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元慶 周玲玲
“我媽最近老懷疑保姆偷她東西,是怎么回事?”李女士滿是擔憂地說。因為70多歲的母親疑心太大,她家里已經換了3個保姆。
“最近不知怎么了,在小區里遇到熟人,總覺得他們在背后悄悄議論我,回到家里,也總覺得家人的某句話或是某些行為在針對自己,這是什么原因?我應該怎么做?”王先生說。
猜疑心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表現,它是生活、工作道路上的羈絆。具有猜疑心的人往往先從主觀上假設別人對自己有看法或不滿,然后把生活中許多無關的事拉扯在一起來證明自己的看法。有的是自己無中生有地制造出來,有的甚至把別人的善意曲解為惡意。要消除猜疑心,首先要拋卻成見,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人。
老年人的許多猜疑和多心,實際上正是由于平時自己缺少與他人的思想交流,人為設置心理障礙的結果。如果把猜疑心鎖在自己心里,只會加深矛盾,影響彼此間的感情。此外,遇事要多從好處想,本來別人是好意或無心,而你卻往壞處想,那就把事情搞壞了。因此,老年人要主動放下思想包袱,胸懷坦蕩地多與他人赤誠交往,尤其是至親好友之間,一時有什么誤會而產生了猜疑心,則應及時溝通,消除誤會。
心理醫生說,疑心變重,是一種特別常見的老年人心態。年紀大了,多數人耳背眼花,影響信息獲取,因此,容易主觀臆測,聽信只言片語。其次,老人生活圈子變小,關注度也狹窄,聽到家人背著自己說事,就以為是議論自己,有時兒女無心說了一句不順耳的話,也會胡思亂想等。老人要消除多疑心態,可擴大生活圈子,多與兒女、他人交談,多看新聞,了解時事。
值得注意的是,老人過分多疑,不僅需要兒女的充分理解和精心呵護,還要謹防“心病”的可能。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老年癡呆,這樣的老人除了記憶力不好,還會經常伴有妄想,比如怕別人偷自己東西、怕別人傷害自己等。如果老人總處于這種“懷疑”中,應該及時到精神或心理門診就診。經過治療,病情往往能明顯緩解。■
(趙心影薦自《中老年健康》)
責編: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