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佳
(哈爾濱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5)
在我國有限資源下,人口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沉重負擔,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我國人口的過快增長。隨著獨生子女這一代人進入勞動力市場后,上一代人已經進入退休年齡,這就使我國的人口紅利優勢逐漸減弱。從2010年我國進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我國正日益步入老齡化時代,這將會引起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一系列變化,尤其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急須國家提前做出應對,適時出臺相關政策,將我國從人口資源大國變成人力資源強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14歲以下的人口占22.90%,15 ~29歲的人口占25.36%,30 ~44歲的人口占25.57%、45 ~59歲的人口占15.70%、60歲以上的人口占10.45%。而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為,14歲以下僅占16.61%,15 ~29歲占24.63%,30 ~44歲占25.51%,45 ~59歲占19.93%,60歲以上的人口占13.31%。從這兩次的人口普查數據可以看出14歲以下的人口所占的比例下降了6.29%,而60歲以上人口比例上升了2.86%。通過這兩次人口普查數據結果的比較,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我國正向老齡化邁進,我國第一次人口紅利也即將結束。
人口資源作為經濟發展要素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各國的人類學家都在致力于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調查、研究人口結構發展趨勢,以便更好地探究人口結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研究中形成了不同的人口結構模型,比如英國學者Malthus提出的MALTHUS人口預測模型、荷蘭學者Verhau提出的LOGISTIC模型、澳大利亞學者Leslie提出的LESLIE模型及人口——發展——環境分析模型(PDE)模型等。PDE模型被國內外學者廣泛應用于中國人口的預測中,以便根據預測結果,調整人口政策及經濟發展規劃。在我國第一次人口紅利即將結束的時候,政府適時地提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部署。可見,人口資源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人口結構的變化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經濟政策,才能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
在建國初期,我國的人口僅有四五億人。在戰爭、混亂剛結束時,國家的建設、發展需要大批的勞動力資源。國家在人多就是力量的口號指導下,鼓勵百姓多生孩子,為祖國的建設積累人口資源。我國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多年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的發展,也得益于勞動力資源的豐富。尤其是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解放,使我國的勞動力數量大增。大量的、豐富的、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資者來內地建廠房,使我國快速步入工業化時代。與此同時,我國也進入了第一次人口紅利時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加快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使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幾年都保持在10%左右。
但是,這種人口紅利并不是一直都能保持的。由于建國初期對人口政策的鼓勵,使我國人口大量增加,已經達到了國家承載的極限。為了控制人口繼續過快的增長,政府出臺了計劃生育政策,開始限制出生人口的數量。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我國的人口紅利將很快結束。這可以從我國第五次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變化看出,我國人口正向老齡化邁進。這種未富先老的趨勢是很可怕的。未來勞動力資源比例將不斷縮小,年輕人不但要撫養未成年的子女,還要承擔起4位老人的贍養義務,這將極大地增加年輕人的負擔。
為了應對我國老齡化趨勢,必須將我國從人口資源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強國。使60歲以上的老人也可以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利用他們的智慧而不是體力為社會作貢獻。這就須要我們對現在的年輕人進行不斷地培訓、教育,使他們在幾十年后,仍可以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智力支持。我國人口紅利的結束,使我國難以再靠人口數量實現經濟增長,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已經達到了邊際效益。我們現在能做的是如何將我國人口資源大國轉變成人力資源強國,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升級,讓人力資源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智力保障。
人口資源不僅為經濟發展提供勞動力與潛在的人力資源,經濟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口的結構,尤其是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這些從歐洲發達國家人口的負增長可以獲得一些啟示。由于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較好的醫療、衛生條件,增加了人們的平均壽命,死亡率明顯降低。而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們忙于事業,會推遲婚育的年齡。在壓力及開放思想的驅動下出現了一大批“丁克族”,這就使人口的出生率降低。人口的出生率低于人口的死亡率,從而出現人口的負增長。
我國之所以能夠在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多年實現增長奇跡這與適齡勞動人口比重地不斷上升密切相關。1982年至2010年期間,我國的適齡勞動人口比重從61.5%上升至73%,而總撫養比從卻大幅下降,從62.6%下降至34.2%。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為我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提供了勞動力資源。接下來將從人口的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及層次結構進一步分析人口結構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由于我國傳統“養兒防老”觀念的根深蒂固,在計劃生育政策的限制下及科學技術水平提高的前提下,人為地決定出生嬰兒的性別已不再是難事。致使我國目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人口性別比例失衡較嚴重,出生嬰兒性別比一直居高不下,特別是農村地區。人口性別結構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的消費結構。比如男女在消費觀念及需求品上的不同,中國目前的高房價現象與工資的不對等。消費市場的變化必然會帶來生產領域的一系列變化,生產結構隨之發生調整。
我國20世紀80年代實行的計劃生育,大批獨生子女的父母逐漸進入老年,人口年齡結構將進入老齡化階段。根據規定,當社會結構中14歲以下人口比重低于30%,而65歲及以上人口大于7.0%時,該社會即可被稱為老年型社會。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11.92%,也就是每8個人中就有一個65歲以上的老年人。21世紀中葉,我國老齡化將更加嚴重,比重將達到25%。
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逼近,使勞動力資源供給量遞減,從而也結束了我國人口紅利帶來的經濟高速增長。比如近年來各地出現的“民工荒”、農民工工資上漲及企業想方設法提高福利待遇爭搶工人的現象。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使參與經濟建設的勞動者數量減少,提高了企業生產的成本,很多工廠開始向越南、印度等地遷移。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使我國曾經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優勢消失,這就需要我國調整經濟政策,轉變經濟發展結構,才能保持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在我國人口紅利即將消失之時,政府適時地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經濟政策。改變了以往依靠勞動力數量增長經濟的狀況,轉向依靠勞動力質量上。這一政策的轉變,客觀上促使每個家庭增加了對子女的教育投入,實現資本報酬的遞增,為我國成為人力資本強國作好準備,實現我國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