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這個行業的節奏太快了,如果沒想明白就不要輕易去碰,想明白了就好好做,狠狠做。
糧草未動,兵馬先行。時至今日,貝海的創立,仍然是洋碼頭CEO曾碧波覺得最自豪的一件事情。
深潛供應鏈
揣著20多萬元跑到位于美國硅谷的朋友家的車庫中,撘起了倉庫,建起了貝海國際速遞的雛形。那個時候,基于之前在電子商務外貿積累的多年經驗,曾碧波一直相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那一下也打入了整個洋碼頭的基因。”他回憶道,“貨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先有貨站。”
在以后整個的物流流程和系統的設計中,他發現這樣的思路非常重要,先做出來,再慢慢迭代,在做好的同時還能將海外的運營成本嚴格控制下來。
此后,曾碧波便深深埋首于建立自己的物流體系,試圖從供應鏈端減輕跨境電商中的一個痛點。這一點,瑞金麟集團聯合創始人、云像數字CEO安士輝也非常認同。“復雜的供應鏈是跨境電商面臨的首要挑戰,除了代銷模式之外,商家在直接從境外進口商品到境內的整個過程中,有一系列諸如時間對接和商品準備等環節,如果產品分析和消費者體驗沒有做到位,就會積壓大量的庫存,對于整個供應鏈來說,就會非常麻煩。”在電商領域深耕多年的安士輝這樣分析道。
曾碧波給貝海國際速遞的戰略定位是:跨境電商的零售商。他覺得,貝海國際應該不僅僅給洋碼頭做方案,更應該給全行業提供物流服務的解決方案。“我們目前60%以上的包裹都跟洋碼頭沒有關系,而是與行業中的其他平臺展開的物流合作。”這些平臺包括天貓國際、淘寶全球購、一號店等。
曾碧波列數了目前貝海國際全球的貨站中心的數量:歐洲3個,分布在法國巴黎、英國倫敦和德國法蘭克福;澳大利亞2個,分別在悉尼和墨爾本;日本東京1個;北美洲4個,硅谷、芝加哥、紐約和洛杉磯,“還剩最后一個地方今年來不及了,就是休斯敦。你的標題可以寫成:下一站休斯敦。”他跟記者建議道。
除了覆蓋規模在行業中數一數二之外,目前貝海國際的航班密度也是最大的。說起航班密度,曾碧波也是如數家珍地報著每天往返于各大洲的航班數量,每周全球有40多個班次入境。“我的團隊太厲害了,從來沒想過他們這么牛。”在數完之后,曾碧波突然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在如今正跑馬圈地的行業初期,曾碧波取得了先人一步的優勢:當其他人并沒注意到這個產業巨大機遇的時候,他已經自建了國際物流體系;當其他人意識到這是個機會時,他已經具備了跑馬圈地的條件開始自圈地盤;當巨頭紛紛進入爭搶的時候,他已經布局好了海外市場和移動端。
他知道,這個行業的節奏太快了,如果沒想明白就不要輕易去碰,想明白了就好好做,狠狠做。“唯一慢半拍的地方是,我們在杭州保稅區的保稅倉,建得晚了一些。行業不等我,天貓國際早就建倉了。”
在有著豐富電商營銷服務經驗的安士輝看來,海外供應鏈的整合能力毫無疑問是標志跨境電商是否成功的首要因素,在此基礎上,做好對產品品類的數據分析,則會讓跨境電商錦上添花。而曾碧波建起的這個“具備行業絕對先發優勢的物流服務平臺”,無疑給洋碼頭在行業競爭中加足了砝碼。
浮出水面
經過幾年時間的深水潛伏,洋碼頭逐漸浮出了水面。2011年,晨興資本劉芹有次跟曾碧波聊天,讓他再爬個珠穆朗瑪峰。“但當時我還在水下3000米,直到2013年年底,我們才算是浮出了水面,繼續爬了三五百米。2014年,我們是一下子從500米爬到了5000米的高度。”
談到洋碼頭在2014年的布局發展,曾碧波用了“激進”這個詞。2013年,洋碼頭在海外尚只有美國一個國家,而在2014年,洋碼頭的團隊和倉庫以極快的速度擴張到了日本、澳大利亞和歐洲這三大市場。
在這樣的擴張速度下,洋碼頭的團隊規模自然也開始快速變大,“從2013年的60號人,到2014年的240號人,光在上海的團隊就一下子擴張4倍。”曾碧波說。
搭建好團隊之后,2014年9月開始,曾碧波開始在品牌推廣上發力,隨后他就找了專業的調研團隊在上海和北京兩地分別做了品牌調查。結果顯示,洋碼頭在上海和北京的品牌滲透率已經達到了20%,這讓曾碧波“感到很詫異”,這種詫異其實代表著意料之外的滿意。
過分快速的擴張給洋碼頭的團隊和管理能力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但這些都有我們前兩年沉淀打下的基礎來承載,”曾碧波帶領著他的團隊hold住了這種壓力,2014年,洋碼頭交出了近10億元人民幣交易額的成績單,這個數字是2013年的5倍左右。
但他也不得不承認,在這樣快速擴張的過程中,“其實做不到完美”。曾向《東方企業家》解釋道:“主要是在買家體驗方面,很多新的用戶不能適應海淘的物流周期。”熟悉海淘的人都知道,買家從下訂單到最終收到貨物的整個周期,有時能長達一兩個月。但剛剛接觸海淘的用戶對此并不了解,他們甚至對整個流程所需要的長周期感到受不了,“這也是整個行業中不可避免的陣痛,沒辦法的事情。”曾碧波說。
跨境電商的產業與本土電商并不一樣,整個產業鏈中需要整合、優化的東西尚有很多。“境外產業與境內消費者,無論是物理距離還是心理距離,都還很遠。”這種消費者教育的工作僅靠一家企業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這需要整個產業一起向前推動,因此他覺得,“需要一些更有實力的同行來加入這個行業。一條鲇魚不夠,得五六條才行。”
進擊珠峰
目前,洋碼頭的注冊用戶達到了200多萬,訂單日均交易額穩定在400~500萬元人民幣。今后,曾碧波的目標高度非常明確:珠穆朗瑪峰。
他仍然會將發展重點放在物流方面,“我們在海外供應鏈的開發上還要加強,否則消費者的體驗無法得到保障。當然,同時我們也會去砸品牌推廣,現有的品牌滲透率還不夠,最好能達到路人皆知的地步。”
B輪的成功融資讓曾碧波有這個底氣去“砸品牌”,2014年10月底啟動的B輪融資,12月初就已經簽掉了,“非常快,現在正在法律盡職調查的階段,但我們還在考慮,究竟要不要對外宣傳。”曾碧波不想讓自己顯得過于高調,但他心里顯然非常滿意。
就在曾碧波接受《東方企業家》雜志采訪的4天之前,國內垂直進口母嬰電商蜜芽寶貝宣布獲得了6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此時距其B輪2000萬美元的融資尚不到半年。“我們獲得的融資比蜜芽寶貝多很多。”他笑言。
那么洋碼頭以后會上市嗎?“這不敢講。我想幫助它上市,但對我來說,上市并不是一個目標,而只是一個畢業證書。重要的是,它能讓我的團隊、我的投資人和整個行業,有很清晰的節奏感。”曾碧波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