運用不同植物的高低、疏密,進行靈活地配置,可以有效阻擋、引導視線、變換視線的透景形式,從而限制和改變景色的觀賞效果,加強園林的層次和整體性。組合空間的形式有:
1.開敞空間:如平坦整齊的草坪鋪展于地面,不阻礙游人視線向遠處眺望。
2.閉合空間:用黃楊、女貞等綠籬以近距離的株行距密植后類似墻體,阻擋了游人的視線及前進方向。
3.半開敞空間:植物一側高于視線,一側低于視線的空間形式,對外起到引景的作用,對內起障景、控制視線的作用。
4.半閉合空間:高大喬木所組成的空間,樹冠封頂視線不可透,但水平視線可透。如利用藤蔓植物的攀爬,或大型樹冠交織構成天棚,游人可在樹下納涼,觀賞風景。
(三)改觀地形,裝點山水、建筑
高低大小不同的植物的配置可以造成林冠線的起伏變化,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改觀地形。例如,在平坦地區種植高矮變化較大的樹木,遠觀可形成起伏有致的視覺效果;在高處植大樹、低處植小樹,也能增加地勢的變化,比起壘砌挖溝,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山石及各類水景周圍,常用植物來美化風景構圖,起到補充和加強山水氣韻的作用。亭、廊、軒、榭等建筑的內外空間也需要植物的襯托,可謂“山得草木而華、水得草木而秀、建筑得草木而媚”。
(四)美化城市
觀賞植物是美化市容、增加建筑藝術效果、豐富城市景觀的主要素材。
植物可以軟化或減弱形態建筑物僵硬、粗糙的外形,很好地將建筑物和四周的風景協調起來。無論何種形態、質地的植物都會比呆板、生硬的建筑物更顯得柔和,有人情味。
三、觀賞植物的觀賞作用
(一)利用觀賞植物表現時序景觀
觀賞植物能夠隨著季節的變化,表現出不同的季節特征。春季草長鶯飛,繁花似錦;夏季驕陽似火,綠樹成蔭;秋季金風送爽,碩果累累;冬季天寒地凍,枝干虬勁。根據這種盛衰榮枯的生命節律,搭配種植不同花期的植物,使得同一地點在不同的時期產生特有的景觀意象,讓人體會到時令的變化。
利用觀賞植物表現四季的景觀,是在植物的生長發肓規律和四季的景觀表現有深入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設計的。自然界花草樹木的顏色變化豐富多彩,春發嫩綠,給人以生機盎然的整體效果;夏季顯著的季相特征是綠蔭匝地,林草茂盛;豐富多彩的秋葉秋果更使秋景美不勝收,雖然開花植物較少,卻也有丹桂飄香、秋菊傲霜;隆冬時節草木凋零,山寒水瘦,呈現出蕭條悲壯的景象。把植物的不同季節特征運用到園林設計中,就構成了四季交替的時序景觀。
(二)利用觀賞植物形成獨特的地域景觀特色
由于各地氣候、土壤的不同,以及各種植物生態習性的差異,導致植物的分布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地域性。我們應該根據環境、氣候及土壤條件選擇適合本地生長的鄉土樹種,遵循“適地適樹”原則,以植物體現地域特色。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橫跨多個氣候帶,植物的地域性十分顯著。北方的本土樹種以郁郁蔥蔥、雄偉挺拔的針葉樹、落葉闊葉樹為主;南方以常綠闊葉植物為主,常見四季常綠的植物景觀。有很多著名景點都是以植物聞名,比如北京的香山紅葉(黃櫨)、杭州的柳浪聞鶯(垂柳)、蘇州的香雪海(梅花)、金陵十景中的棲霞丹鳳(楓香)等。這些植物景觀體現了地方特色,更體現了一個城市的歷史文脈。運用鄉土樹種營造植物景觀,對于弘揚地方文化,陶冶人們的情操,增強人們的愛國、懷鄉意識有著重要意義。
(三)具有特殊觀賞效果的植物
一些植物具有姿態、形體、色彩、芳香、聲音等各方面不同的特色,應注意將這些植物進行合理地配置,以滿足不同感官欣賞的需要。比如觀形植物有雪松、龍柏、垂柳等;觀色植物有櫻花、紫荊、紅楓等;聞香的植物有桂花、臘梅、月季等;聞聲植物有松樹、芭蕉制造的“萬壑松風”“雨打芭蕉”,等等。巧妙地將這些植物群植并配置于一園,便可同時滿足人們五官的愉悅,給人帶來精神上的享受。
(四)冷、暖色系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色彩作為植物觀賞功能的一項重要元素,在園林設計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植物色彩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淺談一下看法:
1.暖色系植物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暖色系主要指紅、黃、橙三色以及與這三種顏色相近的顏色。這些顏色可見度高、色彩跳躍感強,給人以熱烈的歡快感,從而形成一種歡暢熱烈的節日氣氛,提高游客的觀賞興致。
需要注意的是暖色不宜在高速公路和快速通道兩側使用,因為紅、黃、橙色可見度高,大面積使用容易分散司機和行人的注意力,增加事故發生率。
2.冷色系植物在園林設計的應用
冷色系泛指青、藍及其鄰近的色彩,冷色具有后退的效果,可見度低。在園林設計中,往往使用冷色系植物種植于空間較小的區域,或者景物的邊緣,以增強空間的深遠感覺,使人忽視這些不重要的地方。在花卉組合中,冷色系植物往往作為背景襯托,與暖色系植物形成強烈的對比,制造出明朗、歡快的氛圍。冷色會讓人在心理上有降低溫度的感覺,所以在炎熱的夏季和氣溫較高的地區,大面積使用冷色系植物,會讓人產生涼爽的感覺。
四、通過觀賞植物進行意境的創作
利用植物進行意境創作是我國傳統園林的典型造園風格。自古以來,我國很多詩詞歌賦里都留下了歌詠植物的優美篇章,從欣賞植物的形態美升華到意境美,抒發情懷,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人們在欣賞植物的同時,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情趣和理想,將植物的形象美人格化,并賦予它們相應的品質與內容。如,松竹越冬而不凋,梅耐寒而開花,謂歲寒三友,三者都具有堅韌不拔的高風亮節,把它們的外形和氣質恰如其分地結合起來,顯示了樹木的神態和風韻,從而增加了藝術感染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意識不斷提高,現代園林設計也更加注重觀賞植物的開發和利用。觀賞植物以其特有的生態平衡功能和保護環境的作用,決定了它在園林設計中具有重要地位,觀賞植物的設計反映了人們的審美情趣,更兼具了生態、文化、藝術等多種功能。
目前,植物的設計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環境建設的方方面面。觀賞植物的配置既要符合周邊環境和土壤、氣候條件,又要有它獨特的特點,必須根據環境特點和自然地形,合理布局。掌握植物在園林設計中的作用,是我們順利開展植物造景工作的前提。如何研究園林的植物配置,創造出適合現代人生活、審美且具有時代特色的植物景觀,這是每個景觀設計工作者責無旁貸的義務。
參考文獻:
[1]呂明偉.園林藝術中的植物景觀配置[J].山東綠化,2000,(03).
[2]車生泉,鄭麗蓉.城市文化在園林植物配置中的體現[J].園林,2005,(04).
作者簡介:
黃洋,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