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財政局課題組
安徽省宿州市是農業大市,“三農”問題是困擾宿州市改革、發展和穩定的突出問題,認真研究解決宿州市“三農”問題的路徑,探索出一條符合宿州實際的“三農”發展路徑,對宿州市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一、宿州市“三農”問題現狀
宿州作為農業大市,經過多年的努力,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農民收入構成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農村改革由單項改革向綜合配套改革轉變,傳統農業正向現代農業加速發展,“三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總體來看,宿州市城鎮化水平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農村人口比重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7161 元,城鎮化率 46.5% ,宿州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635元,城鎮化率34.8%,“三農”問題突出,主要表現為:農業是弱勢產業,效益低;農村是相對弱化區域,剩余勞動力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困難加大;農民是弱勢群體,生活水平和自身發展與城市居民的差距拉大,自身素質和生活質量亟待提高。
二、宿州市“三農”問題解決路徑
(一)以農業產業化創新農業經濟。通過扶持農業產業化企業發展,一是有利于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二是有利于克服農戶小規模經營與市場之間的矛盾。可以把分散的家庭經營同市場需求有機聯系起來,通過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通過農業龍頭企業、各類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幫助農戶規避農業生產中市場風險、自然風險,提高農戶經營的效益,促進農戶走向專業化和商品化經營。三是有利于加快轉化農業剩余勞動力。農業產業化所帶來的生產能力的擴大和生產領域的不斷擴展,可以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利于農村勞動力就地轉化。四是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農業產業化將一、二、三產業融為一體,通過規模經營和多層次加工使農產品實現增值,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
(二)以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美好鄉村建設。美好鄉村建設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實踐證明,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宿州市美好鄉村建設的經濟基礎,是建立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產業基礎。近年來,宿州市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進一步把握振興皖北的主攻方向,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快皖北地區振興,示范帶動周邊地區發展,促進產業優化布局,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要求,積極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任務和著力點進一步明確。宿州市委領導多次強調,以“兩區”建設為平臺和總抓手,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使美好鄉村建設躍上新臺階,努力開創全市“三農”工作新局面,為加快推進“四化同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要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圍繞糧食、畜牧、果蔬、林木“四大支柱”產業,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用現代裝備武裝農業,現代科技提升農業,現代經營方式變革農業,現代知識培訓農民,通過“三個產業聯動、農科教企互動、項目支撐拉動、制度創新推動”的發展路子,建成服務長三角、面向國內外的農副產品生產、加工、物流基地,建成農業生產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物質裝備新、經營機制活的現代農業示范區,逐步實現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由資源大市向經濟強市轉變。通過對現代農業發展進行系統性、綜合性試驗,以創建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形式,破解目前現代農業發展中遇到的各種難題,為加速宿州跨越式發展探索發展路徑。建設高標準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區,規模經營,集約發展,增加農業效益,提高農民收入,探索一條工農協調、城鄉統籌的發展路徑。
(三)以職業農民認證引領新型農民培訓。著力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科學種養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培養造就一批新型職業農民。為此,宿州市試點職業農民鑒定和認證工作,經國家農業部和人社部批準,在宿州職業技術學院設立了“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農業283號站”。職業農民培訓認證的對象為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和家庭農場主等。目前主要有陽光工程培訓、農業專業技術培訓、農民創業培訓,其中陽光工程培訓主要面向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以及從事農業經營管理和農村社會管理的農民。農業專業技術培訓主要面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包括種養大戶、農機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和村級農技員,其中突出培訓種養和農機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創業培訓主要面向在農村有創業愿望并有創業基礎、年齡一般不超過55周歲、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領辦人、涉農企業創辦人、農民創業帶頭人、返鄉的大中專畢業生和農民工等。下一步,將不斷整合培訓資源,采取多種手段,提高培訓質量,發揮職業農民認證的引領作用,真正打造一批懂技術、能創新、懂市場的職業農民隊伍,促進農民素質整體提升。
(四)以城鎮化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力度。城鎮化滯后、農村剩余勞動力多是宿州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最大結構性問題。要立足于宿州實際,不斷完善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機制,加大對小城鎮建設的投入,夯實繁榮小城鎮經濟基礎,把小城鎮建設與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結合起來,與農村市場建設結合起來,與發展個體和集體經濟結合起來,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當前,尤其要充分發揮鄉鎮企業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的作用,加快鄉鎮企業體制創新,深化產權制度和經營體制改革,實行科學管理,探索企業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的改革,鼓勵發展多層次、多種所有制形式的鄉鎮龍頭企業,有條件的要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農村工貿集聚,通過建立工貿小區和建設小城鎮,使農村工業、商貿、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走上聚集共生之路,從而在生產、生活、文化等各個領域提升宿州農村社會現代化程度。
(課題組成員:歐亞東 趙德寬 馬秀梅)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