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哲
前陣子或許因為我和姐姐不約而同地出書,走到哪兒都有人問:“你爸媽是怎么教的?”這倒不是說我們特別有出息,畢竟只是喜歡做菜、畫畫、彈彈唱唱和寫文章自娛娛人,但回頭想想,這幾樣讓我姐妹倆樂此不疲,欲罷不能的嗜好都不是爸媽教出來的,甚至憑良心說,爸媽從未刻意栽培我們做過任何一件事。
當年別說陪著寫作業、上才藝班什么的了,爸媽連我學校聯絡簿都沒簽過幾回,幾乎完全是放牛吃草的狀態。
回想小學時期,我爸爸剛辭掉公務員的職位自己創業,工作壓力繁重;媽媽從意大利學成歸國,白天在大學教聲樂,晚上還要排練歌劇。一開始家里還請了工讀生來伴讀,后來姐姐上了中學必須留校晚自習,落單的我不到十歲就學會一個人進快餐店吃晚飯,而周三只上半天課的漫長下午就在家附近的書局里坐著看小說。
母親當時已是音樂界的名人,我卻等到四年級才開始學鋼琴,兩年后不了了之。當我身邊所有的同學都提早加入兒童英語班的同時,我爸媽不為所動,硬是讓我等到初中一年級才跟著課程開始學26個字母。
別說以現在的標準看來不可思議,即使在三十年前的臺北,尤其是經濟無虞的中產之家,我父母的放任式教育也算是異數。我后來問他們為什么不逼得緊一點呢?他們說一來真是忙昏了頭,二來有信心自己的孩子不可能壞到哪兒去。爸媽跟所有親友說,“我們女兒很獨立,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說也奇怪,那股莫名的信心和期待似乎就成了我的家教和行為準則。我知道自己考試成績如果不理想,爸媽不會責罵,但或許會因此認定我不是讀書的料。演講或作文比賽如果得了名次,爸媽不會大肆獎勵,只會鼓勵我發揮自己的優點。
他們真心相信孩子想要的父母擋不住,不想要的逼不來,而我到底想要什么,能不能做好,那是自己的責任。
長大后才明了,這樣的教育理念源自我父母本身非常強烈的自我意識。媽媽從小有清亮的歌喉,想學音樂卻不被外公允許,奉父命報考女師專,卻終于在結婚生子后以教師資格保送入師大音樂系,畢業后又放下年紀還小的我和姐姐去意大利深造,闖出亮眼的事業成績。
曾有人問她是否后悔在孩子幼小時沒能陪著成長,媽媽說心底歉疚是有的,但并不后悔,因為音樂和歌唱是她的理想,不能不追尋。難得的是我白手起家的父親也深切體會妻子自我實現的重要性,在那個年代就全力支持媽媽,從來不曾用孩子的名義要求她妥協。
回想起來,成長過程中爸媽給我的時間不多,卻做足了身教和榜樣。我從小看媽媽彈琴練唱,日復一日嚴謹自律,對每一個細節的詮釋掌控都不輕忽,樂在其中,容光煥發。爸爸的自我要求也甚高,無論針對他造橋鋪路的土木專業,還是攝影、繪圖、影像剪輯等嗜好,他都發揮極度的研究精神,實事求是,巨細無遺。
或許因為如此,我從小到大一直有一種焦慮感,不是怕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學,找不到令人艷羨的工作,而是擔心尋不著自己的理想志業,不能像爸媽那樣盡情地自我發揮。
現在我自己做了兩個孩子的媽,另一種焦慮感油然而生,那是夾在自我和孩子需求之間的內心交戰。我常自問是否有足夠的理由把兩個小毛頭丟在一旁堆積木,甚至讓他們看電視、玩iPad,以爭取時間用來讀書寫作拍片講學,還是應該放下自己微不足道的事業,全心陪他們唱歌、畫畫呢?
每次看到身邊那許多對孩子付出無限愛心和時間的父母們,我都不免一陣心虛。人家的孩子不到四歲就會認字和算數,而我兒子邊唱卡通歌邊扭屁股就被媽媽夸上天,是不是落差太大了?許多過來人告訴我,孩子的童年稍縱即逝,若不好好把握親子時光,寓教于樂,就怕將來后悔也來不及??!
針對這點我媽媽力排眾議,她會在孩子耍賴要我放下工作陪他們玩的時候大義凜然地說:“你媽媽是我女兒,你們不可以欺負她!趕快走開讓她安靜做事?!睅状蜗聛砦医K于領悟到,媽媽不只專注于自己的音樂事業,更是真心看重每一個人的自我空間和理想實踐。
在她看來,孩子們打打鬧鬧蹉跎一些光陰是正常的,他們還有一輩子的時間可以摸索學習,反倒是身為父母的若一味付出罔顧自我,那才是糟蹋人生,可惜了。
試想,如果當年媽媽因為懷了我而不去念大學,或是放棄之后出國留學的機會,做一輩子有志難伸的基層教師與盡職母親,或許她會把一切未完成的心愿加諸在我和姐姐身上,為此逼我們練琴、用功念書考一流大學、出人頭地。如果真是那樣,我不太可能選擇攻讀冷門的人類學,更不可能在30歲出頭放棄博士學業,轉行做廚師,進而發展出現在這樣讓我樂此不疲的小事業。
再說,如果乖乖聽命于父母,贏在起跑點換來的人生又是什么呢?是再一次對下一代無私的奉獻,讓他們完成我未了的心愿嗎?
我感謝父母給我自主空間,更慶幸他們為我做了追求理想的人生榜樣。在這個一切為孩子好,孩子比什么都重要的大環境價值體系里,我們最容易忽略也最快妥協的常是對自我的堅持。
面對兩個寶貝兒子,我會盡全力給他們安全和溫暖,但在那同時,我想,把自己做好,活出充實無憾的人生,或許是我們可以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