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剛 朱建忠 楊賽君
長豐縣杜集鄉劉興村大戶單組的13歲農村女孩單邦存,已經讀初二。她是個被遺棄的孩子,十多年來,命運的多舛,讓她倍加珍惜親情,她一邊學習,一邊照顧養父單正仁,用稚嫩的雙肩撐起一個家,孝老愛親在當地傳為佳話。
命運多舛 ?三次被“送”
2001年,小邦存被單正仁的哥哥在村頭的草垛邊上發現,從此小邦存有了一個家,老人對其照顧有加。然而天有不測風云,沒過兩年單正仁的哥哥離世,在彌留之際還在擔心小邦存未來的生活。“哥,孩子我來養”。在哥哥去世之時,弟弟單正仁站了出來。最終單正仁成了小邦存的“第二任養父”。命運多舛的小邦存終于有了“落腳地”。
老實巴交的單正仁一直未娶,膝下也無子女,小邦存的到來雖然給這個貧困的家庭帶來壓力,但也給老單增添了希望和快樂。“即使只有一口吃的,我也要給孩子留著。”善良的單正仁對這個不幸的孩子倍加疼愛。從小學到初中,小邦存享受到了普通孩子一樣的生活和教育。
懵懂少女 ?熟知農事
雖然只有13歲,但是小邦存看著要比同齡孩子成熟一些。“這個豆角應該熟了,再不吃就老了。”正在菜園采摘豆角的小邦存,對農事略顯老到。黝黑的皮膚,扎著馬尾辮,稍胖的她見到陌生人,略帶羞澀表情。但與記者交流起來,這個鄉村小姑娘依舊散發著十足的青春活力。
“現在這個季節茄子、辣椒、空心菜,長勢最旺,一天一個樣。”指著滿園的蔬菜,單邦存了如指掌。
三間小瓦房,土泥墻面,四處通風,泥土地坪,坑洼不平,一口炒鍋,幾件破爛家什,便是小姑娘和養父的家。養父單正仁告訴筆者,每遇雨天,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下小雨”,風吹墻縫全是“哨子聲”。
筆者看到在院里放很多“籠網”,暑假期間,小邦存用“籠網”籠泥鰍賣。“現在塘水少,籠得不多。”兩天籠的泥鰍能賣上五六十元,貼補一下家用。
“大黃、小花,不要亂竄,老實點。”看見來人,兩條小狗圍著老單蹭來蹭去,小邦存說,上學時無人陪伴父親,只能讓這兩條小狗陪著父親“說說話”、逗逗樂,緩解父親苦寂的生活。
“咕咕咕……”快到傍晚時分,單邦存站在門前喚起自家的幾只老母雞。“天氣太熱時,雞下蛋很少,若天涼快,每天能收四五個。”她說,雞蛋不僅能換點油鹽錢,還能給父親加點營養。看著她熟練地撒著谷粒的手勢,筆者的心中一陣陣感動。
養育之恩 ?涌泉相報
說是養父,其實單正仁的年齡足以當“爺爺”了。2013年,62歲的養父單正仁因腦梗塞住院,從此打亂了小邦存的正常生活。
養父生病期間,單邦存這邊上完課后,那邊就一路小跑回家照顧父親,用稚嫩的雙手清洗被褥,擦身按摩,洗衣做飯。回家后,翻地種菜,澆水施肥,這些農活都成了單邦存的“拿手活”。
一場大病之后,因為養父年事已高,常年患有高血壓,吃藥降壓,患有風濕性關節多年,致使腿腳經常疼痛,無法行走,大大小小的家務全都壓在她柔弱的雙肩上,單邦存也儼然成了一個“小家長”。
“真是窮人孩子早當家。”看著忙前忙后的小邦存,鄰居們連連稱贊。村民們看到如此堅強的孩子挑起全家重擔,大家也伸出援手,幫著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減輕孩子的負擔。
當筆者問到今后的生活時,善良的單邦存咬著雙唇。“將來長大了,我還會帶著爸爸,我會陪著他一直到老。”雙眼濕潤的單邦存緊緊拉著養父的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