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云 許志鋒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社會發展對土地的需求越來越大,一批農民不可避免地從土地上剝離出來,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土地流轉農民。如何有效安置這些土地被流轉農民,幫助他們實現就業創業,是當前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文立足財政職能的發揮,就湖南省永興縣土地流轉農民就業創業的現狀、問題和對策談點粗淺看法。
一、永興縣土地流轉農民就業現狀
據調查,目前永興縣土地流轉農民的再就業狀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市場觀念較強,頭腦比較靈活,有一些技能手藝的。這些人離開土地后,能夠較快適應新的生活環境,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再就業,或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力所能及的小本生意,他們的生活質量相比以前有所提高。另一種是思想保守,信息不靈,未能及時轉產,一些年輕的土地流轉農民偶爾打零工貼補家用,而另一些年紀大的、特別是婦女只能“賦閑”在家,再加上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勞動技能、就業觀念脫離實際等原因,無法找到工作,致使他們基本上失去了經濟來源,只能靠土地征用款過日子,成為了無土地、無工作、無生活來源的“三無”人員,逐步進入了貧困行列。
針對這種就業現狀,永興縣高度重視土地流轉農民再就業工作,從提高就業能力、加大創業扶持力度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一是通過培訓提升就業能力,促進就業創業。2013年全縣共完成涉農職業技能培訓5483人,其中失地農民培訓人數219人次。培訓包括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失業人員培訓、移民培訓、陽光工程培訓、創業培訓和困難職工培訓等。
二是通過落實小額擔保貸款等扶持政策,促進創業就業。2013年全縣共扶持各類創業人員678戶,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040萬元。其中,扶持農村人員創業463戶,每戶3萬元,共1389萬元,占總數的68%以上。全年中央財政共貼息資金247萬元,其中為農村創業人員貼息資金167.96萬元。2014年已審核符合貸款條件的小額擔保貸款戶共450戶,其中失地農民231戶,占總數的51.33%,計劃每戶扶持創業貸款3萬元,扶持失地農民創業貸款金額達693萬元。
三是政府鼓勵開展農村土地集中連片流轉,促進創業就業。從2009年起,當年新增集中連片流轉耕地200畝以上且流轉期限在5年以上的,縣財政分年度給予承包方和流轉受讓方各50元/畝的獎勵,即每年給承包方和流轉受讓方各10元/畝,連續補5年。 2013年12月,縣財政下撥獎勵資金88.45萬元。
二、土地流轉農民就業創業存在的問題
(一)資金與政策雙重制約,土地流轉農民自主創業受阻。大部分土地流轉農民收入相對較低,土地流轉后,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生活受到了很大威脅,征地補償款便成了他們的唯一希望。由于資金有限,部分失地農民要靠土地補償款進行自主創業,只能寄希望于政策扶持。雖然中央和省相繼下發小額擔保貸款政策,但政策對農村這一塊僅限于扶持失地農民創業,而對失地農民與土地流轉農民之間的概念未能清楚界定。同時,文件還規定,所有小額擔保貸款利息自2013年10月1日后由原來的中央財政全額貼息改為中央財政承擔75%、地方財政承擔25%,而地方政府受財力影響, 投入受限,制約了土地流轉農民創業。
(二)就業觀念陳舊、就業能力較弱,導致再就業難度大。土地流轉農民以前靠種植農作物生存,多年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模式,使他們與社會接觸較少,很多觀念都不能及時更新,造成了大部分農民在失去土地后無所適從,不能準確地自我定位,對以后的生活一片空白。再加上很多失地農民文化水平不高,沒有一技之長,普遍缺乏應對市場競爭的能力,導致再就業難度增大。就算是有一技之長的失地農民,因其就業觀念陳舊、獲取信息能力差,也很難找到工作,在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后就處于失業狀態。同時,部分失地農民還對政府和集體有著“等、靠、要”的思想,甚至存在“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觀念,認為“低工資、重勞力、苦臟活”是外來民工的職業,自己從事這些工作會丟面子,出現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失地農民的再就業。
三、促進土地流轉農民就業創業的對策
(一)完善土地流轉農民創業的扶持政策,拓展就業渠道。要進一步從政策層面界定土地流轉農民,明確其應享受的扶持政策。要完善創業服務平臺建設,針對創業中可能出現的語言交流困難、交際能力弱、市場經驗缺乏等問題提供免費創業培訓,提高土地流轉農民在創業中的競爭力。要加大政府配套資金投入,對符合條件的農民,提供自主創業小額貸款,緩解創業初期的資金緊張問題,鼓勵土地流轉農民自主創業。在創業所需相關證件的辦理上,要制定出一套簡單、便捷的辦理程序,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最大程度上為其自主創業提供便利,從而實現他們的再就業,緩解公共就業壓力。
(二)提高就業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就業能力。首先,要以市場為導向,建立面向土地流轉農民的專門培訓機構,將各個渠道的培訓資源進行整合,針對他們不同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求職意愿等進行分類培訓。對年紀較輕、文化素質較差的人員,重點開展提高就業競爭力、有目標的崗位技能培訓;對年齡偏大的人員,重點開展如養殖業、種植業、社區服務業等實用性的技能培訓;對文化素質較高的人員,可以重點開展技術含量高、就業前景好、市場需求大的技術工種培訓,并積極鼓勵他們考取相關技能資格證書,不斷增強市場就業競爭力,更快更好地實現就業。其次,在培訓方式和補貼方式上有所突破。在具體培訓中,不能局限于教室里聽課,培訓機構可以與企業合作,讓接受培訓的失地農民在實際崗位中接受培訓,政府可以把補貼給農民工的培訓資金獎補給企業,讓受培訓的失地農民真正掌握技能,更多地被企業所吸納。 此外,政府還應集中部分資金,向重點小城鎮傾斜,大力支持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打造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外部發展環境,帶動重點城鎮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不斷開發就業崗位,提高就業機會,實現失地農民的就地安置,從而有效解決土地流轉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
(作者單位:湖南省永興縣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