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友
現實版里的童話 孿生姐妹花雙飛北大撼世人
文/阿友
一個家庭能出一個北大學生已屬罕見,可在剛剛結束的安徽高考招錄中爆出絕對猛料:一對雙胞胎姐妹分別以理科697、670分的高分同時被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和北大醫學部生物醫學英語專業錄取。成為安徽省高考史上第一對被北大同時錄取的雙胞胎,在全國也極其罕見。這對18歲學霸姐妹究竟有啥學習秘訣,雙雙飛進中華最高學府?

1997年出生的姐姐徐安如比妹妹王安意早10分鐘出生,小姐妹無論在家里還是學校,都是人見人愛的開心果。相比之下,姐姐開朗愛笑,妹妹安靜內斂。小姐妹在幼兒園咿呀學語,還不懂大學是啥概念之時,老師們常逗她們,問以后想上什么大學,姐妹倆會異口同聲地說“上北大”,而這個志向和小姐妹倆的舅舅有直接關系。她們的舅舅王維東是北大1995級本科生,現在美國工作。這期間,父母為孩子樹立的精神榜樣就是她們的舅舅,經常鼓勵孩子們向舅舅學習努力考上北大,讓自己的人生出彩。可上幼兒園時老師對兩個頑童最多的評語,則是批評她們調皮好動不聽話。在一所小學任教的媽媽王迎春認為,孩子童年時期,一定要讓她們開心玩耍,度過一個無憂無慮開心爛漫的金色童年。
徐安如、王安意就讀的小學是名不見經傳的合肥市瑤海區大通路小學,唯一優勢是離家近,任小學數學老師的媽媽和在建設銀行任職的爸爸徐亞東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照顧姐妹倆。
從小學開始,以前一直對姐妹散養的爸媽開始對她們嚴格起來。從一年級開始,特別是前兩個月,姐妹倆必須無條件在學校里做完當天作業回家,而且一再申明寫作業不是一件討價還價的事情,老師規定的任務必須無條件完成。檢查作業時,媽媽要求她們會做的題目絕不允許出錯,容不得半點馬虎,同類型的錯誤最多只能犯3次,再犯就要伸出小手挨打。堅持兩個月后,習慣養成了,后面的高效能學習就水到渠成了。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媽媽基本再沒為她們的學習操過心。晚上一家人圍坐一起吃飯、看書、聊天,預習第二天功課。每天晚上,全家人都是9點準時上床休息。父母以身作則,讓小姐妹自小養成了愛看書、愛思考、規律作息的好習慣。在孩子蹣跚學步時,汪迎春說那時照料兩個孩子真的很勞累很辛酸,但自從兩人上小學后就幾乎沒有再讓大人操心,給她們安排好生活起居就夠了。
小時候姐妹倆也經常為爭零食和玩具吵架哭鼻子,開始時總是各自找爸爸媽媽告狀,這種情勢下夫妻倆從不和稀泥更不隨意當裁判,總是讓姐妹倆自己解決爭執,除非遇到重大矛盾或錯誤,他們才會出面引導解決。在這種無為而治的環境下,姐妹倆在學業上互相競爭互相監督互相促進,遇到困難互相幫助,彼此成了最好的朋友和最佳的競爭對手。
王迎春欣慰地告訴記者:“家里有兩個孩子,好處很多——在性格培養、學習上都有幫助,她們很小就學會分享,互相心里裝著對方。”一開始,媽媽給兩個孩子各準備了一個房間,沒想到她們反而喜歡湊到一塊兒討論問題,彼此之間的感情非常好。一路走來,這種奇妙的緣分成為學習中的一大致勝“法寶”,讓家人很自豪的是,她們的成績一直不相上下,總是名列年級前茅。
徐安如、王安意初中就讀的是合肥第38中學,姐妹倆進入中學后,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繁重學業負擔和青春期叛逆這兩條攔路虎,姐妹倆也時常會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徐亞東則把自己定位為一個無聲的“情緒垃圾桶”。具體功能是,每每姐妹倆在學校里受委屈或互相斗氣了,老爸便成為一名忠實的聆聽者;學習上遭遇強手難以跨越了,找老爸宣泄安慰謀求良策。此時的徐亞東耐心傾聽,細心安撫再加以巧妙引導,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徐亞東認為,青春期的孩子都很敏感浮躁,如果父母不合理疏導,一味指責說教甚至打罵,對青春期的孩子可能造成重大傷害,甚至釀成無法挽回的惡果。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中考中,姐妹倆分別考取了762分和746分的高分,被合肥一中理科實驗班錄取,分在兩個不同班級。
姐妹倆進入高中后,父母在濱湖新區的合肥一中旁租了房陪讀。三年里,媽媽負責飲食起居,爸爸負責掙錢和回家“受氣”。姐妹倆把平日里的互幫互助發揮到極致:每天散學,姐姐經常會拿自己總結的易錯題、難點題給妹妹看,而妹妹善于每周對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整合,學習上掌控好自己的節奏。
姐妹倆從來不愿選擇上校外輔導班,因為上補習班容易打亂自己的學習計劃與步驟,她們一致認為,抓住課堂45分鐘是最重要的,認真記錄好知識點筆記,課后再認真梳理,把老師課堂布置的學習任務認真消化吸收就行了。
姐妹倆也從不熬夜苦讀,晚上也很少“開夜車”,高一高二時,學校10點多下自習,兩人回家就睡覺,姐妹倆一直保證8小時的充足睡眠。學習中,姐姐和妹妹遇到難題就會在一起談論,自己解決不了,就去找老師,絕不讓問題留過第二天。除了做題,她們還學會總結規律,避免在同一個類型的題目中“再翻船”。因此,平常姐妹成績也會波動,但波動范圍都很小。
體會到父母的艱辛操勞,姐妹倆也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中午都是自己回家熱飯吃。兩姐妹也經常看看電視,但她們都非常自覺,看電視時間都不會太長,選擇的都是球賽、益智類節目、新聞等。這個樂趣被父母充分地給予尊重,成為她們調劑學習壓力最好的“興奮劑”。
和許多雙胞胎一樣,徐安如、王安意除了長得像、成績比較相近外,平時竟然心有靈犀也會犯同樣錯誤,這樣的“心有靈犀”甚至出現在了今年高考中:今年的安徽高考語文作文題是關于“蝴蝶翅膀的顏色”,兩人在寫作時都跑題了,而且選擇的立意都差不多,跑題跑得方向也是基本一樣的。這讓父母擔憂了好長一段時間。
早在高考前,爸爸徐亞東精心完成了一項大事——他把過去3年全國名校的錄取分數線、錄取最低分、專業錄取分在安徽省的排名悉心造表打印后整理成冊,供孩子填報志愿時參考。6月24日,當兩個女兒的高考分數網上公布后,徐亞東當即斷定姐姐上北大鐵板釘釘,而妹妹可能存在變數。由于希望姐妹倆能在一個城市里讀大學以便互相幫襯,所以徐亞東堅持讓女兒們在A志愿填了北大后,B志愿填報了同濟大學以求保險,最終全家的努力換來了7月27日的兩張特快專遞郵寄來的大紅錄取通知書。塵埃落定,小姐妹非常開心地緊緊擁抱在一起,徐亞東和妻子也喜極而泣。

生活中姐妹倆也非書呆子,愛好非常廣泛。女孩子大多喜歡鋼琴、舞蹈、音樂、詩詞等,而徐安如、王安意卻對二胡情有獨鐘,且都已考過了二胡十級。除此之外閱讀是姐妹最輕松快樂的享受,家中書櫥中,滿滿當當的政經期刊和世界名著也是她們的最愛,姐妹通過閱讀大量課外讀物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對未來的人生規劃,姐妹倆也都不約而同地鎖定經濟領域。徐安如計劃大學畢業后去國外頂尖的商學院深造,王安意的專業并非經濟,未來就業面比較窄,她打算輔修一門經濟類的第二專業,希望將來依然能和姐姐一起在相同的領域共進退,打造屬于她們的一片天下。令姐妹倆自豪的高考已經成為歷史,將永遠定格在她們豆蔻年華的生命年輪里。作為過來人,姐妹剛剛經歷過高中特別是高三一年的緊張學習生活,對于高三沖刺的經驗和教訓是深有體會,記者問她們有啥秘訣向新高三的學弟學妹們“傳經送寶”。她們的感悟是:
1.效率優先、兼顧休息。高三一年時間緊、任務重,特別是要注重學習的效率,在學習時間內精神高度集中,不分心,不打岔,要保證高效的學習就必須要確保充足的休息時間,不能盲目加班加點;
2.錯題訂正、總結規律。高三一年要做大量的習題,如何才能從做習題中得到提高,就必須各科專門準備一個錯題本,把每次做錯的試題登記在冊,經常回顧反思,直到完全搞懂為止,這樣就能通過一次次的訓練把知識的盲點逐一補全,通過反思錯題就能總結出規律,避免下次再做錯;
3.立足課本、打牢基礎。高三即將開始的第一輪復習至關重要,對課本知識點的復習一定要細、要實、要透。不少學生眼高手低,認為課本知識太簡單而忽視課本的復習,課本知識點是建構解題思路的基礎,課本習題是各種習題的“母題”,只有吃透課本才能在后期沖刺中做到游刃有余;
4.苦字當頭、調整自我。高三一年的學習十分緊張,任務十分繁重,我們必須學會調整自我,用一種主動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困難,樂觀是戰勝困難的心理要素,刻苦是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毅力是走過高三的心理支撐;適當加強體育鍛煉,保持良好的體魄,關注社會時事熱點,不做讀死書、死讀書的書呆子。
北大姐妹花即將遠赴北京開始她們全新的大學生活。今年剛剛18歲的她們,一如清晨的太陽,正在冉冉升起。鴻鵠展翅志向高遠,她們要飛向現實里的童話,讓所有夢想都開花……
(聲明:本文不得以任何形式摘編、上網、轉載,違者必訴諸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