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牧
摘 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物質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當代餐飲行業在空間設計過程中應結合消費者行為導向開展設計行為,繼而為消費者營造一個良好的消費環境,最終促使其在餐廳環境的影響下對餐廳產生信任的心理,為餐飲經濟的增長提供有利的基礎條件。從消費者行為對餐飲空間設計的影響分析入手,詳細闡述基于消費者行為導向的餐飲空間設計方法,旨在其能推動當前餐飲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設計手段。
關鍵詞:消費者行為導向;餐飲;空間設計
當前部分餐廳在空間設計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某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在此背景下,為了吸引更多消費者的注意,要求當代餐飲空間設計人員在實際設計的過程中應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全面掌控消費者行為及心理規律,且在此基礎上開展空間設計行為,最終為消費者營造一個良好的用餐環境,滿足其生活需求。以下就是基于消費者行為導向對餐飲空間設計的詳細闡述,望其能為當代餐飲行業的快速穩定發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參考。
一、消費者行為對餐飲空間設計的影響
(一)安全心理
大量的實踐研究表明,當員工長期處在不安全的辦公環境中,會呈現出消極的工作態度,繼而影響到整體工作效率。同時在餐廳空間設計調查中發現,當員工長期處在自由空間較少的低端餐廳環境中,也會由此逐漸顯現出消極的工作情緒,且會出現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頻繁出錯的操作行為,進而影響到整體服務質量。此類現象發生的原因主要歸咎于安全心理領域,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空間氛圍,要求設計師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應提高對這類問題的重視程度,且應給予消費者一定的私密空間,滿足其交流需求,并促使其在用餐的過程中形成一個安全穩定的心態[1]。
(二)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即消費者在選擇用餐環境的過程中,會根據餐廳用餐人數來判斷餐廳層次,由此也可以看出消費者的從眾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餐廳的整體經濟效益。為了給餐廳贏得更大的經濟成效,要求餐飲設計師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應提高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且應注重在餐飲環境設計過程中著重突顯出餐廳的特色,繼而吸引更多消費者的注意,并充分利用消費者的從眾心理來提高他們的整體消費水平。此外,大部分消費者在用餐的過程中不愿意親自去判斷餐廳飲食的好壞,他們會根據他人的判斷結果來選擇適宜的用餐環境,因而餐飲設計師在實際設計過程中可將消費者的從眾心理轉化為自身優勢,最終提升整體銷售成效[2]。
(三)人際距離
人際距離即人與人在社會活動過程中相處的距離。大量的實踐研究表明,人際距離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餐飲空間的整體設計。斯坦利·霍爾認為,人類在親密交往及交流的過程中應將彼此間的距離控制在30cm以內,只有如此才能滿足交流條件,并感觸到對方的體溫及氣息,達到最佳的交往效果。此外,在與好友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應將彼此的距離控制在35-120cm。為此,設計師在對餐飲空間環境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充分掌握到人際距離對餐廳空間環境設計的影響,且應以規范化桌子尺寸的設計方法滿足消費者社會交往需求。另外,由于消費者年齡、性別、職業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餐廳環境的設計,為此,設計師在對餐廳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嚴格遵從餐廳的規定開展設計行為,且在指定區域注明該區域的活動項目[3]。
二、基于消費者行為導向的餐飲空間設計方法
(一)完善空間布局設計
基于消費者行為導向的餐飲空間設計,完善空間布局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對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在對桌椅的布局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依據餐廳的類型來開展桌椅的布局行為。即在高檔餐廳布局中為了避免給消費者一種枯燥乏味的感覺,設計師在桌椅布局的過程中應以不同的隔斷方式對其進行排列組合,并增添適宜的裝飾面,以此來滿足消費者的視覺需求,達到最佳的空間布局設計狀態。第二,在餐廳空間布局設計中,平面規劃效果也非常重要。對此,要求設計師在空間設計過程中,要依據餐廳空間的大小來展開完整又靈活的平面設計行為,且注重平面設計的便利性及安全性,最終滿足消費者活動需求,達到最佳的平面設計效果。
(二)充分運用人體工程學
人體工程學是一門交叉邊緣的學科,且涉及人體科學、環境科學及工程科學等。在餐飲環境設計中,強化對人體工程學的運用,有助于其整體設計效果的提升。在此背景下,設計師在實際設計過程中,還要注重與人體工程學的有效結合。對此,設計師對坐面與地面的高度進行的設計應保持椅子坐面高度在400-460mm,進而使消費者在用餐的過程中,可以保持舒適的用餐狀態。此外,依據人體工程學的要求,在對休閑沙發進行設計時,應將其坐面高度控制在330-420mm,進而使消費者處于自然的狀態。其次,在對餐椅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亦應充分運用人體工程學原理,即將椅子的坐面寬度控制在380mm以上,同時在對餐椅沙發坐面深度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將其控制在400-440mm之間,達到最佳的設計狀態[4]。
(三)消費者動線設計
消費者是餐飲行業的銷售主體,因而在餐飲環境設計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還應注重消費者動線的設計。餐飲空間環境的有效設計,是促使消費者在進入餐廳到離開餐廳能夠得到最佳情感層面體驗的最好方法。因而,設計師在對消費者行動方向上進行的設計,應以直線行動方向設計為主,繼而促使消費者在進入到餐廳后,順利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對餐廳動線設計產生認可的態度。此外,在動線設計過程中,應避免動線的過于曲折,從而影響消費者整體消費情緒。從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消費者動線設計的過程中,要始終秉承著通道暢通及簡單易懂的設計原則。這是非常必要的,應給予高度重視,且將其融入到實踐設計過程中,最終為消費者營造一個良好的用餐環境[5]。
(四)服務人員動線設計
服務人員動線的設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應有效結合服務人員的工作特性,即迎賓、遞菜單、上菜等,提升服務人員的工作效率,盡量采用直線動線設計方法,給予服務人員一定的服務空間,提高其整體服務質量;第二,應盡量避開消費者動線設計的進出口路線,使其避免與顧客發生沖突,影響消費者消費情緒;第三,要嚴格秉承提高效率的設計準則,滿足消費人員的服務需求,并為其營造一個高質量的服務環境。從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服務人員動線的規范化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應提高對其的重視程度。
(五)空間色彩設計
在餐飲空間色彩設計中,為了達到規范化色彩搭配組合效果,要求當代設計師在對餐飲空間色彩進行設計時,始終秉承著臨近色的搭配原則,避免視覺沖突問題的發生影響到整體設計效果。臨近色色相辨識度較強,因而在利用其進行的空間色彩設計,可豐富餐飲空間層次及變化,且為消費者營造一個良好的用餐環境,滿足其消費需求。此外,在空間色彩設計同類色搭配組合中,注重采用兩個以上明度和彩度不一樣,色相一樣或接近的顏色來完成同類色搭配組合行為。例如,在快餐廳空間色彩設計中,若選用淺黃色作為墻面顏色,那么在對地面及桌椅顏色進行設計時,應盡量選用土黃色及橘黃色,為消費者呈現出簡潔明快的氛圍,促使其在快餐廳消費的過程中能始終保持放松的情緒[6]。
(六)光環境設計
在餐飲環境設計中,消費者對光環境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餐飲空間設計師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對此問題的關注度應有所提高,加強人造光與自然光的有效結合,為消費者營造一個良好的用餐環境。在餐飲空間光環境設計中,明亮的光環境設計會給消費者以大空間的感覺,因而在光環境的設計中,要注重對明亮環境的營造,在此基礎上亦應滿足人眼的習慣性,避免對消費者視覺造成一定的傷害。此外,在光環境的設計中,燈光方向的設計也至關重要,設計師在對光方向進行設計時,應通過光與影的巧妙結合,為消費者營造一個立體飽滿的用餐環境。同時,在人造光設計中增加適宜的裝飾元素也是非常必要的,設計師應提高對其的重視程度[7]。同時,在人造光環境的設計中,應注重采用自然光與人造光光譜組合的方式來提升整體光環境效果,但要避免對冷白色熒光燈的應用,如此才能達到良好的光環境設計狀態。除此之外,在對燈具進行選擇時,還要注重觀察其自身的風格及美感,以達到最終滿足人們視覺需求的目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就當前的現狀來看,餐飲空間設計中仍然存在著某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在此背景下,設計師在對空間環境進行的設計,應充分運用消費者行為導向的原理,從光環境、空間色彩、服務人員動線、消費者動線及空間布局方面入手,為消費者營造一個良好的用餐環境,促使其在此環境中能保持愉悅的心情,從而為餐廳經濟效益的提升提供有利的基礎條件。
參考文獻:
[1]張修華.基于消費者市場細分理論的餐飲空間設計研究[J].商,2013,34(17):108-108.
[2]施維琳.消費者心理行為與購物中心餐飲空間設計——以昆明為例[J].中國市場,2011,34(23):58-60.
[3]黃沛.第三方點評網站對餐飲企業品牌形象與消費者行為的影響研究——以大眾點評網為例[J].財貿經濟,2013,21(10):108-117.
[4]王德.商業空間消費者行為與規劃——以上海新天地為例[J].規劃師,2012,11(01):23-28.
[5]高利偉.拉薩市餐飲食物消費實證研究[J].開發研究,2012,12(04):147-152.
[6]孫彤宇.從城市公共空間與建筑的耦合關系論城市公共空間的動態發展[J].城市規劃學刊,2012,15(05):82-91.
[7]付瑀煒.面向感官體驗的主題餐飲空間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15,12(02):109-112.
作者單位: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