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勝
在引人矚目的美國芯片商高通公司反壟斷調查滿一年之際,該案的調查終于塵埃落定。除吸引眼球的罰款數目之外,最令手機圈關注的是兩點:一是取消高通推行的“反授權協議”,二是降低專利授權費。毋庸置疑,高通反壟斷調查的結果對中國手機產業鏈的發展具有深刻影響。但從另一個層面看,其影響力遠遠超過手機范疇。從公關的視角觀察,圍繞此案的公關暗戰也十分精彩。
公關暗戰第一幕:盟友補刀
回溯整個案件,高通反壟斷調查正是從國內企業的舉報開始的。從常規情境而言,高通作為芯片廠商與下游廠商是緊密的合作關系,在各自重量級的發布會上都會有雙方高層互為站臺,也會言之鑿鑿地稱呼對方為戰略合作伙伴,但這絲毫不妨礙盟友補刀。據悉,下游企業對高通的舉報內容超過20項,掌握充足證據的發改委,僅僅選擇了幾個選項展開調查,就讓高通真正意識到問題的嚴峻程度。凡事皆有因果,單純指責盟友補刀是沒有意義的。當合作共贏成為泡影,被壓榨而且不堪重負的手機廠商自然會反戈一擊?;蛟S從公關戰略的層面看,高通應該反思,在產業友好度及和諧度上自己究竟做過什么。根據披露的情況,高通在收費方面十分霸道:手機廠商購買高通芯片,需要額外付出2%-5%的專利費。更致命的是高通的“反授權協議”,使用高通芯片的手機公司,必須將所持專利授權給高通,并且不得以此專利向高通的任何客戶征收專利費。如果盟友被視作可以任意欺壓的弱勢群體,它們自然會反向彈壓。
公關暗戰第二幕:見風使舵
高通一開始就堅信自己是技術貢獻者,現在的利潤回饋算是正當收獲,畢竟,從1G、2G時代,高通就積累了深厚的通信技術專利,在3G和4G時代更是擁有1400多項手機專利。2014年9月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高通公司全球CEO保羅·雅各布斯面對與會媒體關于高通反壟斷案件的相關問題不予置評。耐人尋味的是,此時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主動接過話題,他不僅提及高通在中國的市場營收占其全球總收入的49%,更告誡:“我們不能允許的是,既占了中國的市場,又做傷害中國的事?!备咄ù藭r意識到策略需要改變,明確表態合作共贏,并對中國未來十分有信心。此后,在烏鎮舉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在談到中國對高通的反壟斷調查時,李克強總理表示“機遇大于挑戰”。對此,同在會場的保羅·雅各布斯積極迎合,表示“對中國政府的這一表態感到非常高興”。
公關暗戰第三幕:趁火打劫
伴隨高通反授權協議的取消,專利作為競爭武器將成為常態。一段時間內,中興、華為等掌握手機專利的國內企業,曾經傳出向國內其他手機廠商廣發律師函的新聞。中興、華為在探測輿論反應并在判斷時間節點,專利戰必然會擇機打響。
相形之下,曾經的手機巨人諾基亞更為坦蕩,趁火打劫毫不商量。諾基亞首席執行官拉吉夫·蘇里在2014年末確認,諾基亞未來不會直接制造手機,但正考慮提高專利授權費。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的統計數據,截至2014年11月26日,諾基亞的專利檢索總量為12121件,發明公布數為3955件,發明授權數為3647件,實用新型數為33件,外觀設計數為1042件。很顯然,至少在未來一年,想出海征戰的國內手機廠商,都必須直面諾基亞的專利收費。與華為等專利巨人相比,野心勃勃但專利薄弱的小米式企業國際化將陷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