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莉
摘? 要:電影自誕生起,就得到了全世界的矚目,世界各國都對電影藝術進行著不斷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中國作為電影藝術起步較晚,基礎較弱的國家,在電影領域的生產創作中,一直都在學習吸收和借鑒歐美的先進技術和理論,“十七年”時期的中國電影,受到了多種外國電影流派的影響更甚,形成了中國電影史上一段繁榮的時期。
關鍵詞:“十七年”電影;模仿借鑒;現實主義
中圖分類號:G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1-0087-03
一、引 言
聲色銀幕,曼妙光影。電影自誕生起,就以其新鮮的畫面再現、奇妙的時空穿越,注定成為倍受追捧的藝術形式。歐洲及美國憑借最先發明電影技術以及對電影有較早理論認知的優勢,對世界電影起到非常積極的影響和促進作用?!笆吣辍彪娪袄^承了三、四十年代進步電影和解放區革命文藝兩方面的傳統,開啟了一段新征程?!笆吣辍笔且环N新的社會話語形態的形成時期,也是一種舊的話語被改造的時期,人民政權的建立,為新中國的電影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條件,電影生產、放映體系的建立成為中國電影發展的有力保障[1]。
“十七年”電影主要表現出三個方面的特點:首先,是注重現實性與時代感。通過分析和觀看“十七年”的中國電影,可以看出中國歷史上涌現出來的形形色色的風云人物和普通人民及他們成長、戰斗的生活環境,“十七年”電影成為了中國影響的一面鏡子,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注重事實,反映生活。最為成功的有《林則徐》《甲午風云》《平原游擊隊》等一批展示了中國人民真實的抗爭歷程的影片。第二,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笆吣辍彪娪暗膭撟髡邆兝斡浂鞲袼龟P于現實主義創作要塑造“典型環境中要塑造典型人物”的教導,刻畫出了像林則徐、小兵張嘎、董存瑞、喜兒、李雙雙等深入人心的經典人物形象。第三,“十七年”電影繼承了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創作出了一批不同風格樣式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影片[2]。
就外來影響而言,“十七年”電影受到了蘇聯電影、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和美國好萊塢電影三方面的影響。從主流意識形態來看,“十七年”電影主要受到蘇聯電影的影響,而對于除蘇聯以外的國家和流派,有著十分鮮明的政治立場和客觀審美態度。
論述“十七年”電影創作中的元素,在政治立場上基于美國“好萊塢”電影有著明確的批判態度,但在審美形態上,“好萊塢”的某些風格和特征,還在被或明或暗延續著;而在電影界有著世界性影響力的歐洲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風格電影也同樣跟“十七年”中國電影發展有著一些不可分割的聯系,更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
二、蘇聯電影對“十七年”電影的影響
在學習國外的諸多電影理論思潮之中,對中國電影工作者影響最深遠的自然是蘇聯電影。尤其是蘇聯著名的電影大師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中國早期電影核心基地十里洋場大上海早在1926年就把他的電影名作《戰艦波將金號》公開放映。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是早期中國電影發展的黃金時期,電影這一新興事物作為舶來品進入中國后,引起廣泛關注受到熱烈追捧。中國早期電影人開始在學習中不斷展開對電影藝術的探索。在1930年到1933年之間,蘇聯電影不論是在政治上還是藝術上都為中國電影工作者接受,活躍在上海的許多左翼電影人的創作也一定程度上依賴于蘇聯電影。他們在電影這條道路上的學習和提高無不受其影響。
比如夏衍、鄭伯奇等一批進步電影人在當時以飽滿的熱情翻譯介紹了一大批蘇聯電影以及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電影經驗、理論和思維技巧。這些探索和借鑒都可以在沈西苓的《女性的吶喊》《上海24小時》、賀孟斧的《藝海風光》和費穆的《春閨夢斷》等大量當時的中國電影中看到。至今,蒙太奇藝術便一直成為中國電影制作及評論界經常討論的問題。
三四十年代蘇聯電影發生了創作方向上的重要里程碑式的轉變,1934年銀幕神話影片《夏伯陽》的成功,促使蘇聯電影作為“大眾的藝術”開始走向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全新發展道路。蘇聯電影創作的指導原則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即“社會主義、實主義,這一不可忽視的電影思想和創作方法促使電影藝術家徹底把握當下蘇聯電影文化現象,著手對現實的革命發展做真實的、歷史的、具體的處理,以此作為蘇聯文學與蘇聯文學批評貫穿始終的基本方法來描寫現實。”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要求電影藝術家對當時社會環境、生活條件、普通人民的關注描寫必須具有社會主義精神。倡導所有的文藝作品緊緊圍繞改造思想和教育勞動人民,塑造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代表人物和典型形象。
就“十七年”國電影的創作元素而言,蘇聯同類題材電影創作的影響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蘇聯電影題材元素思想風格等方面都在我們中國同類電影中顯現的直白詳盡。尤其在所謂“革命歷史題材”問題上,蘇聯的“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成功為“十七年”電影樹立了學習模仿和借鑒的榜樣。三四十年代占據主導地位反映革命斗爭,展現社會建設題材的“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在蘇聯電影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蘇聯電影藝術成就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將蘇聯電影推向了國際,為它贏得了肯定和贊揚,在世界上享有巨大聲譽。蘇聯電影的體系和思想被“十七年”中國電影工作者廣泛采納接受,在 1951 年對銀幕詩人孫瑜拍攝完成的電影《武訓傳》全國性批判運動中有較明顯體現。
“十七年”中國電影界在對待歷史題材創作內涵的理解和處理問題上,發生了十分深刻的轉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轉變直接發生和作用在思想觀念上,一方面能夠有力地促進這一時期涌現出一大批“革命歷史題材”電影藝術創作,另一方面也極大感染了廣大觀眾以及對蘇聯“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內涵的接受。在同類影片生產發行方面,在文化教育等多項領域,更是直接復制蘇聯的管理模式[3]。
“十七年”電影產生的代表作品《小兵張嘎》與前蘇聯電影的代表作品《伊萬的童年》在表現題材和創作時間上幾乎相同,兩國又同是社會主義國家,影片主人公所處環境和所處時代背景也基本類似?!笔吣辍半娪暗闹黝}樂章基本為“英雄頌歌”,《小兵張嘎》這部電影所呈現和表達的核心內容,與其說是展現了以為少年英雄嘎子的戰斗業績,不如說是塑造體現少年英雄嘎子的成長足跡思想變化。影片敘事的基本格局不再是簡單影像化表達這種特殊年代不論男女老少病弱殘都懷揣堅定信仰并肩戰斗對抗敵人,戰火硝煙中犧牲奉獻寶貴生命換取最終勝利。相反,卻以人民群眾攜手而行共同尋求和平生活真理,在經歷重重困難考驗后達到目的贏得解放勝利作為極大追求。影片用“革命英雄主義與革命樂觀主義”巧妙的刻意回避了少年兒童在大時代背景下直面戰爭的殘酷悲愴,完成了情之所至寫意的表達方式。影片將經典“好萊塢”電影傳統敘事模式中男人、女人與孩子間人物復雜關系,通過電影的方式作為傳達創作者的一種態度。單純直接的拯救者與被拯救者的關系模式在《小兵張嘎》影片里被改寫和轉化為開化啟蒙者與被啟蒙者的關系模式,為此,專門有意設置了一個甚至多個能夠代表黨和人民人物形象的角色實現吞吐感,用以支撐并結構影片整個敘事主體故事發展自然順暢千里?!兑寥f的童年》獲得了1962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大獎。導演是前蘇聯世界級電影藝術大師塔爾可夫斯基。影片表現了12歲的俄羅斯少年英雄伊萬,電影一開始就已奠定了影片敘事的基調:陰暗、殘酷和孤獨。我們看到衣衫襤縷的伊萬孤獨的睡在戰爭廢墟里等待天黑,當死寂的夜幕降臨時,他悄悄的潛進冬季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在完成偵察任務勝利歸來后,他看見戰友,蒼白的臉上只露出淡淡的微笑。影片表述的文化態度就是“抵抗遺忘,直面殘酷現實,反思戰爭悲劇”。小兵張噶形象的成功塑造和電影的成功充分體現出前蘇聯電影對于”十七年“時期中國電影的積極影響作用。
三、“好萊塢”電影特征及對“十七年”電影的影響
位于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郊外的好萊塢,在這片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不斷地有大量的投資涌來,不斷地有好電影從這里誕生出旋即引領起世界電影風潮。“好萊塢”已經成為了美國電影的代名詞,而好萊塢的電影,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中國電影的第一個老師。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早期中國電影在學習探索和實踐中所取得的成績少不了美國的好萊塢電影。在孫瑜導演的1929年《故都春夢》1930年《野草閑花》等一系列代表作中,受西方好萊塢電影文化滲透的突出影響不單是反映在表現技巧上,也融匯于思想內容上。然而在50年代特有的政治環境背景下,好萊塢式的電影語言不再為人們所采用闡述,可是實際上他們內心的藝術樣板依然是《魂斷藍橋》這樣的美國好萊塢的情節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好萊塢對中國電影精神特質的影響是十分深刻而復雜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對中國電影的發展影響最大的是好萊塢。一戰前后,好萊塢影響世界主流電影發展的腳步就一刻未停歇過。中國民族電影自誕生,就與好萊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影響。到了“十七年”時期由于政治立場上的分歧,雖然“十七年”電影在政治意識形態上批判好萊塢,但它與好萊塢電影的美學關系卻仍然無法割斷。聯系著好萊塢、蘇聯電影、以及中國“十七年”電影的共同紐帶就是“戲劇式電影”的敘事美學[4]。
比如“好萊塢”的情節劇,在敘事上比較完整,有公式化的敘事風格,以一種隱形的視角進行敘事,例如《魂斷藍橋》這樣經典的好萊塢式的電影,能夠最大化的吸引觀眾。在這一點上,中國電影在電影語言上對好萊塢進行了或明或暗,無法避免的學習和借鑒。
四、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特征及對“十七年”電影的影響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興起,成為西方電影甚至世界電影在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電影現象。他們以極為樸實,真摯和深刻的藝術影片打動了全世界。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緊密的貼近當時的社會現實,突出普通人的銀幕形象表現,并以最樸實無華的風格、形式,將電影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推向了這一時期的最高峰。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提倡拒絕幼稚和公式化的老調、拒絕編劇荒誕的生搬硬造、拒絕人們熟悉的小說改編的劇本、拒絕夸張自傲的高調等理論,這樣的理論,在“十七年”時期的中國電影中,能看到很多的影子。一大批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影片被譯制。
例如經典之作《偷自行車的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羅馬11時》等。因為情感與主題在視覺影像中,在電影美學精神特質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共通性,因此它對“十七年”電影的親和力就體現在此后中國導演所攝制完成的現實題材電影中。
比如說“十七年”電影比較有代表性的導演謝晉曾仔細研究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羅馬十一時》,對戰后西方的電影新思潮有所接受。在他的一些影片中也反映出了一些變化,如有時采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敘事、使用倒敘等,甚至在《芙蓉鎮》中出現了人的幻覺的表現等等。在敘事結構和方法上對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有一定的巧妙借鑒和學習。
五、結 語
總之,歐美電影對“十七年”時期的中國電影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蘇聯電影在政治立場和主流價值觀上占據絕對優勢,“好萊塢電影”雖然被拒絕和打壓,卻或明或暗的影響著中國電影工作者的創作從未中斷,從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好萊塢電影”的可傳播性。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影響了一大批“十七年”時期的中國電影人,而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也在這些流派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成就了許許多多的經典,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輝煌的時期?!拔母铩鼻拔覀兊碾娪肮ぷ髡邔?940年代末期的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1950年代末興起的法國“新浪潮”、“意識流”電影和“作家電影”以及他們的理論都有過學習介紹。
但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發,中國對外國電影的努力學習和觀摩經驗的了解以及理論研究便停頓了十多年,這對中國電影的學術及制作水平傷害極大,直至“四人幫”被粉碎下臺之后,電影藝術理論的本體探討又重新開始。
例如在1949年第一期的《電影藝術》中有白景晟的文章《談談蒙太奇的發展》,同年第三期的《電影藝術》中,張暖忻和李陀的《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分析電影美學及其效果。在1980年4月出版的《電影文化》中,周傳基和李陀的文章《一個值得重視的電影美學學派——關于長鏡頭理論》對這些問題有更深入的討論。
新時期,電影生產和創作方式促使我們意識到電影本體和現狀已發生著深刻的變革。中國電影人重新以飽滿高漲的激情投入到電影的生產研究領域中,保持對本土電影創作的熱忱,吸收思考各國優秀電影理論、技巧和經驗但又不拘泥于此,在相互博弈中邁入自我探索發展新階段。電影作為跨文化傳播的有效媒介,在全球化的風潮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影響力。如今,中國電影的創造早已迎來新陳代謝的創作局面,新的生力軍更懂得師夷長技以制夷不斷在市場上獲得認可。在向國外優秀電影的學習和借鑒中,中國新一代青年電影導演不但更加注重自身內在的成長與完善,而且愈發追求對市場競爭中擔當起中國電影歷史責任,對一個時代、社會發展的推動意義。專業化多樣化的成長路徑使得他們有基于世界電影范疇的更明確的判斷,在商業訴求與自我表達間尋求平衡,自覺肩負與好萊塢等西方電影抗衡的責任,祛除過多強加在電影身上的多余捆綁,代表中國電影實現與世界電影的對話,推動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格局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