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仁正
為研究現階段農戶金融需求變化及其行為特征,分析農村金融供給現狀及差距,浙江省開化縣農信聯社近期參與了人民銀行開化縣支行組織的專題調查,旨在探討和構建適合新時期農村金融服務工作的發展機制。
一、開化縣農村金融需求現狀
(一)調查樣本及問卷設計。
本次調查采取分層抽樣的方式,在18個行政村分別選取185 戶農戶、43家家庭農場、46戶種養大戶、30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和38家專業合作社進行了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360份。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生產經營情況、資金周轉和融資情況、當前金融服務需求、對金融宣傳看法及對銀行(農信社)金融服務評價等五方面。具體到每類問卷對象時,又根據不同主體設計了不同的調查問卷內容。
(二)“三農”經濟主體對金融需求的新特點。從調查情況看,“三農”經濟主體的金融需求經過初級的低層次需求階段,正逐步走向更高層次的階段,在需求用途、支付結算手段、資產保值、金融信息等方面的需求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1.信貸需求變化及其行為特征。調查顯示,目前農戶傳統農業生產或者基本生活消費信貸需求的比例較低,75%以上農戶認為不需要為基本生活和簡單農業生產而進行借貸。究其原因,主要是國家對種田農戶有補貼,樣本農戶2013年享受的補貼同比增長10%,加上部分農戶有打工等非農收入,不僅可以滿足日常生活消費,而且多余資金支付小額的農業生產資料支出。此外,消費支出結構也逐漸從生存型消費向更高層次的享受型和發展型消費轉變,產生了貸款消費意識,此類消費性信貸需求占所有信貸需求的35.79%。其中改善住房、教育文化、醫療保健、交通通訊等生活條件和提高消費檔次的消費信貸需求較大,其中改善住房占消費信貸需求的29.82%,婚喪嫁娶占23.39%,申請助學貸款占14.98%等(見圖1)。
與傳統信貸需求下降狀態相對應的是,在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條件下,部分農戶成為種植大戶、家庭農場或與人合伙成立專業合作社后,經過規模化生產而形成較大數額、更高層次的信貸需求,如貸款購置大型農機設備、擴大再生產、改善生產條件等,生產性信貸需求占所有信貸需求的64.21%(見圖2)。隨著農村經濟市場化、產業化趨勢明顯,農戶出現了以商貿、加工、運輸等為主的非農產業融資需求,部分農村經濟主體實力逐步壯大,信貸需求趨向于長期化、大額化。
2. 支付結算需求變化及其行為特征。傳統的支付結算僅限于簡單柜臺業務,農戶需要到農村金融機構的網點辦理結算、取現、匯兌等業務,費時費力,對于居住地離鄉鎮金融網點遠的農戶尤為不便。隨著農村總體經濟水平提高和農戶收入的增加,農戶生產經營和生活消費方面的支付結算需求呈現交易數量和交易金額同步迅速增長的特點,希望獲得便捷的支付結算服務成為農戶的普遍訴求,占比達85.66%。傳統的柜臺雖然仍是農戶經常選擇的結算途徑,但是隨著助農服務點及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新型支付手段的誕生,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突破傳統柜臺向銀行卡、網上銀行、電話銀行、ATM機等現代化服務需求轉變(見圖3)。調查顯示,72.97%的農戶在村里的銀行卡助農服務點辦理過取現、轉賬等業務,76.22%的農戶開通了手機銀行、網上銀行。
3. 投資理財需求變化及其行為特征。農戶的投資理財需求取決于兩方面因素,即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兩者缺一不可。傳統小農生產方式下,農戶收入低且多用于維持基本生產生活,既沒有多余資金更缺少投資理財的信息知識。隨著農戶收入的提高,條件的改善,投資理財的支付能力也與日俱增。同時,人們的行為方式、思想觀念、教育程度等綜合素質不斷趨向城市居民,產生了投資理財的支付意愿。調查顯示,51.63%的被調查農戶有資產保值增值類金融需求,主要集中于金融理財需求、購買國債、基金、黃金等的投資需求以及保險需求(見圖4)。
4.金融信息需求變化及行為特征。近幾年中國金融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各種新產品、新知識、新規定、新名詞等層出不窮,農村居民迫切需要了解并掌握這些新的“亮點”,以便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因此,對金融信息類的需求便顯得尤為迫切。調查顯示,當前農戶迫切想要知道金融知識,包括農村金融政策、征信知識、銀行卡知識、防金融詐騙、家庭理財、假幣識別、涉農保險等等(見圖5)。
二、農村金融服務與農村金融需求的差距
近幾年,在全力推進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開化縣農村金融有了較快的發展。截至2014年4月末,全縣涉農貸款余額78.97億元,較年初增長12.2億元,增速達18.27%,比同期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3.23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增長30.44%。雖然在支農惠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離農村金融需求仍存在較大差距。
(一)農村金融組織單一化,適度競爭的市場尚未形成。開化縣目前共有各類經營性銀行業金融機構10家,營業網點55家,其中分布在鄉鎮一級的有37家,73%的網點為農信社設立,61%的鄉鎮只有農信社設立機構。調查的18個行政村中,只有38.89%設置金融機構網點。此外,農村現有金融組織基本上以銀行業為主、保險業為輔,基本沒有證券業經營機構,因此農村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只能提供單一的信貸及簡單的代理服務,保險業金融機構只能提供單一的保險投保及理賠服務,而對于農村居民買賣股票、債券、基金等金融需求因受限制而得不到滿足,農村居民更不可能進行期貨等交易,這些都成為農村金融服務的“盲區”。
(二)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盲點,金融產品難以跟進。目前,農村金融所提供的服務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存貸款、匯兌等結算業務上,對于農村居民資產保值增值需求的理財業務基本上沒有開辦,代理業務僅開辦了代理收放財政撥款等,不能滿足全面代理等金融需求。另一方面,農村渠道建設仍存在盲點,調查顯示,18個樣本行政村中88.89%的沒有ATM機。此外,農村擔保、評級等中介機構的匱乏以及農村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真空現狀,也越來越不能滿足農村居民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近幾年,雖然農村金融組織推出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惠農卡貸款、銀行卡支付結算等金融服務產品,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人才、受制配套設置、部分法律法規不能及時跟進等因素,不能依照當地農戶的特色量身定做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個性化服務產品,不能全面大范圍推出農房抵押、土地質押、倉單質押、林權抵押等適合農村居民的“農”字系列產品,金融產品的創新仍有很大空間。
(三)農村金融信息公開在廣度及深度方面都存在局限。近幾年農村金融組織雖然通過金融知識宣傳,在信息公開上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總體上農村金融信息公開的滿意度不算太高。調查顯示,對農村金融信息公開滿意及基本滿意的占74.05%。究其原因,一是信息公開的途徑較少。調查顯示,現階段農民主要通過親朋好友(占37.31%)、農信社(銀行)分支機構的宣傳單(占32.94%)獲取金融知識,通過基層政府等官方組織及互聯網等新型宣傳途徑獲取金融知識的較少。二是信息公開的內容還不深、不透。目前農村金融宣傳的信息主要是推薦各家行社的金融產品,而對于一些風險和隱患較少提及。三是信息公開與農戶的需求仍存在差距。農戶渴望的金融信息的數量和種類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質的變化,然而當前提供的金融信息與農戶的需求還相差甚遠。
(四)農村金融敞口較大,風險防控存在隱憂。調查顯示,僅26.92%的樣本農戶參加了農業保險,能保的品種較少是影響參保率的重要原因。目前開化縣已開辦了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水稻種植保險、能繁母豬養殖保險、林木綜合保險、小額信用貸款保證保險等險種,但農業保險業務覆蓋面不廣,保險量也不大。除油菜和公益林保險實現100%承保,其他諸如水稻、生豬、商品林等承保率僅為13.08%、4.5%和 0.02%;大棚、水果、蔬菜等方面的保險辦理甚少,且保費普遍較高,保險辦理的效率也有待提升。此外,當前各級財政對小企業與農業貸款風險補償要求較高,范圍較窄。
三、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的政策建議
(一)完善體系,激活農村金融市場。要構建多層次、多元化、互相補充和競爭合作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首先,要重新對農村正規金融機構進行功能定位。如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今后要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等方面發揮其作用;農信社要進一步發揮其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等。其次,應按照多元化和競爭性標準開放農村金融市場,鼓勵和支持發展適合農村需求的新型涉農金融組織,如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加快形成農村金融市場體系,在競爭中強化農村金融服務功能。
(二)因地制宜,做好政策支持與引領。一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有效落實中央關于各類補貼向種養大戶傾斜的要求,將家庭農場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有機統一,適當提高農機作業補貼,拓寬農村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范圍,切實減輕農戶負擔。二是做好各類配套服務設施,如農田配套、曬場和水利排灌設施及其他生產輔助設施設備,積極搭建服務于土地流轉的溝通和交易平臺。三是完善農村金融擔保體系。成立由政府牽頭的農業抵押登記公司、農業設施評估公司、農業擔保公司等,為農村經營戶融資打造一套標準化、便利化的服務。同時,在政策上盡可能讓農村各類群體將集體土地類房產、特色種養業的預期收入、果權和林權等轉化為金融抵押資產,提高資產利用率。
(三)按需供給,加強金融服務與創新。一是進行信貸擔保抵押創新,大力開辦林權抵押、土地經營權抵押、農機具抵押、農房抵押、定單抵押、固定資產抵押等多種抵押方式,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協會+種養大戶”、“信貸擔保公司+農戶”等方式的農村信貸產品。二是提高支付結算的科技含量,廣泛布放ATM機、POS機等現代支付機具,推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現代銀行服務,并拓展銀行卡的服務功能,加大銀行票據的推廣使用力度,提供足不出村、足不出戶的方便快捷的農村支付結算服務。三是針對農村居民設計推出多種類型的金融理財產品,如國債、基金、黃金及紙黃金、保險等金融產品,真正讓金融理財服務走進農村、走進農民。同時在目前簡單代理和咨詢產品的基礎上,開辦貼近農村居民、涉及各方面生產生活的代理產品和咨詢業務,切實讓農村居民享受到方便舒心的服務。四是進一步拓寬農村金融宣傳的渠道,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政府、銀行、農村組織等各方力量,以豐富的形式及貼心的方式為農戶帶來全方位的金融信息。
(四)健全機制,降低涉農信貸風險。一是逐步完善農業保險的險種,探索建立保費補貼機制,研究農村互助合作保險和農業商業保險發展的機制和途徑。農村保險機構要進一步增強社會責任意識,真正從服務“三農”的角度出發,大力開辦農業保險業務,積極研發適合“三農”的保險產品,不斷擴大農業保險參保覆蓋率和參保額,滿足“三農”的各種保險需求。二是組建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專門負責落實包括家庭農場在內的農業保護政策,管理農業風險基金,為農村金融機構提供風險保障。三是加強農產品標準化建設。深化農技推廣體制改革,指導農戶應用先進農業新技術,引進優質高產新品種、種養新模式,提高病蟲測報準確率。
(作者單位:浙江省開化縣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