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sue
幾乎是沒有來由地,我們已走在眼前的道路上。
究竟是如何走到了這條路上,太多因素錯雜在一起,讓答案愈顯神秘不可解釋——從橫空出世到跋山涉水,仿佛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手捧一路上的拾獲,眺望前進的朦朧方向,直路、彎路、岔路總是交替出現,涉險和抉擇在所難免。有時在康莊大道上走得堅定,有眾人同行頓覺安心:有時卻闖入冷僻小徑,心內摻雜了許多驚懼、迷惘或遲疑。
把一段路從起點走到終點,可以是為了抵達某個目的地,又或許只是無目的的隨意漫游,但一段路的盡頭要么是下一條路的開始,要么就意味著折返、停頓甚至終結。
所以,每每想到“漫漫長路”與“前路茫?!边@樣的詞匯,便生出一種負重感和孤獨感。更何況,現實總是不如期待,即使在路上已耗盡心力,可能仍是無功而返、鎩羽而歸的時候居多。此時,難免厭倦于行路的疲憊,卻也不可否認這種跋涉有如修行歷練一般自有其意義。
最近一連看了幾部公路電影,這種類型片的結構簡單,可填充截然不同的血肉,或喜或悲,但都包含著驚奇、尋覓、成長的內核。一個人的成長,一群人的遭逢,與那條看不到盡頭的道路一起延伸。在某段路途,彼此的生命有幸并駕齊驅,陌生風景不斷擦肩,碰撞出種種意想不到的轉折瞬間。隨后,一生的命運軌跡發生偏移,自我也脫胎換骨。這樣的電影,很容易激發起人“上路”的沖動, “說走就走的旅行”也成為了時髦的口頭禪,只不過我們其實也不一定要挑一條新路去闖——畢竟,人生的每一天里,我們都無可轉園地走在路上。
經過無數條路,總有一條小路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即使拐角后的情景暫時隱藏,腦中仍可浮現出清晰的影像。正如我們雖然有時貌似懵懂,但對于自己當下的真實處境其實往往了然于胸,也總放不下對于來路和去處的思索。
入學會走路、認路,最終都是為了獨立前行,然后就便可真正領略這世間的萬千氣象。王安石曾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蹦切┳钍请U遠而瑰麗的奇景,需要具備更為強大的能力才能認知探尋。因此,我們需要在路上不斷磨練,過往中留存的所有經歷終會累積成眼中最渴盼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