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鳴
北京城內有沒有兵工廠,答復是肯定的,而且很古老,至少要追溯到清道光年間。兵工廠設在東四大街,具體位置在東四大街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兵工廠大院兒分設南、北兩個大門,一個在東四南大街清真寺邊上,稱南大門;一個在豬市大街(即珠市口大街)上,稱北大門。兵工廠不但占據了重要位置,而且其規模、面積也相當可觀。
當年的兵工廠大院是個神秘所在。據在那兒生活、工作過的楊瑞林回憶,當時是禁止任何閑雜人員入內的。大院所設兩個大門各有更房及護衛。院內部由橫三條、豎三條胡同構成,形成棋盤式建筑格局。
那么兵工廠內究竟生產什么兵器呢?當然不是沖鋒槍、手榴彈。古人云:“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冷兵器時代的常規武器是弓和箭,因此,當年生產弓和箭的兵工廠大院兒被稱為“弓箭大院”。大約50年前,這座弓箭大院的遺痕還依稀可見,如今恐怕連影子也找不到了。
關于這家兵工廠的來歷,讓我們共同瀏覽一下清王朝的歷史檔案:1692年以前,清廷內務府造辦處設弓作。康熙三十年(1692),一道諭旨,造辦處遷出養心殿,東暖閣裱作移至南裱房,滿洲弓箭作亦留在內。其余別項匠作移出,將慈寧宮茶飯房做造辦處。當時稱為外造辦處。1723年,即雍正元年,造辦處設立活計庫,收購內廷交出成造的活計樣品和造竣尚未交進的活計。清道光三年(1823),不知什么原因,清廷造辦處取消了弓作。
然而今天,聚元號弓箭制作第十代傳人楊福喜珍藏的一張道光三年由匠人毅甫制作的老弓,可以為那一段歷史做出注解。筆者仔細端詳過這張老弓,盡管它歷盡滄桑,卻依然老而彌堅。弓身鑲著珍貴的鯊魚皮,弓的表面繪有祥瑞圖案。據楊福喜介紹,弓身上的圖案有“暗八仙”,即民間傳說中八仙們所使用的八種法器,還有“萬不斷”(“萬”字不斷)及“蝙蝠”(一是音合“福”字,二來蝙蝠是“夜眼”,暗示拉弓射箭的人在晚上也能箭無虛發)等,這些都表示吉祥的寓意。弓身內側,銘刻漢字題款。
為什么聚元號在道光三年要特制這張紀念弓呢?筆者分析,這與朝廷取消造辦處弓作,弓箭作坊遷往東四大街有關。也就是說,毅甫制作“紀念弓”,與宮廷弓箭工匠們的命運轉折有關。道光三年是宮廷滿洲弓箭工匠生活發生重大變故的一年,御用弓箭工匠離開了紫禁城,聚元號的工匠沒有了“吃官飯”的待遇。由此不難推斷:毅甫所制作的這張紀念弓,本來是為宮廷某位皇親貴戚所做,由于國家政策突然變化,才得以留在聚元號工匠身邊,成為今日聚元號弓箭鋪的鎮鋪之寶。假如宮廷沒有取消弓作,那么工匠無論如何也不敢用宮廷的材料為自己制作一張紀念弓。因為造辦處特別強調“本處一應所做活計俱系御用之物,其名色亦不便聲明寫出。”敢用御用材料制作自家的紀念弓,豈不是要掉腦袋嗎?!
光緒年間,清廷《會典》上明確寫道“恢復弓作”。但是,弓作的管理方式已經不同于當年。工匠們沒有重返紫禁城,而是繼續留在東四的弓箭大院。只不過他們還要繼續為朝廷服務,要依據造辦處所制定的標準和要求來制作弓箭。那時,弓箭大院內各家弓箭鋪各有分工,有為兵部工作的,有直接為內務府皇族服務的。各家弓箭鋪各有名號,分別為“聚元”、“天元”、“廣生”、“隆生”、“全順齋”、“天順成”、“德紀興”等40余家弓箭鋪。
如今,弓箭大院不復存在,碩果僅存的聚元號弓箭鋪也已經搬出了四九城。但是當我們漫步在東四街頭,總免不了把往事念叨念叨。
作者單位:門頭溝區檔案史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