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芳 王友鴻
從古至今,翻譯一直影響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世界各國間貿易往來日益頻繁,投資競爭日益激烈,涉外經濟翻譯作為中外經貿活動的橋梁和紐帶,在當今時代發揮著不可比擬的關鍵作用。同時,不斷擴大的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對專業翻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外經濟專業翻譯的速度與準確度都對經濟活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使得我們培養高水平的涉外經濟翻譯人才成為目前急迫完成的任務。
一、從歷史回顧看翻譯對社會改變之作用
縱觀我國三千多年的翻譯史,可以看到我國翻譯的歷史,實際上就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史。
遠在原始社會,各氏族或部族之間,就有雙語人或多語人的翻譯活動,然而已無文獻可查。在夏、商兩代現存的簡單史料《冊府元龜.外臣部.朝貢》記載中可見:夏后即位七年,于夷來賓。少康即位三年,方夷來賓。既然“于夷”、“方夷”與夏、商王族并非同一部族,使用不同的語言,所以遣使“來賓”,必然需要翻譯,否則無法進行活動。我國最早記錄翻譯的書籍是《周禮》和《禮記》。隨著各民族的交往、商業貿易的開通、文化的交流、宗教的傳播,翻譯工作也開始越來越繁多了。從東漢末至北宋初的佛經翻譯,將近千年,是中國翻譯史上的一大特色。佛經翻譯使得古代印度文化與中華固有文化相互補充并最終融合,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佛教,為中國的宗教思想領域做出巨大貢獻。在唐朝,伴隨著佛經的翻譯入傳,印度的哲學、文學藝術,醫學、天文、算術乃至語言都對我國發生了深遠的影響。明清時期的翻譯作品大多與西方的科學著作有關,清末民初的西學翻譯階段主要翻譯并傳播西方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哲學知識。通過引進西學,中國的傳統思想禁錮被打破,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中國社會在思想政治經濟教育工業發展軍事等各方面都有了顯著改變。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翻譯則帶有濃重的革命色彩,再加上馬列著作的翻譯使得這個階段成為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的時代。縱觀整個古代到近代的翻譯活動,可知翻譯一直都與中國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緊密相連,尤其在中外交往,思想發展,科技進步等方面做出了顯著貢獻。
二、涉外經濟專業翻譯的特點
涉外經濟中專業翻譯與普通翻譯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之處,二者都屬于“一種跨文化的信息交流與交換的活動”,其本質是傳播,無論口譯,筆譯,機器翻譯,他們所要完成的任務都歸結為信息的傳播。(呂俊:翻譯學——傳播學的一個特殊領域)外國語(1997年2期)翻譯涉及的是兩種語言,即忠實地把一種語言的內容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母語和外語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翻譯的質量。相比于普通翻譯,涉外經濟中專業翻譯是以專業的涉外經濟語言為主要服務對象和服務工具,其特點是標準化,專業化,要求具有專業性,正式性和準確性。這一特點要求進行涉外經濟活動中的譯者除了熟練掌握本族語和外語兩種語言能力外,還要精通相關的涉外經濟專業知識,例如:國際商貿翻譯人員要對國際貿易理論知識有系統深入的學習和理解,熟悉國際市場外貿規則與慣例,了解進出口合同條款與交易程序,同時需在國際貿易各崗位進行具體的進出口業務的工作實踐;作為涉外經濟中的專業翻譯,運用相關的專業知識進行翻譯才不會導致誤譯,給服務方造成損失和糾紛。專業翻譯在此意義上已經不是普通的僅起到橋梁作用的譯者,他已經成為涉外經濟事務中的參與者與決策者,責任重大。在翻譯原則上,涉外經濟中專業翻譯更注重準確原則,即忠實準確地將源語言的信息用目標語言表達出來,使原文讀者與譯文讀者獲得相等的信息內涵。此種翻譯追求的不是藝術美,而是實用性,在用詞上要求準確,簡潔,嚴謹。例如:翻譯涉外經濟信函,協議,傳真等重要文件時,所涉及的內容對交易雙方都有相當的法律約束,因此要盡量使用正式詞匯,避免口語化詞匯。
三、提高涉外經濟中專業翻譯之必要
在西方,早在1964年,英國語言學家M.A.K.Halliday等出版的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一書中就提出“英語是為特定職業服務的語言”,即“專門用途英語”。法律語言學教授恩里克·阿爾卡拉茲和布萊恩·休斯在其著作“legal Translation Explained” 中,開篇就指出“英語是用來進行經濟貿易,市場營銷,旅游服務,司法服務和政策制定的工具。”從英語的用途上看英語翻譯目的應更多的為經濟貿易和法律服務,而并非是了解欣賞英語國家文化特色。其次,中國目前在國際貿易活動中遭遇的種種困境使得涉外經濟專業翻譯成為必須的參與者。2010年12月14日中國經濟周刊公布數據:由于我國出口企業對國際貿易標準缺乏了解,單證,標簽等不符合國際標準造成的滯關,壓倉,退貨等事件,使得我國在國際貿易程序簡化與標準化方面每年的實際損失合人民幣1萬億元以上,這些損失在國際上居首。”中國由于缺乏高水平的涉外經濟法律翻譯,對國際主要貿易伙伴經濟貿易相關法律制度了解不夠,沒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越來越成為世界反傾銷處罰的出氣筒。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每年平均遭遇六起反傾銷,九十年代每年達到29起。進入21世紀,每年仍有遞減趨勢。2002年國外對中國企業反傾銷等保障措施的調查達58起,列世界之首。由于沒有專業的涉外經濟法律翻譯,中國相關企業大多沒有應訴,自認處罰。2010年9月10日解放軍日報報道,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稱,中國已成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對象國。2009年,中國出口占全球的9.6%,但遭遇的反傾銷案例比例多達40%,反補貼案例占全球的75%.最新遭到的反傾銷處罰來自美國。美國商務部認定中國輸美的石油鉆桿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從2011年2月將對這類產品征收最高約達430%的反傾銷關稅和18.18%的反補貼關稅。由此可見,中國的專業化翻譯必須熟練把握國際技術壁壘,才能幫助國家和外貿企業在國際貿易中把握標準,減少損失。國際貿易不僅涉及許多國際國內法律,法規,協議,慣例而且涉及到許多復雜的程序和機構,比如進出口商,運輸部門,保險公司,海關及其報關代理機構,銀行,碼頭和商品檢驗機構等。最重要的是它涉及到各種各樣的國際貿易單證,即所謂的技術壁壘,它已經成為阻礙國際貿易尤其是中國國際貿易的最大障礙。因此,重視并提高涉外經濟中專業翻譯水平和培養專業翻譯人才迫在眉睫。外語熱在我國持續了30年,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特別注重聽說讀寫等技能的提高。由于對翻譯技能的忽視,甚至還有一些認識的誤區,認為只要掌握了外語,就可以從事翻譯工作,最終導致的一邊是“英語熱”,一邊是翻譯人才短缺。今日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與裝備也不斷地被引進,與外商,外國的技術人員進行交流洽談的機會日益增多,但在翻譯中常發現有漢式英語,專業術語欠缺等問題。目前我國從事涉外經濟翻譯的譯者大多來自外語類專業的學習者,并非經濟或法律專業的畢業生。外語類學生雖然掌握嫻熟的語言能力,但對于涉外經濟領域中的行業規范和背景知識卻知之甚少。經濟或法律專業人士雖然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卻在國際業務活動苦于欠缺的語言交流能力而感覺力不從心。涉外經濟中專業翻譯人才的短缺使得我們要加大力度在高校改變傳統的“單一型”人才培養模式,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轉變。
四、涉外經濟中專業翻譯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
現在雖然有相當多的高校開設了專業英語課,但是也主要強調學生的聽說讀寫四大技能的提高,對于專業英語翻譯技能的培養沒有應有的重視。因此,高等教育英語或專業教學大綱中應明確專業英語翻譯教學的重要地位。在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80%的受訪者對于河北師大法律專業或經濟學專業與翻譯系合并使用教學資源和師資,共同培養外語加專業復合型人才的提議表示非常支持。高校可以通過開設必修課,選修課或者舉辦專業翻譯系列講座激發學生對于專業翻譯的興趣,從而帶動他們走進專業翻譯的實踐中。其次,要加強高校專業翻譯教學隊伍的建設。目前涉外經濟中專業翻譯人才短缺的原因之一是師資力量薄弱。傳統課程設置培養出的單一型高校教師無法勝任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任務,但是無論是語言類還是經濟類的高校教師,他們教學經驗豐富,業務水平高,在此情況下,繼續教育十分必要。同時,各專業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意識,提高自身專業素質以順應教學形勢。
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復合型,應用型翻譯人才。高素質的涉外經濟專業翻譯人才是保證國際貿易活動成功的關鍵。我們應認真反思在國際經濟事務中遭遇困境的原因,及時彌補自身的不足,唯有這樣,才能促成我國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朱香奇.實用商務英語翻譯[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4]陳亦明.曾劍平.翻譯與經濟建設[J].企業經濟.2002.12.
[5]程維.中國成貿易保護主義主要對象[N].第一財經日報.2010-9-15.
【基金項目】河北省科技廳自籌資金科研立項:編號13456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