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公共設施是城市文化的縮影,能代表人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寄托。本文通過簡述城市公共設施的概述、國內外現狀的比較,分析歸納出國內現階段公共設施設計的不足與未來發展的趨勢。采用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設計出真正符合大眾所需求的、體現人文關懷的公共設施。
關鍵詞:城市公共文化 公共設施 人性化設計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現代城市公共設施應是人與環境、人與文化、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體現出現代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是歷史文化的見證和城市文化的靈魂。
一、城市公共設施的概述及發展
城市公共設施與大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被人們形象的稱為“城市的家具”,是公共環境所必須的設備,對人們的公共生活起到輔助的作用,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方便和帶來精神上的享受,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與工作效率。
公共設施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只是沒有準確的提出這一概念。18世紀出土的古羅馬龐貝古城(公元前7世紀--公元79年)遺址處曾發現古羅馬時期的城堡,共有7座城門,設有廣場、祭祀堂、妓院、城堡園林等體現出了古羅馬人們的生活方式與風土人情。據記載9世紀,當時西班牙科爾多瓦城市就知道在街道兩旁設置街燈為人們的夜間出行提供方便;直到19世紀,法國巴黎大改造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出現,政府開始重視城市的建設采用加寬街道,疏導交通,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等。如今,科技發達人們對于追求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又有了新的高度,公共設施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中起到了調節人與環境的媒介作用,它既提升了人們生活品質,又滿足了人們對公共設施的心理需求。
二、國內外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現狀分析
(一)國外發達國家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現狀
由于發達國家各方面發展領先于我國,其政府部門對于公共設施設計尤為重視。例如,東京公共場所的電話機設計十分人性化,紅綠燈設計很有特色,除了像國內這種用顏色識別外,還配有鳥叫聲,這種聲音可以提醒盲人能夠準確的聽出是通行還是靜止,并且這種鳥鳴聲聲音清脆不會產生噪音污染。日本的公廁設計也十分人性化,坐便器可調節溫度,并配有一次性坐墊或者消毒液,為了防止上廁所產生的尷尬聲音還專門配有產生干擾聲的按鈕,當你按下時會產生咕咕的聲音從而避免尷尬,在某些廁所還專門針對帶小孩的婦女設計配有放小孩的專門座椅等。美國的公共場所都設有直飲水設備,且設備一般具有一高一低兩個出水口,其用意考慮到成年人和殘障人士或兒童對其高度需求不同而設。
(二)國內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現狀
國內對公共設施設計的研究還停留在表面化的設計上,沒有從根本去解決問題,考慮不周全,沒有充分從人性化的角度去思考設計,導致城市公共設施存在較多不合理的現象。例如,火車站過多的上下臺階,給人們的出行造成太多的不便;盲道的鋪設不合理且利用率很低,垃圾桶數量較少且損壞嚴重,公交站臺的設計簡陋功能性不強。街道輔助設施滯后,例如公共廁所標識牌識別性差,導致人們在尋找公廁的時候不能起到指引的作用;街道設施缺乏個性,城市街道公共設施沒有突出地方特色性,不統一、不協調,給人一種雜亂無章的感覺;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缺乏人文關懷,例如盲道被停車位占用,或盲道鋪設本身就不合理,形同虛設;缺乏歷史文脈的延續,例如盲目引進國外知名設計師的設計作品,造成設施與環境不相協調。
綜上所述,國外的公共設施更人性化,將人文關懷提現到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設計者更懂得人們的需求,注重設計的細節,從而使不同需求的人群都能充分參與到社會的各種活動,通過參與能切身感受到人性化設計對于公共設施的重要性。國外發達國家的公共設施不論是理論上還是設計實踐中都十分注重人性化設計理念,在注重造型形態的同時還能滿足功能的需求以及無限的創意,從而引起人們的重視,改善人們的審美觀點,人性化角度的關懷讓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升華。而國內的公共設施設計起步較晚,優先發展了道路設施卻忽略了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從而導致街道設施缺乏系統化、標準化的管理,對于使用者的人性化設施缺乏整體規劃,對人文關懷程度不夠等。通過比較呼吁人們對城市公共設施引起重視,自發的保護和愛護公共設施,喚起人們對城市文化的記憶。
三、城市公共設施中人性化設計的原則
人性化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人的因素,把人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機工程學的角度出發,將設計作品進行優化篩選,最終確立出的作品具有方便、舒適、是在設計中對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尊重和滿足,是人文關懷的體現。
城市公共設施人性化設計的核心指導思想就是“以人為本”。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在《為真實的世界設計》的一書中,明確指出人性化設計的重要問題,他指出設計應為廣大人民服務,這類人群不僅面對的是健康人更應考慮殘障人士的需求,還要考慮到地球的有限資源,做到可持續發展,保護并合理利用資源。由此可見人性化設計在各設計領域中凸顯出來,開始引起人們的重視,巴巴納克所提出的這三個理論觀點也正是人性化設計的精髓和追求的目標。
都市中的人們生活節奏快、工作學習壓力大,使得對公共設施有著更高的要求。公共設施顧名思義是共有的、任何人群都可以使用的,人性化的公共設施不僅能夠解決功能上的需求還要滿足人們情感上的需求,其設施不僅要安全、舒適還應該經濟、環保。
(一)安全性原則
安全性是任何設計所應首先遵循的設計原則。經過近十幾年的發展,國內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安全防護措施有了較大提高,例如道路兩旁以及湖邊池塘邊等都有修建護欄等保護措施,有效保障人們的通行安全和生命安全;引導指示標識能夠準確起到指引人們生活和出行的作用,從而帶給人們方便快捷;北京和上海的地鐵設施就充分考慮到乘客在乘坐過程中的安全性,做到有備無患。
(二)舒適性原則
城市公共設施的舒適性指的是一種使用過程中的視覺、觸覺等的心理感受,讓人們能夠體驗到安逸舒適的居住生活空間,這種使用上的舒適性包括各種設施是否以人體工程學的理論為指導原則創造使用的功能,是否滿足人們情感上要求。例如,公共座椅的造型曲線符合人們背部的曲線結構,并多采用木材給人一種親切舒適的感覺;公共半開放式的場所多采用玻璃材質和窗戶的設計起到采光和通風的作用。
(三)識別性原則
城市公共設施識別性的強弱直接影響使用者能否正確的操作和使用環境設施。識別性強有利于提高設施的利用率,也有利于防止使用者操作不當而造成的人為性破壞,從而起到延長壽命可持續使用的作用。例如,門把手的設計,拉門用橫桿表示,推門用金屬平板進行區別,起到有效的指引作用。
(四)功能性原則
功能性原則是公共設施人性化設計最根本的屬性,功能決定形態,形態追隨功能的需求。任何意見設計作品都必須滿足功能上的需求,其操作方式必須簡明扼要,簡單易懂,才能讓人們使用起來具有安全感和保障性;并且還要充分考慮到外部氣候的變化;預期其經濟性和可持續性。
(五)經濟、環保性原則
經濟環保的原則是在人們注重生活品質,關心未來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從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來看公共設施具有廣泛的通用性,在設計、生產與使用的過程中必先就地取材,降低成本,確保材料的可循環利用性,從而有效的達到保護環境的作用。
四、城市公共設施中人性化設計的發展趨勢
(一)城市公共設施人性化設計的以人為本協調環境和諧發展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公共設施的建設,國際著名的設計理論家伊利爾·沙里寧曾說過:“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再次驗證城市公共設施是城市文化的縮影,也能直觀反映城市居民的文化素養。中國歷來遵循儒家、道家的思想,在藝術造詣上提倡的是:“順應自然”、“天人合一”,這種思想就是現代社會所提倡的人與環境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思想。
公共設施的使用對象是人,而每個人對于公共設施的需求存在差異性,要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這就使得公共設施的人性化設計趨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二)提倡環保意識、合理利用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
由于我國受到歷史等方面的影響,導致人們對于環境保護意識的缺乏。例如,人們肆意的隨地吐痰、亂扔煙頭及果皮紙屑;街頭巷尾餐館門前的地上潑滿油污、臟水;公園的草地破壞嚴重,隨意踩踏無處不在;破壞公共場所的路燈照明等現象。由此可見人們公共環保意識的缺乏,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公共環境,除了政府部門的大力宣傳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還要加強人們的責任感,把保護環境作為每一個人的職責和義務。
了解人們的各種需求和對城市公共設施的期盼,設計出具有充滿人文關懷,高水平、高內涵的城市公共設施;在運用人性化設計思維的同時不能忽略環境的因素,要將人與自然環境、社會關系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通過人性化的城市公共設施設計能夠滿足城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在最大限度的呈現地域性的文化特色的同時也能滿足功能和形態美的需求。
五、結 語
城市公共設施的人性化設計把設計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更加注重人性的需求,給人們無限的人文關懷。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的需求問題,不僅滿足了人們生活的各種需要,還體現了城市的文化內涵及發展趨勢,更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都市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們對城市公共設施越來越依賴,越來越重視,設計師不僅要設計出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的公共設施,更重要的是要關心人們精神上的需求,通過人性化的公共設施設計,帶給人們一種心理上的慰給和情感上的關懷。
參考文獻:
[1] 馬建瑋,城市公共設施呼喚人性化關懷[J].美術教育研究,2012(04)
[2] 畢留舉,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設計[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08)
作者簡介:
譚曉琴,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