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利
聯華這幾年因為比較深度地介入了一些公關事件,在業內贏得了一個口碑,出席一些活動時,常被介紹為危機處理專家云云。每每聽到這種恭維話,我常常擺手,這不是謙虛,而是真的認為,危機處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在化解危機時多么長袖善舞,而是良醫治未病,根本上就不讓危機產生。
何謂危機?一般的解釋是指令人感到危險的時刻;還有一種解釋,是指一種產生危險的禍根。前一種解釋是從時間上理解,大部分人一聽就懂。后一種解釋是從來源上分析,很多人理解起來就有困難了。但理解危機是一種產生危險的禍根這一概念很重要,它從根本上解釋了危機往往不是外面突然強加而來,而是內部矛盾由量變引起質變的結果,外因只是引線,內因才是危機產生的根源的道理?;馕C,媒體和公關溝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打鐵要靠自身硬。
那么公關公司如何幫助企業進行危機管理呢?
簡而言之,不管是生產、銷售還是服務等方面產生問題,危機發生的表征,都出現在輿論層面。如果沒有輿論參與,危機對企業聲譽、生意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對危機的管理,實際上是對輿論傳播的管理。
所以不難理解,一出現問題,客戶對危機管理的要求,往往是壓制輿論、溝通媒體、刪除帖子、屏蔽信息。一段時間來,這樣的要求簡單粗暴,但真的很有效。
但是,在移動互聯時代,這種做法行不通了:一是刪稿刪帖違法,2014年不少公關公司管理人員因此進了班房;二是傳播規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以信息為核心進行的傳播,變成了以人為核心,影響人們觀點和判斷的,不再單純是信息,傳播者本身的影響力加入了信息之中,并因人的態度和情緒,對信息形成反饋和再加工。傳播規律的嬗變,實際上反映出來的是互聯網時代受眾個人意識的覺醒,原有的刪帖模式,阻止信息傳播事半功倍,更容易引起傳播者的抵觸和反感。
刪帖模式行不通,那么現在怎樣進行危機管理呢?關鍵在哪兒?在盡量縮短危機的發酵周期。
我們知道,危機的形成,一般要經歷三個周期,從事實發生,刺激性信息開始傳播的醞釀階段,到個人情緒、態度和意見形成,人際和群體產生互動的危機初現和發展階段,再到媒體參與,輿論形成并表達的危機外顯階段。用刪除的方法解決問題,是從第三階段入手的,事半功倍,如果能把介入的時機提前,效果就不一樣了。因為在第一和第二階段做工作,公眾都還沒有大范圍產生,態度還沒有定型,溝通會更有效率。
經過上述望聞問切,了解了危機形成的根源和規律,要開處方,就比較容易了。首先要做好輿情監測,對輿論、競聘和自身運行狀況保持清晰認識,知己知彼。二是不但要自知,還要有知而行的能力和組織,有隊伍和預案;有了預案還要有資源和渠道,媒體、主管部門、消費者都有良好的溝通,如果說再系統一些,事后的評估機制、危機管理文化的沉淀,都要形成制度,這些道理都好懂,就不贅述了。
一般來說,如果企業確立了危機管理的文化和意識,問題就不會太大,你最擔心的事,一般不會發生。即便發生了,也有預判與應對,有相應的承受能力。危機管理團隊的價值在于,能夠專業地幫助企業形成危機管理制度和應對規范,并幫助有效地執行。突然的厄運,總是降臨到那些無知無覺,或者掩耳盜鈴者身上,當他們遇到問題時,才去尋找所謂的危機處理專家,期望用所謂的技巧和資源來搞定,對于這種客戶,我們只好是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