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則宣 黃任之
在教養孩子方面,很多父母會有一種“補償心理”,即把當年自己未實現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究其原因,往往是因為家長早年發展不利,保留著要修復心理創傷的強烈愿望,這構成了他們重新回到過往和渴望變化的強烈內部動機。但隨著時光流逝,卻又發現憑自身能力已經無力實現當初的愿望。而兒童的誕生和成長,給家長帶來了新的生命體驗,他們當初無法實現的愿望就找到了突破口,并嫁接到子女身上。
實際上,這是一種教育強迫,忽視了被教育者的氣質類型和成長需要。比如有的小孩活潑好動,喜歡跳舞,可能就不適宜學諸如彈鋼琴之類需耐著性子的項目??筛改竻s一廂情愿,用自己的模子來雕刻孩子,而孩子的心理力量過于弱小,無力抗衡父母的補償心理,只能被動承受,真實的情感需求長期被壓制,等長大以后,或許又會要求自己的孩子來滿足自己未曾實現的心愿。
作為一個教養者,家長應該警惕自己潛意識中的心結,不要讓補償心理驅使在子女身上,去復演過去的創傷經歷。家長如果有嚴重的心理創傷,可以尋求專業人員幫助,通過再現創傷事件和體驗,去修復被損害的心靈。對于教養孩子,還是應該結合他們的神經系統的先天類型,科學地設置培養的內容和方式,才能有的放矢地教育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