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強羽
摘 要:通過對現代城市的分析,發現現代城市對于審美的情趣已經極度缺失,缺乏最基本的審美感受,如今鋼筋水泥搭建的只是一個讓人活著的空間。通過對古文資料的閱讀分析,認為城市的建造不是單純的創建人的居住空間,更重要的是形成城市特有的文化空間建構,并且不斷與周邊山水環境逐漸融合,最終形成一個物質層面、精神層面和意境層面相融合的城市。
關鍵詞:審美情趣;設計;自然;人居環境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句詩,在設計領域早已被引用得熟爛。但是,現實中找到這樣的范例實屬不易,翻閱書籍,古時類似如此的描述并不少見,但是為何現如今想找到如此范例會如此困難。我們差在哪里呢?筆者認為關鍵在于我們對生活“詩意”的感悟,難以企及古人的高度。我們所缺失的,是審美的情趣,是對各種美的直觀感受。
審美的情趣,首要源自人類對大自然的觀察和感悟。十九世紀最偉大的美學大師之一約翰·拉斯金,在看厭了文藝復興以來直至工業時代那些扭捏造作的人工建筑作品之后,強烈地呼吁藝術與審美要“回歸自然”,認為生化不息的“自然”,才是美的根源。這種認識在東方文化中恐怕更加顯著,中國傳統文化中本沒有什么美學,更沒有人大聲呼吁我們“回歸自然”去探尋美,因為這對傳統中國人來說,就是最基本的共識。當今一些學者認為中國人具體而明顯地提出自然美,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回首那個時代,雖然局勢動蕩不安,“詩意”卻于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表露無遺。晉簡文帝游完華林園說:“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有濠浦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鳖檺鹬畯臅貋?,有人問他于路景致,顧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林無靜樹,川無停流”、“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等詞句加以描繪,描繪建筑“遙望層城,丹樓如霞”等等,真難以一一枚舉。若說蘇軾一人才情高遠,古今無雙,那么南北朝這么多人次、涉及范圍這么廣的對生活詩意美的熱情抒發,還不能給予我們足夠的啟示與警悟么?
現代大都市及其所倡導的生活方式,把我們與自然深遠地隔離開來了。很少有人還能找到自己所居城市所賴以起源和發展的第一條河流,即使它還存在,帶給我們的感受又是什么呢?想像一下我們的祖先在看到這條河流及其周邊優美的自然環境時,那種發自內心的欣喜,和盼望立即定居的沖動,再聯系起大部分城市那極度萎縮的河床,以及那僅存的“涓涓細流”,甚至可能還有漂浮于水上的油污和“五顏六色”的塑料垃圾,不能不說這真的是一種悲哀。隔離土壤的硬質鋪地隨著城區的擴展迅速蔓延,城中充滿矯飾的綠化植物還籠罩著經久的灰塵,使得這僅有的綠色也不那么悅目了。能見到的動物除了老鼠蟑螂,最多的也就屬貓貓狗狗,然而經過長期的馴化,它們早已喪失了自然的野性。即使離開都市百公里外的城郊和鄉村,也迅速地被“大都市模式”改造和變化著,試問這樣的環境,叫人怎么能有“會心處不必在遠”的感悟,我們究竟得走多遠,才能“會心”,才能有“濠濮間想”?在霧霾彌日的時候,即使走到秦嶺腳下,草堂寺旁,也無法窺睹這名山宏偉的身姿,逞論“詩意”的迸發了!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使得我們在不斷提速的旅途中要么打瞌睡,要么抓緊碎片時間在工作,在混沌的大腦和沉重的眼皮中,你又怎么看得到“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呢?
同時,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自然環境選擇生物的進化歷程,他只說了進化的一個方面?,F代學者的研究告訴我們,不僅生物在為了適應環境而進化,同時生物的種種行為又促成了環境為了適應生物的生存而隨之進化,這種選擇和進化的過程竟然是相互的。大氣中本沒有游離態的氧,因而先產生了厭氧生物,厭氧生物通過日積月累的生命過程,將它們所不需要的“廢物”——氧氣排到了大氣層中,當氧氣達到適宜的濃度時,更高級的需要氧氣而生存的生物才能夠經由進化產生。可悲的是,人類文化與環境的退化,也因循類似的規律,他們相互作用,將問題急劇惡化。要相信文明在現代大都市中達到了頂峰,你就得把目光從大都市日常事務的具體的現實上移開。大都市人最精彩的生活,就是離不開紙的生活。芒福德探討這個問題的時代,互聯網、移動網絡中端離發明尚早,但是他已經有了驚人的預言,離不開聯網終端的生活,就是“離不開紙的生活”的可怕的升級。他所謂的都市形態的“白色瘟疫”,變成了活生生范圍更廣影響更深遠的“電子化瘟疫”?!凹垙埖纳成陈暫退毫崖暿谴蠖际袧撛诘穆曇簟?,這種聲音已經被電子擬音器的“叮咚”聲取代了,沒有什么聲音,比這種聲音更能引起現代人的興趣,每當它此起彼伏地響起,我們看到的就是一排排急促低落的人頭,以及緊盯屏幕的一雙雙聚精會神的眼睛,這就是現代城市最“真實”的生活節奏。對于這樣沉醉于幻象的人,即使把自然的全部奧妙展示在他面前,也無法再喚起心中的漣漪了。
在城市化高速發展的今天,設計師承擔著為人類大群構筑最直接的生活環境的任務,對于這個問題的揭示與解決應首當其沖。我們的設計直接的改變著自然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我們的設計,可以“蒙蔽”人們的審美情趣,亦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啟發”我們的審美情趣,這就要求我們設計者要切實提高自身素養,深刻理解自然,這樣才能處理好這二者的關系。
作者單位:
西安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