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 田志清 郝志勛
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關鍵一環,是保障民生、發展民生的基礎,是社會和諧穩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網”。建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是實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也是政府對國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山西省朔州市近年來高度重視全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按照“制度健全、資金落實、管理有序、操作規范、群眾滿意”的工作目標,堅持“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工作宗旨,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得到健全完善,有效保障了全市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和諧發展。近日,筆者深入各縣(區)對全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進行了核查調研,總結了工作成效,分析了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加強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一、朔州市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運行的現狀
朔州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從2001年開始建立和實施的,2006年全市農村低保制度全面推行。全市城鄉低保以“應保盡保”為目標,經過民政部門和財政部門的共同努力,不斷強化城鄉低保制度建設和管理工作,有效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一是保障水平不斷提高。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的日益提升,城鄉低保對象范圍也逐步從傳統的“三無”孤兒、老人,擴大到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保障線的所有貧困人群,先后10次提高城市低保保障標準。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城市低保對象6.69萬人,累計發放城市低保金17262.7萬元,人均月補助214元;農村低保對象共有8.83萬人,累計發放農村低保金12312.6萬元,人均月補助113元。
二是及時發放春節補貼和臨時價格補貼。春節前按照城市低保對象每人300元、農村低保對象和農村五保對象每人200元、優撫對象和建國前老黨員每人360元的標準,為全市城鄉困難群眾17.88萬人發放生活補貼4368萬元。同時,協調有關部門對全市享受國家撫恤補助的優撫對象、城市低保對象和五保供養對象按每人每月30元標準,農村低保對象按每人每月20元標準,發放臨時價格補貼,有效緩解了物價上漲對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影響。
三是制定公布了農村五保供養標準。市民政局、財政局聯合下發《關于朔州市現行農村五保供養標準的通知》,從2012年1月1日起,農村五保集中供養補助標準在現行基礎上分散供養每人每年提高100元,集中供養每人每年提高500元。2012年,全市累計支出農村五保供養資金3072萬元。
四是社會救助資金支出比重持續增長。2013年全市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煤炭市場疲軟、財政收入增幅趨緩的情況下,繼續加大民生保障投入力度。2013年,全市預算安排各類社會救助市級配套資金5139萬元,其中:城市低保資金2300萬元,農村低保資金2200萬元,城市醫療救助資金378萬元,農村醫療救助資金161萬元,農村五保供養資金100萬元,資金總量較去年增長234%,是2008年的近6倍。特別是城鄉低保及城鄉醫療救助資金實現足額配套,充分發揮了社會救助資金“救命錢”的作用。
二、朔州市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存在的問題
通過專項核查發現,朔州市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實際運行中存在著一些不容回避的問題。
一是思想認識、政策宣傳不到位。在這次重點抽查過程中,發現有的低保戶條件不符合,有的連檔案資料都找不到。政策宣傳也不到位,不少村民甚至村干部對低保標準的條件都不了解,對低保對象的界定難以把握,僅僅單純地依靠印象來做工作,存在較大的隨意性。
二是低保對象補助標準的確定存在隨意性和不準確的問題。家庭生活狀況差的,其低保的補助標準不一定高;家庭生活狀況相對好的,其低保補助標準不一定低。造成這種現象,既有優親厚友的原因,也有操作中工作人員能力、素質不高、對政策理解不透的問題,在核定收入、判斷貧困程度及評審程序上不規范。
三是保障對象的動態管理存在較大難度。城鄉低保制度既要考慮提高保障效果,又要避免“養懶漢”。因此,保障對象的動態管理非常重要。但在實際工作中,保障對象的動態管理存在較大難度,主要原因是隱性收入和隱性就業取證難,救助對象難以管理。隨著就業形式的多樣化和家庭收入的多元化,低保申請者的從業情況、家庭收入、家庭經濟基礎等綜合情況難以準確核實,加之市場用工制度不規范和收入審核制度欠完善,使得低保申請對象的真實收入無法合理界定,保障對象的真實性難以把握。
三、進一步完善城鄉低保工作的建議
(一)強化宣傳,規范操作程序。一是嚴把政策宣傳關,不僅要對鄉鎮(街道)、村(居)干部進行低保相關政策的宣傳,還要在各村(居)制作宣傳和政策公示欄,向群眾公開低保申請條件、審批程序、結果等。要通過發放宣傳資料、民政助理員進村入戶等多種渠道,進行政策講解。二是規范評議制度,抓好公示關。嚴格按照低保標準評定對象,對一些難以核實的家庭,應該召開村(居)民代表大會進行討論,然后公示(7天以上)結果,接受群眾監督,杜絕“人情戶”、“關系戶”。三是嚴把審核、審批關。由鄉鎮(街道)組織對低保申請人家庭人口和收入情況進行核查,采取集體研究審核方式,通過后在鄉鎮(街道)、村(居)所在地進行第二次公示。民政部門接到鄉鎮(街道)的上報材料后,要進村(居)入戶進行復查,對符合低保條件的人員審批后返回鄉鎮進行第三榜公示。四是不能盲目擴面低保。應該堅持應保盡保,不該保的堅決不保的原則。對一些因臨時或特殊原因導致短期困難的群眾,更適合采取臨時性的救助方式,要鼓勵城鄉居民靠自身的辛勤勞動擺脫貧困,不能讓低保變成養懶漢的助推器。
(二)形成“能進能出、保障準確、運轉良好”的動態管理機制。要把好低保對象的核查環節,對低保對象按照困難程度建立起分類施保、定期核查制度。要把好低保對象審批環節,堅持“一評二審三榜”的運行機制,按照“戶報、村(居)評、鄉(街道)審、縣(區)批”的程序,務求公開、公平、公正。要把好城鄉低保工作的監督環節,及時對全市城鄉低保資金使用情況進行詳細的核查,并設立舉報電話,歡迎群眾和社會各界對低保工作進行監督。
(三)增強低保人員的維權意識,加大低保的應保力度。享受低保的一般都是年齡比較大或疾病傷殘者,他們對低保制度不甚了解,大多是政府給多少就拿多少,沒有維權意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實施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應讓領取人知道他們應領多少,讓他們明白領取低保補助是他們的權利,不是給多少就拿多少,增強他們對低保的維權意識。
(四)進一步完善低保政策。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最低生活保障的標準、條件、收入計算方法等都有了新的要求,原來的政策可能已不適應低保工作的現狀,因此重新制定出臺新的低保政策已成為當務之急。新的低保實施細則應進一步明確低保工作管理機制,明確民政局、鄉鎮(街道)、村(居)的工作職責,真正做到職責分明,各負其責。尤其是城鄉低保和城鄉醫療救助資金滾存結余偏大的縣(區),要從各自實際出發,在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同時,適當擴大城鄉低保對象的保障范圍,逐步提高城鄉低保對象的月補差水平。全市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要進一步擴大城鄉醫療救助面和救助比例,市級財政在安排保障救助資金時,要依照各縣(區)資金結余情況,適當調整分配比例。同時,出臺新的“城鄉低保工作責任追究辦法”,對低保申請人以及低保工作人員的責任、義務等作出明確規定;健全和落實低保工作責任追究制度,嚴格按照“誰簽字,誰負責”的原則,實行責任倒查,層層追究責任,一旦發生違紀、違規現象,將追查責任,嚴肅處理。
(五)健全工作機構,加強隊伍建設。要整合資源,將低保工作納入鄉鎮(街道)已成立的社會保障事務所統一管理,以解決其工作負擔和人力不足的問題。要加強對低保工作人員管理培訓,不斷提高低保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政策水平。要建立科學完善的考評機制,促進低保工作人員既愛崗敬業、熱心工作,又能把握政策、高質量完成工作任務。
(六)努力幫助低保對象解困出保。在施以保障的同時,要想方設法讓貧困戶脫困奔小康,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經濟收入的能力;組織困難家庭開展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謀生本領,讓他們在競爭中得到生存和發展;把低保與鼓勵就業結合起來,建立就業激勵機制,促進就業和再就業。
(作者單位:山西省朔州市財政局社保科)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