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鳥畫自古以來是中國畫學科的重要一支。憶《中國美術史》可知,花鳥畫科的發展循序漸進,尤以明代花鳥畫發展極為迅速,追溯到南宋水墨花鳥畫畫家徐熙為代表的院體繪畫流派,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繪畫特色的重要學科,即中國花鳥畫科。因而中國花鳥畫也是經歷歷史更替的變遷而成熟并成長起來,形成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特質的畫種。正因為如此,寫意花鳥畫強調畫中要有“士氣”,屬于文人畫體系。明代以來的花鳥畫無論技法還是境界,都與宋以來院體派花鳥畫有所不同。前期有林良(約1416年-約1480年),中期有沈周、陳淳(1482年-1544年)為代表,之后有徐渭(1521年-1593年)成為卓然獨立的一代大家。
明清時期以來,中國繪畫的第一流大家幾乎都通過花鳥畫大展身手,因而現代中國花鳥畫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另以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諸先賢的筆墨實踐,為后來的畫人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長安畫派的石魯在晚年所創造的新文人畫風格的筆墨語言,提供了一條新的藝術探索思路。周凱達正是在這樣藝術背景中成長起來的杰出的花鳥畫家。
“滿園佳境”這個大標題最能夠表達周凱達先生繪畫語境。
周凱達的花鳥畫作品中筆墨語言和構圖圖式無一不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形成了現在的藝術創作的主體風格。周凱達研究生時期就讀于西安美術學院花鳥畫專業,師從著名畫家張之光先生。在張先生的教導下周凱達的繪畫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張之光先生的教學思想與教學主張使周凱達先生受益頗多,研究生畢業后到西南邊陲南寧南湖邊畔的廣西藝術學院任教,融入新的環境開始新的生活,但是藝術創作和藝術風格始終保持著西北干枯和滄桑的藝術風格。
周凱達先生專事花鳥,功力深厚不必可說,設色用墨“自成一家”,與當下畫壇諸多畫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觀周凱達先生的近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著“意味深長”之感,感覺很親切,因我在美術學院求學與執教多年,對當下的繪畫藝術關注的較多,也有親身創作的體會,因此與繪畫藝術的臨近是藝術工作者必修課,對藝術家的了解不光是繪畫藝術,更應當是對畫家本人的了解。畫如其人,確實如此,與周凱達先生的相遇是上天的指派或因緣的契合,我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先生執教的學院就讀,與周先生有了更多交流的機會。也就漸漸地關注起了周先生的藝術創作。
又觀近作《愛吾筆法如蘭亭,宛頸個個由天成》、《朝露》、《風隨凌霄香》、《何處諶托身,為君長萬丈》、《秋風動禾黍》等作品,正是此時成長中最佳部分作品。作品整體氣息流暢,沒骨法設色花鳥作品在先生的筆下表現的極其灑脫自然,能夠看到周先生近二十多年來的藝術追求和創作的向度。寫意花鳥畫在我的印象中,我首推徐渭,他的《墨葡萄圖》在美術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歷史地位。今天的花鳥畫家諸多,畫好的不多見,成大家的就寥寥無幾。花鳥畫畫的不精到就“俗”,很容易形成匠人之氣??吹街芟壬幕B畫,沒有被匠氣給侵蝕,有濃郁的文人畫氣息,有著獨到的藝術追求。
正因為如此,中國畫學習和創作是長期的、持久的,甚至是一生的,要有所突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花鳥畫在諸多畫種中要求極為高度的畫種需要足夠的書法功力和速寫功底,每筆都有取勢、力度、形象等形體的塑造,還有與筆墨、設色、紙張的選擇有著至關重要的關系,這個就與畫家本人的學識、學養、閱歷有著極大的關系。中國畫是智力與體力結合的勞動。相信周先生在藝術創作中將會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為自身的藝術追求尋求更高的高度。藝術探索是藝術創作中必須提倡和追求的。因此有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目標,需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要不斷地否定之否定,或許能夠尋找新的藝術突破口和新的繪畫藝術語境之追求。
作者簡介:
高海平,專業畫家,陜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兼陜西春秋書畫院副院長、陜西太白書畫院副院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