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海霞等



摘 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保定市的產業發展應充分利用自己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做好與京津的產業對接,以便在協同中謀求自己的發展。為此,保定市應加快推進新興主導產業的調整升級,打造京津冀區域的現代工業制造業基地和特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加強與京津現代物流網絡的對接,提升金融服務水平。
關 鍵 詞:京津冀協同發展;保定市;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5)01-0048-04
產業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基礎和主要內容之一,保定與北京、天津三角相倚,緊密相連,與京津產業的協同發展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基礎條件,在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研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總體框架內如何推進保定市的產業發展。
一、 京津冀區域經濟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一)初步形成了各具優勢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
京津冀區域中各城市已基本上形成了各具優勢的產業分工體系,北京側重于以高新技術為主導,尤其是在通信設備、計算機、電子設備制造及交通運輸設備制造和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天津市具有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優勢,完備的產業門類,完善的協作配套體系,主要以通信設備、計算機、電子設備制造業等高新技術型工業和石油、化工、冶金等重化工業并重。河北省保定市東部具有現代化農業與獨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帶,西部具有生態農業、礦產開采業及林果業和養殖業,重點發展形成了以汽車、新能源、紡織服裝、建材為代表的現代產業體系。如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位居“2013年度河北省百強民營企業”之首。保定的新能源產業目前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六大產業集群(光伏發電、風力發電、高效節能、新型儲能、輸變電及電力自動化),“中國電谷”已成為以新能源及能源設備制造為主導的高科技、人才聚集區。京津冀產業體系較為完整,互補性較強。但各個城市之間優勢產業的選擇尚存在一定的趨同性,尤其是以北京與天津、天津與河北省各市之間的制造業發展對比情況來看, 其發展相對優勢的互補性不強, 沒有形成具有層次結構的產業集聚和合理的分工體系。
(二)具有明顯的科技與區位優勢
京津冀處于環渤海地區的中樞地帶,全國25%以上的著名高校、30%以上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66%以上的兩院院士都聚集于此,具有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龍頭的14家國家級高新區與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我國科技、智力資源最密集且實力雄厚的地區。
(三)保定與京津區域合作日益加強,科技創新取得進展
2013年,保定市政府與中科院北京分院簽署《全面科技合作協議》,以提高保定的科技創新能力,促進中科院科技成果在河北省實施轉化。同時,保定市以具有主導優勢產業且具備較強的科技實力、技術創新能力的企業為依托, 建立了滿足行業企業的重要技術需求、 解決關鍵問題及匯聚優秀工程技術人才的科技創新平臺和企業孵化基地23家。 目前,全市共擁有國家、省、市三級科技創新平臺120余家,共集聚院士33人、國內知名專家97人。此外,還新建了英利集團“光伏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與奧潤順達“高碑店國家建筑節能技術國際創新園”。
(四)區域經濟實力相差較遠
2013年,北京的GDP總值為19 500.6億元,經濟總量居全國第13位,占全國的比重為3.4%,其人均GDP為93 213元;天津的GDP總值為14 370.1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01 688.85元;保定市GDP總值為2680億元, 僅僅相當于北京的13.7%,天津的18.6%,在河北省排名第五;保定市人均GDP為23 612.3元, 只占北京人均GDP的25.3%,占天津人均GDP的23.2%,在河北的11個地級市中排名第10位。
從產業完成增加值對比情況看(見圖1),2013年,保定市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為342.9億元, 是北京第一產業增加值的兩倍多; 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保定市僅為1456.9億元,遠低于天津、北京;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只有850.8億元,也遠遠低于京津兩市,僅是北京第三產業增加值的5.7%,天津的12.3%。
從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看(見表1),2013年,保定市的第一、第二產業比重均高于京津兩市,而第三產業比重僅為32.1%,比京津要低得多。
二、 保定市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與京津相比,保定的產業結構層次較低
衡量三次產業結構是否優化,主要看第二、三產業所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第二、三產業所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該城市經濟發達程度越高。從圖2可見,保定的產業結構(2013年為12.9∶55.0∶32.1。)雖然與天津一樣(三次產業結構為1.3∶50.6∶48.1),表現為二、三、一結構,但在2013年保定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高達12.9%,遠遠高于同期天津的1.3%。從表2、表3可以看出,2009~2013年期間,保定市三次產業結構呈第二、三產業不斷上升、第一產業逐步下降的趨勢, 但第一產業所占GDP的比重仍然較高, 平均為14.1%,第二產業所占GDP的比重平均為53.2%, 第三產業所占GDP的比重平均為32.7%,表明保定產業升級速度較慢,還處于第二產業比重較高的工業型城市。
(二)固定資產投資總量較低,第三產業發展差距較大
保定市201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00.1億元,遠低于北京、天津(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分別為7032.2億元和10 121.20億元)。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中,保定市第一產業完成投資53.5億元,與天津63.56億元接近; 第二產業完成投資884.1億元, 高于北京的755億元, 低于天津的4208.74億元;第三產業完成投資967.9億元,遠低于京津,是北京的15.9%,天津的18.4%。從保定市分行業建設項目投資所占比重看,制造業最高,達到51.3%,其次是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房地產業等,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最少,僅為0.3億元。表明保定第三產業發展相對較慢,尤其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不發達。
(三)保定主導產業發展明顯滯后于京津
主導產業的發展是城市發展的主要標志。近些年來,京津兩市各自的主導產業發展日趨迅速,其所占GDP的比重不斷提高,2013年分別達到97.14%和79.16%。保定市的汽車、新能源、紡織、食品和建材五大主導產業,2013年共完成增加值540.4億元, 其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是53.79%,遠低于北京、 天津兩市。見表4和圖2。2013年北京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十分強勁,金融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與軟件業等總規模都達到千億以上。其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比2012年增長11.2%, 金融業比2012年增長11%,均高于全市經濟增速水平。2013年天津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 輕紡和國防等八大優勢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493.52億元。
(四)高新技術產業規模較小
近幾年保定的高新技術產業雖然快速發展,2013年,保定市高新技術企業達121家,其中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英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興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是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全年科技投入總計23億元,但與京津相比,總體規模仍然較小。從2013年的情況看,保定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只有328.1億元, 占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2.66%,而北京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達1327億元, 所占比重達74.8%,天津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1184.3億元,所占比重達37.6%。 ①
(五)融資規模較小、金融創新產品較少,金融服務水平不高
目前保定市金融業與京津相比, 不僅總體融資規模小,而且金融機構在經營理念、經營策略、金融市場定位、 金融產品的設計開發及發展策略上缺乏創新,金融服務的專業化程度不高,難以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所產生的多樣化金融需求。
(六)產業結構調整滯后
近年來保定市產業主要集中在傳統行業, 部分產業的生產技術和工藝落后、 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不強, 產品的科學技術含量不高、 資源消耗成本較高、經濟效益較低、環境污染較重。
三、 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保定產業的發展策略
(一)加快推進新興主導產業的發展
按照保定市總體規劃布局, 要求加快發展新興主導產業如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計算機等行業, 使其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上掌握核心技術,特別是將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及能源裝備產業為核心的先進制造業的發展作為重中之重。按照規劃中提出的打造“一核二基地”(核心示范區——保定·中國電谷、 高碑店新能源產業基地、蠡縣新能源產業基地)的發展格局,進一步完善壯大保定新興產業聚集區,發揮其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形成新的經濟區域增長點。 同時提出要積極培育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醫藥兩大新興產業,即建設完善5個航空航天裝備制造產業基地,4個新材料產業基地,即安國、保定(含徐水)、定興、滿城4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基地,形成更多的新興產業支撐;另外,要注意發揮中關村示范區的輻射引領作用, 促進北京和天津在河北建設科技研發和制造基地、 科技園區產業基地, 積極推進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與保定產業的對接合作及發展。 規劃的實施將有力推進保定新興產業的發展。
(二)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
鑒于當前保定市的產業基礎和發展水平,應以發展傳統優勢產業為支柱,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加快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的增長點,不斷提升傳統支柱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在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建成“一城三基地”(即保定-中國汽車城、涿州基地、定興基地、高碑店基地),形成以長城、中興等核心企業的主導產品為龍頭的戰略性支撐產業, 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京津冀區域的現代工業制造業基地。同時不斷促進紡織服裝、食品、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產品的更新換代,形成紡織服裝產業帶、環京津新型建材產業帶。要不斷強化對京津高科技成果的吸收與轉化,進而優化保定市的產業結構, 使其逐步由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化, 與京津的科技創新形成優勢互補與良性互動的產業格局。
(三)建立適應京津需求的特色農產品供應基地
由于京津兩地農業占其地區總產值的比重較小,因此,保定應根據自身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農業的比較優勢,推進農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不斷加強綠色農副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建設, 尤其要著重加強對農副產品特色產業群的建設。引進先進的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培育集農產品生產、加工、營銷、 服務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體系, 使保定成為京津地區重要的特色農產品的供應地。
(四) 使保定成為承接首都科技資源、高端產業轉移等功能疏解的重要平臺
保定市首先要深入研究、 測評與科學論證有關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基礎設施、生態、能源、環境等綜合承載能力問題,進一步完善規劃,構建科學合理的方案。其次,要加強與北京高校、中關村和國內外科技型企業的戰略合作, 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示范基地、新興產業基地,逐步建成京津冀協同、集產業發展、 科技研發及城市服務等諸多功能融合發展的現代科技產業新城, 成為承接首都科技資源、高端產業轉移等功能疏解的重要平臺,并帶動河北整體經濟的增長。
(五)加強與京津現代物流網絡的對接,建成面向重點特色產業群、 服務于京津冀物流網絡的現代物流走廊
要充分利用保定作為京津冀地區交通樞紐的地域優勢,以農副產品專業市場、生產資料專業市場等為基礎,大力加強物流園區的建設。如安國中草藥物流園區、定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白溝物流園區等。利用北京的國際化水平與天津港的物流優勢,加強與京津現代物流網絡的對接, 增強科學技術、信息、資本等資源在保定的流動性,形成與京津網絡對接、流動通暢的現代物流體系。 將保定打造成面向重點特色產業群、服務于京津、輻射華北內陸地區的現代物流走廊,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的快速發展。
(六)加快金融創新,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培育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
保定市應不斷發展資本市場,增加直接融資所占的比重,靈活運用股權融資,以科技創新型、新興主導產業的企業為重點,發展其上市融資、增資擴股及私募股權基金等多種融資方式;不斷發展完善債券的一級與二級市場,豐富債券的品種,發展債權融資方式,特別是完善中小企業集合債、擔保融資及資產證券化等。商業銀行要不斷提高其金融服務水平,改變傳統的信貸經營模式, 科學合理地配置其信貸資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環境。
參考文獻:
[1]保定市人民政府. 保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 2011-05-05. http://www. bdrd. gov. cn/news/show. asp?id=767.
[2]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 北京市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2014-02-13. http://www. bjstats. gov. cn/xwgb/tjgb/ndgb/201402/t20140213_267744. htm .
[3]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 2013年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2014-03-01. http://www. stats-tj. gov. cn/Item/23173. aspx.
[4]保定市統計局. 保定市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2014-05-20. http://www. bdtj. gov. cn/shownews. asp?nid=135.
[5]段樹軍. 京津冀一體化河北面臨新布局[N]. 中國經濟時報,2014-03-31.
(責任編輯:龍會芳;校對: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