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西莫夫的風景畫融入了許多印象派的元素。他的風景畫作品,幾乎從來都不在乎細節,卻以和諧的塊面關系來突出主體,用變化的筆觸對細節進行覆蓋。在中國的兩年半時間里,他對國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晚年的馬克西莫夫作品中常常以線造型,用作品承載著自己的精神,追求著中國畫的意境、意韻,向往著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2000年之后,收藏者在收藏當代藝術品的同時,目光開始轉向東歐國家,尤其是20世紀俄羅斯現實主義傳統油畫的收藏。收藏者更趨于理性,冷靜地看待藝術品收藏。2004年,在哈爾濱當代俄羅斯油畫原作精品專場拍賣會上,馬克西莫夫1956年的油畫作品,《打春場——系列中國》以132萬元成交,創造了其個人作品的最高成交記錄。
關鍵詞:馬克西莫夫;風景畫;中國畫;收藏;拍賣
康斯但丁·麥法季維奇·馬克西莫夫是20世紀前蘇聯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美術教育事業,是中蘇人民文化交流的使者,也是中蘇友誼的見證人和親歷者。他所主講的“馬訓班”為中國20世紀50年代以后現代油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一個時代的油畫符號象征。眾所周知,馬克西莫夫具有典型現實主義特征的人物肖像畫歷來被廣為推崇,然而今天本文所闡述的將是馬克西莫夫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風景畫。以此來表達對這位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的美術家的無限敬意。
一、馬克西莫夫風景畫的特點
馬克西莫夫的油畫總是注重畫面的結構與色彩關系。他曾說:“油畫是用色彩來造型,色彩的基本規律是冷暖對比,這就要求畫家必須對色彩敏銳”。他的風景畫就非常重視構圖及整個空間關系。馬克西莫夫的風景畫多以暖色調為基準,賦予一些中和的高級灰,筆觸松弛有度,收放自如,為觀者勾勒出一幅幅描繪中國北京、蘇聯家鄉、城市街道、田間地頭的風情畫卷。不僅有陽春白雪的高、大、上,也不失下里巴人的粗獷與原始。
馬克西莫夫早年畢業于莫斯科的蘇里科夫美術學院,接受過嚴格的美術系統學習。他的畫最初追隨俄羅斯“巡回畫派”成員現實主義風景大師伊薩克·伊里奇·列維坦的風景畫。列維坦的作品追求光與透視的關系,他的作品總是飽含深情、富有詩意,與其說是一幅成熟的風景畫倒不如說是更像一篇具有敘事情節性的文學作品。作為批判現實主義繪畫大師的列維坦喜歡用冷清的色調來敘述自己的風景畫,他筆下的天空總是烏云密布,繁茂的樹木從未有一絲新綠,甚至連河水在列維坦的筆下都趨于干涸。列維坦將自己悲傷矛盾的情愫融于風景畫中,以此來表達他對現實生活的悲憤。
[1]真實而有意趣地表現了俄國各方面的大自然之美,洋溢著愛國主義精神,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馬克西莫夫繼承和發揚了列維坦“情緒風景畫”,風景畫作品能夠更好地與大自然貼切,色彩明快,樸實無華。在構圖嚴謹的同時卻能打破機械制的傳統方法,使畫面具有難得的活潑氣氛。馬克西莫夫的風景畫也融入了許多印象派的元素,他的風景畫作品,幾乎從來都不在乎細節,卻以和諧的塊面關系來突出主體,用變化的筆觸對細節進行覆蓋。
二、馬克西莫夫風景畫中的中國元素
(一)風和日麗的日子——早期探索
馬克西莫夫1953年2月19日作為專家被蘇聯派到中國北京教授油畫,一直到1957年7月回國,他為中國的美術教育事業培養了大批的人才。他在中國執教期間,結識了眾多的國畫名家,與齊白石、黃賓虹等都有交往。他們不僅是工作中的同事,更是繪畫之路上的良師益友。在中國的兩年半時間里,他對國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馬克西莫夫認為素描中的“三大面五大調”正好與中國傳統水墨畫中的五墨:焦、濃、淡、干、濕相得益彰。中國畫采用散點透視,“高遠、深遠、平遠”的三遠法又與油畫中的“遠景、中景、近景”有異曲同工之處。以馬克西莫夫1956年的布面油畫作品《中國的冬天》為例,整幅畫面主體為灰色,卻深淺有度,錯落有致。近處具有中國特色的胡同巷子在訴說著一個城市的歷史,屋前用防雨布搭好的棚子里,矗立其中的爐子上正燒著開水,棚子旁停靠著一輛人力三輪車,在胡同的盡頭有一人穿梭于巷中。這樣的作品正是車爾尼雪夫斯基“美即是生活”的具體體現。房后的樹木一改西方傳統畫法,而采取了中國畫技法用“鹿角枝”的線性美勾勒樹的形象,[2]勾畫粗枝,注意行筆的停頓轉折,線條的粗細變化。將天空留白并不施以顏色也是中國畫元素的體現。房實樹虛,虛實結合,只以褐、灰、黑、白為基礎色的畫面效果在西方風景畫中并不多見。洋洋灑灑創作痕跡,不僅體現了馬克西莫夫對顏料比例調和的嫻熟程度,更表達了他本人追求意境美的美好愿望。馬克西莫夫同年的紙板油畫《北京寫生》畫面的構圖打破了僵固的幾何構圖法,以不規則的五邊形展開。將一棵樹作為主體,然而樹干卻沒有體積感只求形似,他刻意地將樹木置于畫面中間,以突出主體的藝術效果。用白色的點彩繪于枝頭,頃刻間朦朧的花朵繽紛盛開。在假山水池旁玩耍的兩個人物形象只是為了強調地點應該是一座公園。坐在水池旁的女孩紅色的裙子成為整個畫面的亮點,以此來烘托出女孩的天真熱情。奇怪的是,整幅畫面并沒與強烈的縱深感,馬克西莫夫沒有用西方繪畫慣用的“一點透視”而是采用了中國畫中的“散點透視”以平鋪的畫面方式進行創作。在另一幅馬克西莫夫的紙板風景油畫《大村莊》中,對于樹葉的畫法我們也可以看出是運用了中國畫中“五色”的干,用斧劈皴的技法,寥寥數筆便使樹葉具有了形狀體積。[3]寧靜的、抒情味濃厚的自然風景畫,正可以給人以親切感和美的享受,從而使精神得到協調。
(二)內心詩意的獨白——風格成熟
20世紀80年代蘇聯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發生了重大改革。資本市場開始進入蘇聯,也許馬克西莫夫的作品并不符合當時的主流審美趨勢,但他依舊堅守著自己的人文情懷。他在1980年自己69歲的時候,仍以極高的熱情和旺盛的精力,創作了布面油畫《黑色的小溪》,黑色的溪水在靜靜地流淌,靜止的河水多少能找出列維坦作品中的影子。白雪皚皚,一條小溪處于畫面中央,后面的樹木若實若虛,這不正是齊白石先生所說的“貴在似與不似之間”嗎?畫面的素材簡單明了,卻不單一古板,依舊強調“光”對于藝術實踐主體的作用。雖然只有簡單的黑、白、灰三種主色,卻極具審美趣味。遠處的樹木紛而不亂,[4]樹木之間主賓之分,粗細之別,前后距離,高下相攜,俯仰顧盼,遠近呼應。這種只有中國傳統山水畫才有的章法、布局在《黑色的小溪》中淋漓盡致地體現。黑色的小溪映照著馬克西莫夫的藝術人生,“生命不息,創作不止”,深邃而寧遠。晚年的馬克西莫夫作品中常常以線造型,用作品承載著自己的精神,追求著中國畫的意境、意韻,向往著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
三、馬克西莫夫風景畫的市場價值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藝術市場的管理越來越規范化,藝術越來越向多元化、多維度、多角度的方向發展 。藝術收藏者開始打破舊的傳統收藏模式,東歐美術作品受到青睞。前蘇聯甚至整個俄羅斯的油畫市場價值越來越高。導致蘇聯油畫市場價值逐年增長的原因在于,蘇聯一直是計劃經濟體制,直到葉利欽當政,蘇聯油畫才被允許出現在拍賣市場,這其中不過短短二十年時間。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藝術品市場開始出現勃勃生機,西方的藝術作品流入中國,尤其是當代藝術品,成為拍賣中的寵兒,甚至價格被越炒越高。各種關于藝術品投資的負面新聞接踵而至。2000年之后,收藏者在收藏當代藝術品的同時,目光開始轉向東歐國家,尤其是20世紀俄羅斯現實主義傳統油畫的收藏。收藏者更趨于理性、冷靜地看待藝術品收藏。2004年,在哈爾濱當代俄羅斯油畫原作精品專場拍賣會上,馬克西莫夫1956年的油畫作品,《打春場——系列中國》以132萬元成交,創造了其個人作品的最高成交記錄。2005年6月18日,在北京瀚海春季拍賣會上,馬克西莫夫1956年作的風景油畫作品《屋》以77000元的成交價格拍出。1993年馬克西莫夫去世,兩三年之內,他的夫人和生在中國的小兒子阿廖沙也相繼去世。當時俄羅斯的經濟正處于低迷期,臺灣人林明哲算是最早到俄羅斯收藏俄本土作品的人,他以低廉的價格收藏了大量包括列賓、列維坦、蘇里科夫、馬克西莫夫等在內的藝術家的作品,成為俄羅斯官方美術館之外的最大私人收藏家。隨后他又在自己的臺灣山藝術文教基金會收藏上述名家的作品,這其中包括馬克西莫夫的作品。馬克西莫夫的小兒媳在馬克西莫夫去世后把他的作品帶到了德國,2001年在德國的一次畫展上,筑中博物館的館長郭安與馬克西莫夫的小兒媳溝通,將80幅馬克西莫夫的作品帶到了中國。蔡國強也收藏了馬克西莫夫的260多件作品,成為中國內地收藏馬克西莫夫作品最多的人。蔡國強收藏的馬克西莫夫作品大都放在泉州當代美術館,展廳的一部分專為馬克西莫夫作品展區,使大眾也能領略到大師繪畫的風范。其余少量馬克西莫夫的作品,被馬克西莫夫的學生和其他個人藏家收藏。同時關于馬克西莫夫作品的展覽、學術研討會,也如火如荼地展開。由馬克西莫夫愛徒奚靜之教授主編,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馬克西莫夫》在2010年11月出版發行,書中共收錄了馬克西莫夫不同時期的風景畫作品14幅。2015年3月5日,大都美術館舉辦了“伏爾加河之歌—俄羅斯油畫”作品展,展覽中馬克西莫夫的作品不乏風景畫題材,為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盛宴。
今天的俄羅斯正處于“新普京時代”,不僅僅是馬克西莫夫的作品,還有其他曾獲得蘇聯功勛藝術家、人民藝術家的作品,同樣受到中國收藏愛好者的喜歡。另外具有俄羅斯文化部門手續和海關單的油畫作品,因為俄羅斯文化部門的鑒定和出于名家之手的藝術品,將會更具有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商業價值、收藏價值,俄羅斯風景油畫作品將會迎來潛力巨大的市場。
如今,馬克西莫夫先生離開我們已經整整12年了,他的一生打破了藝術的國界,不斷追求藝術的高度,對中西方文化充滿熱愛,值得我們每一個喜歡藝術的人們學習景仰。
注釋:
[1]李浴.西方美術史綱[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80:536.
[2][4]錢桂芳、陳昌寶等編繪.名家國畫技法.山水教程[M].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2012:45,63.
[3]晨朋.20世紀俄蘇美術[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220.
作者簡介:
凌瑞婷,吉林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