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 要:央視馬年春晚春節的新民俗,開辦的第三十年,褒貶并存,爭議同行。在經歷了一年的選材與烹調后,最終在除夕之夜端上了全國億萬觀眾的餐桌。力求突破創新的馬年央視春晚,沒有了耀眼的明星、不見了絢爛的舞臺、摒棄了守舊、增添了新意。但盡管僅有微細的變化和創新,也是可貴的進步和積極的跨越。回歸了最初的質樸與本真,本文以央視馬年春晚為研究對象,初探其中的突破與創新,并予以解讀,對春晚存在的爭議和肯定進行闡述。
關鍵詞:央視馬年春晚;本真回歸;變化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1-0096-02
壬午馬年,是央視春晚開辦的第三十年。或許是出于某種因由,儀式也好,紀念也罷,央視馬年春晚都為人呈現出不同往屆的視聽感受:肯定贊揚、批評吐槽、理解包容、事不關己的各種聲音,在網絡,在生活,蔓延開來。無人去量化這其中的改變,但盡管僅有微細的變化和創新,也是可貴的進步和積極的跨越。
一、“儀式性”表達與“文化價值”最大化
歷經了三十屆的央視“春晚”已演變成為全民約定俗成的 “過節新民俗”,中國的春節民俗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春晚是中國半數以上的民眾共賞的文化現象[1]。
作為一個大型的電視直播節目,春晚對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進行儀式化、媒介化的傳播,“以獨特的方式反映當代中國,成為現代化進程中的一份文化記錄”[2]。
春晚作為一個媒介事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春晚的核心價值便是文化凝聚力。集聚了各異文化群體的觀眾,承載著一種尋根定位的凝聚力,集中表達中華民族的文化力量”。春晚使在中國社會中多數人認可的“功能最大化”的作用得到續延。
春晚營造了歡快喜慶氣氛,更為家的含義做了深度解讀與詮釋。春晚更像一場莊嚴儀式,把公眾聚集,在零點時刻,完成辭舊迎新。但更強化了“聯歡”的特征。
在文化匱乏的年代,通過春晚獲得精神滿足,成為年度萬眾期待的精神食糧和文化盛宴。期望春晚依舊回歸,“真正使得家族團聚、人心匯聚、國家人性精神得以鼓舞,[3]”“體現中國獨一無二的節慶新民俗的價值所在”[4]。
縱觀歷屆春晚,始終圍繞“喜慶、祝福”主題和意識形態主題做文章,呈現出傳統與現代、民間與正統,娛樂與政治混雜的狀態。
本應是寓教于樂的載體,卻被賦予了太多意識形態的功能,承載了太多生硬、宣教的任務。馬年春晚,馮小剛卸下沉重的思想枷鎖、把節目定位娛樂,力爭凸顯全民狂歡的原始品性。
二、央視馬年春晚的創新和改變
(一)馮導掌勺,烹調春晚
2014年最大的特點,是真正實現了開門辦春晚,在央視導演集體“辭導”后,大膽邀請馮小剛任總導演,意味著馬年春晚將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盛宴。
往屆春晚,采用“海戰策略”,演員多而繁,布景大而美。這樣的結果,勢必會造成審美疲勞,2014年的舞臺背景少了艷麗溢彩,多了喜慶祥和。
馮小剛盡管沒改變春晚的整體格局,但是局部有亮點,在春晚既定的固有模式下,做了改變與創新,開門辦春晚,馮小剛邁出了第一步。
(二)沖破常規,特色開場
歷年春晚都以百人陣容的大型開場舞作為開場,歌舞相伴且冗長,形式上千篇一律,毫無新意。
而馬年春晚則掙脫了這一慣例,以一段類似電影預告片的VCR《春晚是什么》做開場,煥然一新,也為春晚打上了鮮明的馮氏電影烙印。
片中不僅集結有葛優、李雪健、范偉、陳道明、姚晨這些明星大咖,還匯聚著姚明、林丹、馬云等體壇名將和商界精英,更有平民百姓闡述著心目中的春晚理解。
短片構思精巧,葛優一慣風格的冷幽默,表情豐富,語言詼諧。短片中的范偉道出了自己的心聲,樸實的話語,讓觀眾倍感親切。而導演馮小剛以玩笑的方式將過去三十年的春晚給與了批評。
短片式的表達讓春晚不再顯得“高大上”,娛樂趣味的基調背后,多了人情關懷。從開場的《春晚是什么》,到節目中間《觀眾動物入場》的短片,談話式的呈現形式、口語化的語言獨白、生活場景情節的獨特設計,讓人耳目一新。突破了傳統舞蹈開場的呈現思路,成功引進微電影的形式,對電視藝術特色做了獨到的詮釋與解讀。
(三)聚集熱點,發人深省
2014年春晚語言類數目銳減,笑點稀疏分布,不夠盡興。盡管量少,但卻精益求精。全以社會熱點為素材,針砭時弊、嘲惡揚善。勵志、溫暖、諷刺、批判,類型多元,主題鮮明,引人深思。近年來,活躍在電視熒屏的開心麻花的小品《扶不扶》,笑果十足,令人捧腹,表現了“人可倒,人心不可倒”的主題。
小品《擾民了你》表達了現代年輕人為夢想而拼搏的精神和關愛空巢老人的社會責任;《人到禮到》又痛斥了重禮金無情意、隨禮無度的社會現象,給人們精神和生活上帶來的煩惱。
曹云金的相聲更具諷刺和娛樂。把家庭、工作、房價的現實問題與矛盾,通過詼諧的方式表達出來,針砭時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平民色彩濃烈,迎合老百姓的訴求。
(四)拒絕浮華,回歸質樸
盡管2014年春晚雖然總的格局未變,基調和風格卻相去甚遠,加盟的外援主持影視演員張國立,為已定的四位準央視朱軍、畢福劍、董卿、李思思的主持陣容平添了一道風景,得到廣泛贊譽。這也是馮小剛創新春晚的鮮明印記。
2014年春晚政治色彩濃烈的語言、主持風格的呆板和嚴肅,不見蹤跡,取而代之的是語言簡潔而通俗易懂,主持人之間的對話也更為自然。開場以生活化的語言來拜年。張國立一如既往的風趣、老畢敏捷智慧的調侃,帶有即興成分。這種風格體現了馮小剛的導演意志。
對于娛樂當道的今日熒屏,央視春晚也試圖嘗試各種形式迎合各種年齡層的需求,而且不同于往年,2014年春晚的氣氛更為活躍。以歌曲為主導的節目,沒有了曾經“高大上”的頌歌,而出現了更多社會正能量的弘揚和傳遞,平添了小人物溫情、勵志的表達。
馬年春晚不再凸顯參演人員數量大,各種類型的節目演員做了量化和控制,而且舞臺布局、設計也更簡潔,對表演區的大小和LED的尺寸做了嚴格把關,整臺晚會倡導了節儉質樸風。
(五)對接國際,締結友誼
春晚是中國人一年一度的娛樂大聯歡。春晚是全球華人共同關注的文化事件,春晚不僅要凸顯民族特色,更應體現出春晚的廣博,近年來,春晚舞臺上,也有來自各國的藝術家帶來的節目,讓國內的觀眾感受著非凡的技藝、領略了異域風情。
2014年春晚的外來元素跟往年相比,更顯突出。2013年“英國達人秀”第七季比賽冠軍,來自匈牙利 Attraction 舞團,他們的節目《中國符號》,創意奇特,亮點頗多。借用了傳統的中國傳統元素和春節元素為創作點,人影組合出的中國長城、故宮、熊貓等各種造型,惟妙惟肖。
法國影星蘇菲·瑪索與劉歡的合唱,盡顯與融合與包容,年輕一代備受推崇的韓國明星李敏鎬,形象陽光健康,使影響有了進一步提升,更增強了春晚的時尚性。
國粹的呈現,武術的弘揚,民歌的傳唱,使得民族與國際的交融,都顯示了“開門辦春晚”帶來的不拘一格的特色。
三、肯定與爭議的馬年春晚
馮小剛由電影導演華麗變身2014春晚導演,觀眾期待有增無減,突破創新的力度之大,然而突破并非易事,在眾口難調的當下,春晚如何突破,是個難題。
(一)包容與肯定
數據顯示,2014年央視馬年春晚,5個央視頻道和202 個全國電視頻道對春晚進行了同步播出。總收視率達到了 30.98%,總份額為 70.99%,與去年基本持平,近7 億的電視觀眾觀看了馬年春晚。
此外,CNTV 與新浪等 7 家網站,對央視春晚進行了同步網絡直播。網絡收視直播,累計觀看人數達 1.1 億人,最高同時在線人數達 1625萬人。
(二)爭議與質疑
在馬年央視春晚的 42 個節目中,純歌曲類節目有 22 個,只剩下 4 個小品和 1 個相聲節目。縱觀馬年春晚,觀眾對語言類節目并不看好,其中作品質量有待提高是不爭的事實外,缺乏創新與作品數量過少也是值得深思的緣由。蔡明的“毒舌”,曹云金的相聲,馮鞏的小品都延續了前兩屆的“續集”風格。
在一項關于央視馬年春晚滿意度結果看,態度也褒貶不一,網友的打出了 78的平均分,其中,54%參與投票的網友對春晚“不滿意”,大部分網友看法是不夠“精彩”。
四、結 語
作為媒介儀式的春晚, 不僅成為中國當代社會國家意識形態的象征資源的代言, 而且應需根據消費市場和公眾的需求適時調整文化產品。隨著時代的發展,民眾對新事物的渴求愈發強烈,在文化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下,如何把傳統文化的春節與時代娛樂契合,將成為今后春晚一道亟待難解的長期性課題。
參考文獻: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