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在中國社會進入改革開放攻堅期的矛盾期階段,新聞媒體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報道,特別是對突發事件的報道方面更應該明確起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準確把握新聞媒體在報道過程中應發揮的作用,以實現對突發事件報道的預期效果。本文以央視品牌新聞節目《新聞1+1》為例,研究其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責任。
關鍵詞:媒體;突發事件;社會責任;《新聞1+1》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1-0057-02
《新聞1+1》是央視新聞頻道在2008年3月24日開播的一檔新聞實時報道與評論相結合的節目,其宗旨是“從時事政治、公共話題、突發事件等大型選題中選取當天最新、最熱、最快的新聞話題展開評論分析。還原新聞原貌、解讀事件真相,更力求以精度、純度和銳度為新聞導向,呈現給觀眾最質樸的新聞?!北疚囊浴缎侣?+1》在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期間的89期節目中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節目為例,系統論述新聞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社會責任。
一、突發事件報道的社會責任在《新聞1+1》中的體現
(一)及時準確的傳遞信息,維護社會穩定
由于社會突出事件“突發性+非常性+破壞性+難控制”[1],也正是因為具有這些特點,此類事件會快速產生巨大的沖擊力和震撼力,在短時間內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在有些社會和新媒體莫衷一是的喧囂中,主流媒體必須秉承正確的新聞價值觀,率先發出權威聲音,維護社會的穩定。
2014年2月25日奧凱航空的國產“新舟60”飛機因為起落架顯示故障造成事故。而就在半個月前,“新舟60”飛機在新鄭機場降落時機頭著地引發事故。國產唯一民機品牌在不到20天內接連發生兩起事故,國產飛機是否真的如此脆弱?一時間成為各方爭論的焦點。面對此種情況,26日播出的《新聞1+1》以《“新舟”60,驚險的降落!》為題,全面報道了奧凱航空事件。對兩起事故的發生原因、人員和財物受損情況、事故處理經過、處置結果以及相關的飛機知識等內容,解釋了兩起起落架故障的不同之處,說明了事件不具有普遍性,同時為國產飛機發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議。這種全面解釋、延伸和反思的報道思路有效地打破了各種留言和猜想,及時的信息發布也使得人們從危險的潛在暗示中走出來,能夠冷靜思考和理性看待國產飛機的發展之路。與此類似的報道還有2013年12月23日播出的《“奪命”快遞,致命漏洞!》以及2013年12月24日播出的《疫苗,不能成為“疑苗”》等,都起到了很好的還原真相、安撫民心的作用。
選題時,該節目并沒有把突發事件作為新聞重點內容進行常規的報道,而是選擇具有代表性、警示性或特殊性的事件進行分析報道,在報道的總量上對這類新聞加以控制,并使之與正面話題相互平衡。這一點有利于避免公眾因為對環境的不信任而產生過度的危機感,避免不安全感帶來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等問題。
(二)積極正面的引導輿論,弘揚主流價值觀
過去,傳統媒體對突發事件的輿論導向受到渠道的限制,消息的流通需要經過媒體監督者的層層“把關”。長期以來,一些突發事件責任部門怕媒體曝光、怕輿論監督,常常封鎖消息,阻撓采訪,導致不真實、不準確的謠言的虛假信息在社會上到處流傳,使事情變得更為復雜,危機處理往往失去有利時機。如今,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網絡和傳統媒體的相互滲透,信息傳播速度前所未有,“媒體把關人”、“輿論監督”等諸多概念的弱化,使得主流媒體必須更加注重發揮引導和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作用。
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媒體要加強社會責任感,鞏固和弘揚主流價值觀。透過新聞事實,剖析本源,從而弘揚正確的輿論導向。以2014年1月20日的《新聞1+1》播出的《賭博炸死人?!》一期節目為例,節目報道了設在貴州大山里的流動賭場發生的爆炸引發15死8傷的案件。從時間上不難看出,這期節目對于這起突發事件的報道并不是“第一時間”的,但《新聞1+1》的報道卻比事件第一時間報道所發揮的作用更為重要。
經過《新聞1+1》的梳理和延伸,全面、詳實的報道事件真相。通過揭示反面典型以起到新聞媒體的教育作用,鞏固和堅持社會主流價值觀。同時,報道以小見大,揭示出在賭博現象的背后,其實是農村文化生活的單一和匱乏,以及農村金融市場的貧瘠。將這一話題與促進文化繁榮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農村金融市場改革的內容相結合,為廣大農村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借鑒和引導。
(三)針對問題提出建議,發揮批評監督作用
當今社會,媒體輿論監督的含義包括:監察、引導、威懾、批評。正如約瑟夫·普利策說:“倘若一個國家是一艘航行在海上的大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雨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2]”新聞媒體作為社會的“守望者”,應當隨時監察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所出現的問題,特別是對于突發事件發生所表現出的不平衡,要敢于針砭時弊,引導社會沿著正常的軌道發展。
2013年9月16日的《新聞1+1》以《企業糾紛,能否拿乘客當“人質”?》為例,報道了由于兩家國內公司的經濟糾紛,使得近2000名游客滯留韓國的事件。這期節目以“能否”的反問句為題,對企業行為提出了質疑甚至是否定。在節目中,主持人用了背景解釋、數據分析、采訪當事人以及連線法律專家等方式,一方面證明了滯留事件是由于單純的企業糾紛引起的,不涉及國際問題;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在郵輪扣押事件上,雖然各方都是合法的,但是事發前后如果各方都能以游客的利益為重,這一滯留事件并不會造成如此大的影響甚至不會發生。從這兩個角度,這期節目給了企業一個警示,公眾利益在任何時候都是第一位的。以一己私利損害公眾利益,即使合法也會受到道德上的譴責。除了對于企業的監督,媒體對于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批評和監督也在現實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新聞1+1》在2013年12月18日、2014年1月13日、1月16日分別關注了冬季火災給人員和財產帶來損失的事故,連續密集的關注火災隱患,同時調查火災原因和滅火情況。針對這些問題,主持人在節目中對有關責任方提出質疑、發表建議,起到了一定的批評監督作用。
二、《新聞1+1》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社會責任的缺失
作為央視主流新聞節目,《新聞1+1》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對于其自身的社會責任認識較為清晰,但是在日常報道過程中,依然存在責任意識不足的問題。最為明顯的警示媒體失語現象依然存在。媒體失語指的是大眾傳媒在面對一些新聞事實、尤其是在突發的公共危機事件時,迫于政治、經濟或者某種社會輿論的原因,對新聞事實不予報道,評論或報道不及時[3]。如2013年11月22日中石油輸油儲運公司濰坊分公司輸油管線破裂發生爆炸,事故共造成62人遇難,136人受傷。這次事件因為其影響之大,被評為2013年國內十大新聞。然而面對如此嚴重的惡性突發事件,《新聞1+1》在隨后的幾期節目中只字未提。該節目為什么對這件事情保持沉默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種失語現象,足以說明它作為央視主流新聞節目責任意識的薄弱。
三、突發事件報道中媒體社會責任的構建
(一)加強新聞傳播相關法制建設,夯實媒體履行義務的根基
目前,我國的新聞傳播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媒體行為主要依靠新聞道德約束和新聞工作者的自覺行為,對于行業中不良媒體或是不良行為的懲處難度較大。而突發事件報道的特殊性決定了一旦在媒體活動過程中存在不良行為,則很有可能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導致嚴重的后果。
因此,必須加強新聞立法,使媒體在報道活動中的缺失行為受到應有的懲罰,從而形成有效的控制,避免監管不力導致管理盲區。
(二)加強突發事件的信息公開制度,保障媒體社會責任的履行
流言止于公開。在如今民主和法治的時代里,政府必須加強信息公開制度,尊重人民享有的對信息的知情權,在第一時間通過媒體及時準確的發布突發事件信息,保障媒體社會責任的履行。突發事件的特殊性決定了其通常是負面的,如果不能及時的公開信息,可能會給謠言以可乘之機,這不僅有損媒體的公信力,更無益于事件解決。
(三)加強新聞人職業道德建設,提高媒體自律意識
美國新聞學者約翰·赫爾頓曾說:“在新聞領域里,沒有哪個問題比新聞道德問題更重要,更難以琢磨,更帶有普遍性。事實上,如果新聞工作一旦喪失道德價值,它即刻會變成一種對社會無用的東西,就會失去任何存在的理由。[4]”媒體的自我約束在于新聞工作者自覺的將新聞職業道德的內化,將公共利益置于工作首位,堅持自己的分辨和判斷能力,反映公眾的心聲。
四、結 語
《新聞1+1》作為一檔央視精品新聞節目,其在突發事件報道方式上本身具有一定特殊性,但是我們更應該看懂這檔節目背后所具有的對于廣大新聞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責任的思考和借鑒意義?!拌F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在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過程中,新聞媒體更應該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以服務人民、服務社會、服務社會主義建設為己任,切實履行好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責任編輯:思涵]
endif]>王天錚.美國大學的T型教育模式研究——以美國西北大學Medill新聞學院為例[J].當代傳播,2010(4).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