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鏈接:
蔣春音,藝名佳依,1982年出生于陶都宜興。青年紫砂藝術家、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年度提名獎得主。祖上世襲承陶,師承紫砂藝術大師何道洪先生,現為江蘇省收藏家協會常務理事、省紫砂器具收藏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江蘇宜興紫砂工藝廠工藝美術師、徐悲鴻陶瓷藝術委員會委員。
多次參加京、廣、滬等地的紫砂藝術展覽,作品相繼被新華社、《香港大公報》《新華日報》《解放日報》《河南日報》《福建日報》《天津日報》《新民晚報》《宜興日報》等百余家國內外報紙、雜志、網站等媒體爭相報道,多件紫砂藝術作品被中國現代文學館、廣東省博物館、重慶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院等國內外各大藝術機構收藏,在純學術的藝術評比中屢獲名次。
中國的飲茶史到底起于何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部分人比較認同的是,始于漢,盛于唐,而興于宋。中國的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茶學專著,當屬唐·陸羽的《茶經》一書,它是一部全面、完整地記載了有關茶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飲茶技藝以及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自此以后,中國的飲茶之風盛行,有關茶的著書立說也不斷涌現,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多達一百多種。
相較于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從明代起發端的紫砂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要晚很多,自明中期至今,不過短短近六百年的歷史。雖然如此,紫砂仍然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獨一無二的,其他任何器皿都無法取代的飲茶器具。在紫砂這雖短卻獨特的歷史中,茶文化對其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意義深遠。中國古代的茶書中,也早有對紫砂壺的描述。萬歷時期許次紆所著的《茶疏》中這樣描述:“往時龔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蓋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隨手所作,頗極精之。”可以說,紫砂壺作為飲茶所不可或缺的器具,是在茶文化蓬勃發展的大環境熏陶下的產物,也是茶文化發展的必然。
同時,當紫砂文化作為歷史的必然產物而出現之后,它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茶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古代的宜興,以產茶而著稱于江南,甚至是全國,并以“芬芳冠入他境”而居貢茶之列。再者,宜興歷來山清水秀,風景絕佳。在唐代,宜興的金沙泉水曾一度作為煎茶的最佳泉水進貢朝野。得天獨厚的紫砂自然資源,為明代大規模的飲茶之風的興起與變革提供了條件,尤其是文人士大夫參與到紫砂壺的創作中來,更是賦予了紫砂文化與茶文化以新的內涵與生命力。
紫砂文化與茶文化能夠如此完美地水乳交融,與文人有著莫大的關系。
中國古代的文人尚茶,因為柔靜思想是茶文化的倡導主體,而文人們在個性上要求中庸內斂,在思想上崇尚的是儒釋道精神。再說紫砂茶壺,講求的是溫潤自然、古樸典雅,與前兩者的思想不謀而合。所以,三者精神上的統一,是他們共同發展的基礎和源泉。更重要的是,隨著紫砂茶壺的不斷盛行,文人開始自主地參與到茶壺的創作中來,從外形的設計,到書畫的篆刻,極大地豐富和加深了紫砂茶壺的形式和內涵。
不論是紫砂文化還是茶文化,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都經歷過盛衰與起伏。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審美水平的提高,茶文化與紫砂文化再度興盛起來。如果說在中國的古代,這兩種文化是當時的文人士大夫不滿時局,用來躲避現實的產物,那么今天,這兩種文化則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美好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