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高級農藝師 朱春雨
行情利好,是時候認識下幾個明星菌酯了
文/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高級農藝師 朱春雨
截止目前,殺菌劑成為2015年市場上逆勢上揚的一個農藥品類,那到底有哪些殺菌劑比較火熱呢?
說到殺菌劑,這兩年最火的莫過于甲氧基丙烯酸酯類了。也許很多人對甲氧基丙烯酸酯不太了解,但說到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大家一定不陌生,今天我們就來講述這些“菌酯”的故事。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都是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因其分子內含基團的不同分別起了不同的名字。這三種殺菌劑的老祖宗是從一種蘑菇當中提取出來的。巴斯夫公司第一個將醚菌酯(別名翠貝)推向市場。隨后不久先正達推出了嘧菌酯,也就是阿米西達。阿米西達上市之后在殺菌劑界呼風喚雨,其他公司也想盡各種辦法跟進,推出了很多“菌酯”,但嘧菌酯是將活性、成本等因素完美平衡的產品,性價比相對最高,再后來巴斯夫又開發了吡唑醚菌酯(別名凱潤),這兩年勢頭也很猛。
殺菌劑按作用機理可分為保護性、鏟除性和內吸性三種。這三個化合物都具有保護、治療、鏟除的作用,最大的區別在于醚菌酯較其他兩個移動性差一些,吡唑醚菌酯較前兩個活性高一些,嘧菌酯滲透性更強一些。如果這三個殺菌劑同一天開發出來,那大家對它們的認識絕對不像今天這樣非要分出個高低,因為他們真的差不多。之所以有人說醚菌酯這兩年效果不太好,是因為醚菌酯開發較早,抗性也起來了。吡唑醚菌酯是較新的化合物,抗性較低,活性最高。就前期防效來說,嘧菌酯和醚菌酯半斤八兩,后期治療作用也都平分秋色,由于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良好的內吸移動性,在實際應用中這兩者更好用。但是如果把醚菌酯噴霧用水量加大,噴得均勻些,效果也差不到哪去。

在很多人眼中,這三種“菌酯”殺菌譜廣,治病效果很不錯,用藥水平高的地方使用頻率很高,殊不知這簡直就是浪費這類殺菌劑的強大功效。
要用好一個產品,就要對它的作用機理了解透徹。話說病菌要萌發、生長、繁殖就必須有能量供給,沒有能量的話要么休眠,要么死亡。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主要就是通過抑制線粒體呼吸作用,使線粒體不能產生和提供細胞正常代謝所需要的能量,最終導致細胞死亡。甲氧基丙烯酸酯的神奇之處就在于,能強烈抑制病菌孢子萌發。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好說了。
首先,這類殺菌劑最好在孢子萌發前使用,雖然這不現實,沒看到病斑的時候沒人會打藥,而且這么貴;其次,如果發病了,使用這類殺菌劑的最重要效果是防止病菌菌絲生長,防止游離在空氣中的孢子二次浸染,而不是直接快速殺滅病菌;
第三,請盡量減少使用這類藥劑的次數,它們的作用位點非常單一,抗性起得比較快,一季用3次封頂了;別指望單獨用它殺菌,活性真和其他針對性的殺菌劑沒多大區別,只是防效和持效期要好很多。所以說不能長期使用單劑做治療作用,最好配著其他殺菌劑使用或者使用復配劑。當然,也不能把這三類產品一起用,既是浪費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成也滲透敗也滲透
大自然存在著一種神奇的定律叫相似相溶原理,就像水容易和酒精這種長得比較像的東西相互親和溶解一樣,酯更容易溶解在另一種酯中。植物葉面最外面的表皮是由各種角質、蠟質、糖、木質素組成的,它們都和酯長得很像(蠟質和角質本質上就是酯),所以葉片都和這三種殺菌劑有很強的親和性。這就直接導致了這三種殺菌劑的強滲透性。
尤其嘧菌酯剛開始推廣的時候都會明確說明不要與有機硅和乳油混用,原因就在這里。嘧菌酯在噴到葉片上透過表皮的過程會引起表皮角質層和蠟質層的重新排列,大幅度增加葉片的通透性,這個過程并不是瞬間的,表皮組織的通透性迅速增加導致局部葉片蒸發量增大就很容易產生藥害,再者表皮角質、蠟質重新分布時由于外界因素影響分布不均,導致局部葉片蠟質或角質出現真空,也會造成藥害。有機硅和乳油會增加這種藥害的風險,并不代表就一定會產生藥害。大部分的植物在苗期時葉片表皮上的蠟質比例較大,角質和木質素含量較少,所以小苗期都要慎用。
吡唑醚菌酯比較神奇,出現藥害的幾率不大。反正已知的是,嘧菌酯在嘎啦蘋果上會造成藥害,嘧菌酯+乳油在上海青上會造成藥害。總之,強大的滲透性讓這類殺菌劑能很好地與葉片表面親和,大大提升防治效果和持效期,但也對個別產品的安全性和用法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均屬高等抗性風險,且彼此間具有交互抗性(即使用嘧菌酯、醚菌酯或吡唑醚菌酯其中任何一種,均會同時對3種殺菌劑都產生抗性),長期連續使用,病原菌的抗藥性會迅速上升,這也就是近些年普遍反映嘧菌酯、醚菌酯對病害防治效果下降的主要原因。
從抗性治理的角度,在每個作物生長季,嘧菌酯、醚菌酯或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的殺菌劑合計用藥次數也不應超過3~4次,應該和其他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菌劑(如三唑類等)輪換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