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研究了手信的緣由與現狀,試圖對當下手信設計在觀念與形式創新方面,作較為系統的研究分析與梳理,以求在此基礎上,探索手信設計發展創新的方向。
關鍵詞:禮儀文化 手信 設計
中華民族有著禮尚往來的傳統。每當贈別餞行、相見、遠歸時,常送以小禮品以表情意,這些小禮品稱為“手信”。手信,最早的稱呼為“贄”?!蹲髠鳌でf公二十四年》記載:“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女贄,不過榛栗棗脩,以告虔也,今男女同贄,是無別也”。 男人相見的禮物,大的是玉帛,小的是禽鳥,用東西來表明等級。女人相見的禮物,不超過榛子、栗子、棗子、干肉,以表示誠敬而已。
一、手信——禮儀文化
手信形式上是人與人間的傳情之物,實質表達則有三個層次:一是禮儀、禮數、禮節;二是友誼、友好、友情;三是以信物傳情、以物為信、物以載情。初次見面的客人來訪,闊別多年的舊友重逢,總會送點手信。手信不在貴重稀缺之物,古時就有“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故事,比喻禮物雖然微薄,卻含有深厚的情誼。
鴉片戰爭后,大陸南方地區特別是廣東、福建人為了謀生遠赴海外,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情感只能寄托在捎回給家鄉親人的小物件上。直到今天,在廣東周邊及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仍然保留著手信的傳統。
小小的手信也見證著國家的發展與興衰。在困難時期,幾顆雞蛋和半斤紅糖就是人們探親訪友時拿得出手的手信。在經濟繁榮物品豐富的今天,人們的選擇更多了,反而會在尋找手信時有些不知所措。便宜的物品制作粗糙難以出手,精美的物品又價格昂貴造成負擔,違背了手信的本意。這也給今天的商家和設計師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如何使小小的手信,變得美好起來。
二、手信——情感的信物 友誼的紐帶
從古代人隨手攜帶的一只鵝或者一壺酒,到現代人用心挑選的紀念品、工藝品,手信的內容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而唯一不變的,是手信所蘊含的濃濃情誼。
維系并加深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現代手信的最重要功能。現代社會中人們閑暇不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逐漸變得遙遠而冷漠。雖然科技進步使人們的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但面對面的交流卻更加難得。而手信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大多數人還是更傾向于朋友之間面對面的直接交流。
手信從歷史時代發展的不同、內容需求的不同、贈予對象的不同有以下特點:
(一)男女定情媒妁物。中國人的定情物講究“情”而不講究“物”,一塊玉佩、一個香囊、一束秀發,都可以作為定情物。當然還有戒指、簪子、玉如意、耳環、衣服等都可以作為定情信物。贈上了信物,猶如呈上了自己的心愿。
(二)手信的時代特點。50年代的一張手帕,一束小野花;到60年代的一本《毛主席語錄》;70年代一本筆記本,體現出充滿了理想與激情的火紅年代;80年代將寫好的信箋疊一個心形,遞到愛人的手里,一切盡在不言中;90年代代表信物玫瑰花、巧克力,時間碾過歲月的痕跡,情侶間定情信物隨時代變遷,有的質樸價廉,有的昂貴奢華。
(三)手信的地域特性。手信是物,既是物就有產地人文的、材質的、工藝的、技術的、時尚的特色特性的選擇。如寧夏的黑、紅、白,既發菜、枸杞、羊皮;陜西的皮影、泥玩具、兵馬俑等。手信的地域性凸顯出文化的差異性,也符合旅游的性質。
三、手信——設計的創新與展望
誰來光大和弘揚手信禮品這樣一個文化主題,已成為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從事藝術設計學者和設計師,應積極參與介入該領域的研發創新設計,這既是社會大眾物質及情感的需要,也是設計師們展現身手的大好時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突破和創新:
(一)文化引領,內容的創新。賦予手信以文化精神。一是直接參與到手信的研新產品開發與推廣之中去。以優質特色、人文突出的手信產品占領地域旅游產品市場,讓地方文化得以弘揚。二是現有手信產品的改良,特別是在產品包裝設計上給予支持與幫助,改變粗、俗、簡、陋的問題。
早期的手信種類單一,多以食品為主。隨著社會的變遷,手信的內容也從“食品”逐步擴展到了“工藝品”和“日用品”,但是后兩類產品由于缺乏好的設計與策劃,成功的產品比較稀少。以廣東省為例,2012年的“十大手信”中,除了“廣繡繡畫”和“利工民文化衫”外,其他八件均為食品。
因此,我們可以擴展思路,開發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品和日用品,如廣東特色的粉彩瓷、古典雅致的西關木屐等。在贈送這些具有濃郁南粵特色和懷舊情調的工藝品,例如西關木屐的時候,必然伴隨著西關木屐的故事。雖然木屐的實用性減退了,但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就不是僅僅送出一件禮品,而是帶給使用者新鮮的生活情感,讓傳統文化的傳達也變得親切柔和。
(二)汲取傳統,設計的創新。對于手信設計來說,從傳統文化與習俗中汲取營養,并以此為出發點尋求創新,毫無疑問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首先,對于傳統素材和傳統工藝的繼承與發揚是一條必然途徑。以《韓國刺繡手柄鏡》(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禮品)為例,此鏡為女子手持化妝鏡。整體精致、時尚,是一件非常具有東方文化特色的手信禮品。從造型與用色可以看出中國民間刺繡的影響。粉色加白色的布藝包裝從樣式、材質、比例可以找到韓國傳統服飾的影子,精美的繩結搭配隱隱透出精致的氣質。刺繡、結藝、服飾、木藝等多種傳統元素和工藝在這件工藝品上完美融合。
其次,傳統元素的改良加上用心的創意設計,也會產生既有傳統韻味、又有獨特風情的物品。《布意》系列筆記本是中國文字博物館的紀念品。它采用改良的線裝方式在長條形筆記本的中間位置裝訂,兩邊的紙張都可以翻開。裝訂線一側是筆記本,另一側是可以沿點斷線撕下的便簽紙,當便簽紙撕完后剩下一個完整的筆記本。紙的背面都印刷著民間傳統花布的樣式,體現出了濃濃的中國味。
線裝方式、民間花布,這些傳統而樸素的元素在小小的筆記本里發生了化學反應,在設計師的妙手下,以全新的面貌示人,以更強大的力量、更親切的姿態傳遞著情感、傳播著文化。
最后,對傳統元素的再設計也能夠提供創新的思路。在中國有著悠久歷史的包裹物品用的四方花布,俗稱“包袱布”或“包袱皮”,其包裹捆扎方式為我們今天的禮品包裝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日本、韓國在歷史中很長時間也使用“包袱布”的包裝方式。隨著現代科技與材料的發展普及,包袱布曾經退出人們的視野。到了現代社會,在白色污染成為全球問題的時候,人們重新發現了包袱布。日本設計師將包袱布作為禮品進行設計和推廣。如圖,在傳統榫卯結構的實木小禮盒中,配有包袱布的不同使用方法的說明。
通過轉換視角與重新設計,這樣樸素平常到極致的生活用品,從已經被遺忘的狀況中重生,帶著全新的現代理念,充滿對生活的熱情呈現在人們面前。收到這樣體貼獨特的手信,相信人們都會深受感動。
四、結 語
我國在手信設計與推廣方面起步較晚,在觀念認識、設計、營銷方面與國外甚至港澳臺地區都有不小的差距。設計師和商家應繼續齊心協力,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突出地域特產、特色,拓展手信的內容,努力嘗試新的設計思路,共同為消費者提供更貼心的選擇,促進人們的情感溝通與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 [美]龍尼·利普頓.信息設計實用指南[M].王毅、劉曉麓 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2] [英]羅伯特C克雷.設計之美[M].張弢 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3] [美]威廉·立德威爾,克里蒂娜·霍頓,吉爾·巴特勒著.設計的法則[M].李嬋譯.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王時音,廣州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工藝美術創新設計與首飾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