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琴 胡慧勇
【摘要】本文梳理了近三十年來敘事法(Narrative Approach)在外語教學中的實證報告,并探討了它在我國外語教學中運用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文章認為敘事法無論從學習內容還是學習情感上,都體現了優勢,能夠較大幅度增加學生的詞匯量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
【關鍵詞】敘事法 語言輸入 語言輸出
一、引言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出于多方面原因,作為外語和二語的英語教師就受益于“內容教學法”,不少外語教師試圖探索用民間故事、童話故事、傳說、寓言、神話,當然還有另外一種重要素材即日常事務和新聞,來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這就是本文所要探討的敘事法教學(Narrative Approach)。幾乎所有實驗都表明,課堂中的敘事法具有很多的優點,無論從長期還是短期來看,它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都有積極的影響。首先,這種方法把老師從課堂上無休無止的語法解釋中,把學生從枯燥無聊的語法規則記憶中解放出來。因此,對學生而言,學習變得不是那么緊張或者讓人感到恐懼。另外,敘事法把以理解為基礎的課堂語言教學合乎邏輯地推向語言學習的下一個層面,教師再也不需要一味強調那些特殊主題詞匯,尤其是關注那些特殊主題意念、功能或特定的語言任務。取而代之的是,課堂教學受那些引人入勝的、易于理解的故事講解驅動,從而增加學生的語言活動和語言輸入(mcQuillan & Tse,1998:18-22)。這樣做的結果很明顯,學生詞匯量增大了,語言產出的自覺性也提高了。
二、實證研究
學者們相信敘事法更加適合于初學者或者中等語言能力者,并能在不同的外語和二語環境下使用,以下是在過去近三十年的實驗報告。
Elley和Mangubhai(1983:53-67)在斐濟島為小學中等水平學生使用以敘事法為主的語言教學實驗,結果表明,和傳統的聽說法相比,這些學生在所有語言技能的熟練程度上都進步更加明顯。該實驗反復在世界各地復制實施,其中包括新加坡3000多名中等水平的英語作為外語的學生,南非近5000名學生,斯里蘭卡2600名小學生(Elley & Foster,1996;Le Roux & Schollar:1996)。在泰國,類似實驗也進行過,取得了相同的結果(Walker,Rattanavich & Oller,1992)。Dafne Gonzalez(Gonzalez,1998:14-19)也報告說他們在中學課堂的外語教學中使用“故事語法”法來完成一項叫做“整體語言項目”,獲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她認為,“在這個項目中,我們用富有教育意義的材料,和教授我們的先人一樣,教育并強化學生的個人和社會價值觀。”Kevin Stuart(1990:15-6)聲稱閱讀民間故事在大學課堂里也極為有用,那里有很多來之農村的學生。這樣做,能逐漸培養學生大量閱讀英語材料的信心,促使他們逐步接觸簡化版的英文小說,并最終能按照英語母語者閱讀文學作品的大致順序品讀英語文學作品。Eleonora Vivas(1996:189-216)對系統的、出聲朗讀的語言教學效果進行了研究,教學對象是學前和小學一年級兒童,研究重點是諸如語言理解和表達等變項,結果顯示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學校聆聽故事,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增加明顯。
最近的研究繼續支持以前的研究結果。Cook(2010)在2010年第二十三屆國際閱讀世界大會上報告了一個個案調查,調查顯示,一個剛從孟加拉國移民女孩,在一所很小的城市學校,接受一名大學教師和一名五年級英語作為二語的外語教師的聯合指導。兩名教師通過講述和母親國相聯系的文化故事,為后期的討論和寫作做鋪墊。一年的研究表明在二語環境中,講述文化故事是促進讀寫能力的動機要素。該研究探討了敘事法的另一個方面:敘事和寫作之間的正相關關系,一個以前研究很少觸及的地方。這些實驗證明敘事法是一種普遍的,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習者外語或者二語語言能力的方法。它既能夠用于初學者,中學學生,也能夠適用于大學水平的外語學習者。
三、優點與理論依據
任何在外語或者二語課堂中成功的教學技能、手段一定包涵一些體現目前教學原理,減輕耗時費神外語學習中學生和教師的負擔,敘事法當然也不例外。
早在1988年,一位英國自由作家,Stephen Keeler(1986:23-4)在一次作為外語的英語國際協會大會上說道,“對于許多語言活動而言,比如小組討論和詞匯教學,短小的英雄故事,少于60詞的超短故事是理想的驅動型語言素材,它們或許特別聚焦于語法形式,同時又強調語言意義,似乎能促進學生對句子結構的學習性理解,并且幫助學生正確高效地使用語言。” Carmen Pilar Serrano Boyer(1997:47),一名西班牙英語教師,認為接龍式故事能夠解決大班教學中班級過大問題,她進一步指出,除了能驅動學生學習之外,接龍式敘事既有趣、讓人放松,還能增強學生自信心,并且容易操作。
在Dafne Gonzalaz個案中,Gonzalaz說,運用敘事語法法,她的學生能習得交際能力的四個方面:語言的、語法的、社會語言的和交際策略的能力(Canale & Swain,1980:1-47)。重要的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享受了很多樂趣,大大降低了外語學習中的情感阻力,從而使他們在情感上更加愿意“親近”語言。Ko(2003:303-32)進一步研究了韓國英語教學中運用敘事法確定意義協商作用的“腳手架支撐法”所達到的積極心理構建作用,該研究對外語教師提出了建議,那就是在合理實施敘事法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扮演知識提供者的角色。
毫無疑問,敘事法能驅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語言學習活動中,最大限度接受語言輸入并最大限度地進行語言產出,因此,不可爭辯地是一種優秀的教學媒介。但是,假如外語教師只閱讀故事,而學生只聽故事,效果又如何呢?對于5-8歲的兒童外語學習者,這種閱讀法真的起作用嗎?答案是肯定的。
這其中的深層次原因或許像Hillman(1975:152)所言,當教師在閱讀時,他能夠把書面語言的句法順序和語調、連接、重音以及其他那些有助于理解語言片段的線索糅合起來。而模仿語音對增加因聽故事和詩歌而獲得的詞匯大有幫助。在語境中聽單詞不僅僅增加聽者的消極詞匯意義,同時給聽者表達自己的其他方法。顯然,聽故事不但持續地給學習者提供許多語言創造的機會,而且也是語言習得中的重要過程。它幫助習得者熟悉已經學習的語言,讓他們試圖獲得一些基本的語言規則,對今后的語言學習有“提拉效應”。因此,長期來看,教師或者家長通過講故事對學習者的語言習得成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就如Bandura(1986)指出,這種效果不一定要立刻讓人感到,但是在必要的時候它會顯現出來。
總之,當老師和學生在講故事的語言項目中相互交流,敘事法就能夠適合不同層次的語言學習者,然而,從上述研究來看,它對學前兒童或者初級水平這更為適合。
四、敘事法在中國的應用及其問題
盡管敘事法或者故事朗誦法在外語或者二語學習中已經證明有很高的效率,但是在中國英語課堂中卻少有嘗試或者報道。原因可能多種多樣,但主要關注可能在于以下幾點。
在中國,學校英語教育具有全國統一的目標和要求,因此長期以來,教育主管部門對于教材使用往往具有強制性。近年來,外語教材的編寫和選用方面雖有放權的跡象,但是和美國、英國相比,教材控制仍然十分嚴厲。這樣,一個很自然的結果就是學校當局以及老師在選用教材上毫無主動權,因為選用教材和其他學習材料始終和省或者地區教育主管部門實施的水平考試相聯系,而這些考試都是和教材緊密相關的,這樣,故事書理所當然地被排斥在學習者的書單之外了。
其次,幾乎沒有外語教師在面臨來自教育主管部門及學生家長的壓力面前甘愿嘗試新教學方法的風險,他們總是使用傳統的、大家一致樂見的方法來應付應試教育的現實。第三,即使有些老師愿意在課余時間對敘事法做些嘗試,但是出版社幾乎未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合適、相應的教學用故事材料。偶爾有些相關出版物能夠用于敘事法,但是考慮到難度和內容,教師大多數時候只能望而卻步。可喜的是,近些年,教育部門一直鼓勵老師進行教學改革,鑒于此,中國的外語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敘事法呢?
首先,盡管敘事法在外語教學中已經普遍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但是在選用故事材料和推行敘事法教學中,要考慮學習者的需要和學習者的學習目標,要十分謹慎地檢查和評估選用材料的難度水平。同時,在應用敘事法時,教師應該明白,它只是以內容為核心的教學方法中的其中一種,應該考慮與其他教學手段相平衡,做到多樣性和靈活性并重,通盤考慮整個外語教學計劃的實施。
第二,敘事法和社會認知視角對出聲朗誦效果的解釋相一致,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來說明敘事法如何影響中等水平的外語學習者,也就是在中國語境下的初中或者高中學生。第三,任何使用敘事法的外語教學項目在實施時要保證其具有系統性和長期性,語言輸出和產出必須符合i+I模式(Krashen,1982)。否則學生會失去學習興趣,敘事法或者故事朗讀法會變成枯燥的官樣文章,沒有生氣。另外,不能忽視老師在提供支架作用的角色,因為它是學生感到無助時最后的依靠,從心理上看,老師是信息的提供者,他們總是學生的心理依賴。
最后,既然敘事法或者故事朗讀法在目前的英語教學大綱中沒有做任何規定,因此它可以作為課外活動好好利用,實施該方法時,選用材料要精心評估。可是在實際情況并不樂觀,就如Rod Ellis所言,令人驚訝的是,實踐中很少有人嘗試對材料進行科學的評估,原因可能是對一組材料給予全面的評估是一件耗時棘手的事務,而教師很少有這些時間去應付;但是他繼續告誡道,通過對具體任務的微觀評估是克服這個問題的一種較為實際的做法,這樣教師就能掌握教學具體進展情況,有哪些優點和缺點,隨之做進一步的改進。這種自審式的評估可以是粗略的、感性的,但是對教師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的確有幫助。
五、結語
總之,對敘事法在外語和外語教學中的文獻研究說明這種方法對學習者的聽力、口語能力以及讀寫能力都有積極的作用,但是這些研究都未能觸及該方法在實施過程中的缺陷;另外,在中國外語教學中鮮有類似的實驗和報道。無論如何,不論是出于何種目的,要想在中國進行敘事法的實驗,任何人肯定會遭遇到挑戰,因為人們對新鮮事物總是抱著猶豫,甚至是懷疑的態度。但是有一點是確鑿無疑的,那就是敘事法如果運用得當,它能很好地解決外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常常遇到的課堂氣氛沉悶,學習活動枯燥等問題。作為結束語,敘事法在中國外語教學中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本文是2012年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敘事法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運用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