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琦
摘 要:敦煌是藝術的象征,是世界人民對美的追求和向往的藝術殿堂。其中,尤其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最讓人癡迷。日本的巖繪藝術不僅繼承了中國壁畫的繪畫理念以及繪畫技巧,還結合了本國的藝術特色,進而形成了獨特的日本巖繪風格。
關鍵詞:敦煌 莫高窟壁畫 巖繪
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所有壁畫各不相同,藝術家們借其表達了自我的內心世界,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愿望的企盼。正因如此,壁畫的藝術風格同其他的繪畫藝術形式不盡相同,而唐代是我國壁畫發展的鼎盛時期。日本的巖繪藝術就是來源于當時的佛家教派,并由佛教引入日本,從此在日本形成自己獨有的藝術特色。因此,要探索日本的巖繪,就必須要對敦煌壁畫進行深入而細致地研究。
一、敦煌壁畫的藝術特色
敦煌壁畫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有兩點,一種來源于我國傳統的壁畫技巧,另一種則是西域的藝術表現形式。
(一)西域表現技法
源于西域的天竺凹凸繪畫技藝獨樹一幟,多運用局部暈染,顏色上明暗結合,凸顯主題立體效應。這種繪畫技巧從西域過渡到敦煌已經發生了很多的改變,具體在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處理方面就是多使用肉色的顏料,同時對眼部的顏色選用多以紅色為主,更加直觀鮮明,鼻部的顏色多選用明暗夾雜,以此來增強立體感,放眼望去整個面部都栩栩如生。
(二)中國傳統表現技法
中國傳統的表現技法和西域的方式截然不同,多用紅色直接暈染在人臉部和眼部周圍,形成紅潤的氣色。這種繪畫習慣來自于戰國時期,在西漢形成了自己的技法,連同西域的繪畫形式延續了百年之久,一直到隋朝才逐漸融合。
二、敦煌莫高窟壁畫概述
莫高窟位于甘肅敦煌東南方向25公里的位置,鑿于鳴沙山的東麓斷崖處。傳說在公元366年,樂尊來到這個地方,恍惚之間看到鳴沙山光芒萬丈,好似佛光普照、千佛聳立,于是心中無限激蕩,隨后在東麓斷崖的位置開鑿出一個石窟。由于當時絲綢之路商賈來往絡繹不絕,盛況空前,很多商人在這個地方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前景許下愿語,并且隨后請來工匠畫師為其塑像。在此之后的近一千年,對于莫高窟的修葺從未間斷。據相關的數據顯示,在莫高窟內有近四萬五千平方米的壁畫。
莫高窟的壁畫主要涉及的內容是佛教題裁,具體包括:佛像繪畫、山水繪畫、故事繪畫以及相關的圖案裝飾圖畫。在這些繪圖中,佛像繪畫主要作用就是宣揚佛家思想,各種佛像以及菩薩的描繪都讓莫高窟別名千佛洞名副其實。經變畫也是眾多壁畫中的一種,是利用文學色彩以及繪畫技巧將佛教中深邃的道理轉化為通俗淺顯的形式的一種方法,又稱之為變相。對比這些,故事畫就顯得特別的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其將宗教的意義變得寫實具體,主要借助故事繪圖將一些因果循環、因緣修行等簡明地傳遞給信奉佛教的男男女女。還有裝飾圖案的繪畫雖然沒有什么重要的含義,多為藻井、裝飾性質的圖案,但是依然可以營造一種美輪美奐的藝術大背景。
三、敦煌莫高窟壁畫風格
(一)無透視
由于受到佛教的影響,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采用無透視的繪圖方式。這樣可以更加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有助于宣揚佛教的倫理和因果報應等。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里面,對于人物的塑造主要源于作者的主觀情感,布局繪圖的整個過程也都是基于作者的美感欣賞以及想象力、表現力。因而,無透視也成為了敦煌莫高窟壁畫的一大特點。
(二)繪圖平衡對稱
觀賞者面對對稱的畫面可以得到緩解壓力、舒適的視覺效應,一旦將這種平衡對稱的藝術手法放在人物的構圖上,即可以讓觀賞者得到極為穩定的神經休憩。平衡對稱是敦煌莫高窟壁畫裝飾藝術的主要特征,敦煌的壁畫多采用對稱的構圖,譬如其間的圖案、藻井等。對稱會帶給人一種穩定的形式美,這種美是視覺的,是安靜的,也有可能是死氣沉沉的,但是就目前的文化跡象而言,在壁畫中對稱的布局和不對稱的構圖多同時存在于一個畫面。這樣一來,作為宗教繪畫表現形式的一種,敦煌莫高窟的每一幅壁畫都有著獨特的魅力和藝術價值。
四、敦煌莫高窟壁畫經典——以飛天為例
濃濃的中國味道以及鮮明的民族氣息是敦煌壁畫與眾不同的藝術特色。敦煌壁畫的線條相對嚴密,較早時候的鐵線刻畫,主要集中在人物的特征描繪上。敦煌壁畫中舞與樂是密不可分的,兩者互相依托。樂以舞為其形的展現,舞將樂視為其聲的表達。不斷吸納融合各個民族的優秀藝術終于在唐代誕生了世界為之贊嘆的敦煌壁畫最高的成就,即飛天形象的出現。飛天,在佛教中被看做香音神的菩薩,我們從畫面上看到的飛天就是菩薩能歌善舞,體攜香氣,美麗絕倫。在唐代“飛天”的表現更加生動多變,借助于曼妙的飄帶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徜徉在天空,盡情飛舞,美麗精彩不可方物。
五、日本巖繪風格——對中國敦煌壁畫的繼承與發揚
(一)礦物顏料的傳承
日本傳統壁畫里面具有代表意義的是日本的高松冢古墳壁畫。高松冢古墳東側的壁畫繪有青龍圖案,西側則是白虎的圖案,位于北部的壁畫圖案選用玄武,在東西壁的兩翼都繪制男女群像,在天井處有星座,種種形式都讓人聯想到中國的壁畫。據相關的歷史書籍記載,日本對于顏料的使用以及記載都十分的細致,不難看出顏料對于當時的日本壁畫十分重要。譬如,煙子、同黃、青黛等。傳統的壁畫多數利用密實的顏料直接進行涂抹,沒有將礦物顏料的平滑質感以及立體特色充分顯現出來。
(二)現代礦物顏色
現在,很多畫家依然選用礦物顏色作為其繪畫的主要顏料,其來源于巖石礦物。就其畫作展現形式而言,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集中國古代的繪畫形式與風格。
第二,大量借鑒日本繪畫技法。
第三,將礦物顏料、粉末性質的顏料調配形成膠水,用于繪畫。
第四,重視顏色以及質感。
第五,綜合運用多種技法,凸顯現代感。
日本繪畫中不僅繼承了中國唐代的繪畫方式,還將本民族的裝飾技巧融合其中。首要的就是做底,采用胡粉以及一些礦物顏料進行著色時,將顏色細化作大、中、小不同的顆粒狀,具體分成三到十七號,隨著號數的遞增,顏料的質地越來越輕薄、細膩。隨后將其與配制的膠水放在一起,進行涂抹。現代的巖繪較為鮮明的特征就是關注材質的對比,將不同材質的紋路美態充分展現,在同一個空間畫面交相輝映。這些都可以看出材質對于構圖的重要意義,這些時時敲擊著創作家的心靈,讓創作者不斷將自己的靈感付諸于藝術之上,不斷將巖繪技藝發揚創新。
(三)巖繪材質的語言表達
色彩剖析。純粹天然的礦物質色彩是自然的色彩,比較溫和質樸,其顆粒的形狀是角狀,顆粒越是精細角度越為尖銳,呈現出近乎透明的質感和光澤度,但是由于會夾雜進一些雜質,所以顯現出的色彩會比較特殊,偶有微妙的變幻。此外在經歷高溫時,其材質語言會在燒制狀態下出現不同的色度,形成色階。
肌理效果。繪畫肌理的產生是不需要任何的外力的,完全是來自作者自己的目的意圖,形成最終的創作效果。特別是周圍一些稀松平常的小物件都可以成為創造藝術畫面的工具,將材質看做構造藝術的橋梁,可以將整個繪畫的質感提升到更加和諧更加具有藝術味道的地位。
六、結 語
敦煌壁畫體現出來的對于佛教的尊重和包容在世界上是相對罕見的。這里面包含了對佛教歷史的梳理以及對佛教思想的深度挖掘。這些都從各個角度展現出不同的歷史時期的藝術風貌以及相應的傳承和改變。敦煌莫高窟更像是一部立體的歷史宏圖、藝術華章。它將數量恢弘、技藝精湛的壁畫技術呈現在世人面前,帶給人震撼的視覺沖擊和審美刺激,堪稱世界壁畫殿堂的奇跡。而日本的巖繪藝術也是在繼承中國壁畫繪畫藝術的同時加以本民族的藝術特質,形成了獨具日本民族審美風格的日本巖繪藝術。
參考文獻:
[1] 陳蓉.敦煌唐代經變畫的空間表現[J].晉中學院學報,2009(01)
[2] 劉德勇.敦煌莫高窟254窟壁畫《薩埵太子本生圖》釋讀[J].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09(01)
[3] 肖雨.敦煌莫高窟第61窟中的《五臺山圖》研究[J].五臺山研究,2008(04)
[4] 梁加誠.巖彩畫在高校繪畫教學中的實驗性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3
[5] 索麗婭.當代日本巖彩畫創作的現狀[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3(04)
[6] Zhangjing,Liang Zhaohua,Chen Xiongjung.Edging in the Tang dynasty in dunhuang sunk panel design patterns[J].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ne arts,2009(09)
[7] Zhang Xiantang.The evolution of the mogao grottoes kucha portrait- centered on doctrines study[J].Journal of dunhuang studies series publication,2008(04)
作者單位:
黑龍江省佳木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