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靜宜
香煙是煙草加工后的產品,煙草原產于拉丁美洲的熱帶地區,早在原始社會時期,當地居民就通過咀嚼煙草葉子而提神打勁、消除疲勞。幾千年來,煙草的種植規模在不斷擴大,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以及殖民戰爭的開始,煙草開始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煙草也給種植者帶來了始料不及的經濟收益。自16世紀被引入中國后,煙草也同樣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煙草在中國的種植即使是受到各方的打壓也依然改變不了規模越來越大的事實。2005年世界煙草生產報告指出,2005年全球煙葉種植產量將達503.9萬噸,其中中國所占比重高達36.5%;1999~2004年間,中國卷煙產量以年平均2.7%的增長率(全球年平均增長率為0.5%)快速增長,2004年全球卷煙產量達58249億支,中國獨占其中的32.9%,無疑是世界第一卷煙生產大國。
煙草雖然有著提神的作用,可以舒緩緊張的情緒和平伏心情,但煙草帶來的危害也是十分明顯的。《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煙草流行報告》指出,現階段全球每年因煙草而死亡的人數接近6百萬,其中還包括不少于60萬的二手煙受害者。據專家估計,針對現今煙草流行狀況及發展趨勢,如果現在群眾、國家及社會不對煙草加以重視,不盡快采取有效的禁煙措施,到2030年每年因煙草死亡的人數將上升至8百萬人以上,最終,全球的10億吸煙者將有一半死于與煙草相關的疾病。一般人可能不知道,煙草在燃燒過程中會釋放出包括對人體具有高危害性的尼古丁、一氧化碳和焦油等4000多種復雜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影響著人體的呼吸、循環等系統的正常工作。
國內也有多項關于吸煙危害的研究:吸煙人群與膀胱癌發生的危險相關性是非吸煙人群的2.89倍,且吸煙量越大、煙齡越長,膀胱癌發生的危險性也越高;對上海男性進行的一個隨訪研究發現,有吸煙史(曾經吸煙、現在吸煙)的人群患上胃癌的風險是從不吸煙人群的1.59倍(HR=1.59,95%CI:1.27~1.99);在一項以廣州生物庫資料為基線數據的隊列研究中,研究者發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在家里或工作場所的主動吸煙行為存在顯著相關(OR=1.48,95%CI:1.18~1.85),而且呼吸道癥狀的出現也與主動吸煙暴露量的增加相關(OR=1.16,95%CI:1.07~1.25)。
現代煙草在歐洲的流行已經超過了100年,人們也逐漸認識到其造成的健康危害、經濟損失和公共衛生問題,而在采取煙草控制與預防措施后,歐洲地區成年男性的吸煙率已明顯下降。美國的成就也有目共睹,2011年美國高中學生的吸煙率為18.1%,遠低于2001年的28.5%;而嘗試吸煙率也由63.9%大幅下降至44.7%。不僅如此,其他發達國家的吸煙率也有下降趨勢,令人不解的是這些國家的女性吸煙率卻呈現不斷升高的趨勢,部分地區的女性青少年吸煙比例從調查數值來說更是超過了男性,這也提示著煙草的控制和預防問題仍然任重道遠。
由于煙草對人體的危害多表現為慢性危害,煙草導致人體機能弱化或許相關疾病的形成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因而當前的新聞媒體甚少報道煙草死亡問題,這也造成了群眾誤以為吸煙危害不大的假象,但這并不能改變吸煙是目前最主要非傳染病病因和死因之一的事實,香煙的危害不容忽視;另一方面,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指出煙草使用是世界首位的可預防死因,對煙草的控制、公共場所的全方面禁煙及消除其危害已成為世界性的重點工程。歐洲各國以及美國等西方國家開展煙草的控制和預防工作也有30多年之久,多年的實踐使得干預方案越漸完善,目前已取得了較為可喜的效果,前人的努力已經宣示了煙草的控制和預防雖然仍然任重道遠,但卻是切實可行的。
既然煙草會增加患上多種疾病的風險,嚴重威脅吸煙者及家人的健康,也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為什么青少年還會嘗試吸煙,甚至逐步形成習慣性吸煙呢?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青少年吸煙行為形成機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那時候部分西方學者提出,“吸煙的形成有一個復雜的發生機制”的學術觀點,認為可以根據吸煙者的吸煙歷史分為幾個特定階段。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探討,吸煙者的吸煙量和吸煙頻率的程度差別提出了較為系統的理論:青少年吸煙行為的發展可以分為從不吸煙、嘗試吸煙、不規律吸煙和規律吸煙四個階段,且受年齡、性別、情緒和家庭背景等社會人口學因素和心理因素等的影響。從不吸煙是指青少年從出生到接受調查為止,一直沒有吸煙,哪怕是一口也沒有;嘗試吸煙是指青少年因為好奇或者其他原因而吸煙,但是只是一兩支煙或少數幾支,以后并沒有吸煙行為的發生;不規律吸煙是指青少年開始斷斷續續吸煙,有意識地利用吸煙緩解壓力或者提神,但還沒形成依賴;規律吸煙是指青少年認同香煙的效果而忽視其危害,形成每天吸煙、每周吸煙的習慣或已經成癮,行為已經形成了規律。
青少年為什么會從不吸煙發展到嘗試吸煙,甚至不規律吸煙,最后演變成規律吸煙?自身對吸煙的態度、父母是否吸煙、月零花錢多少、朋友或同伴是否吸煙和對吸煙危害的認識等都是青少年嘗試吸煙的影響因素。國外也有研究發現,父母吸煙會對青少年吸煙產生間接的影響,而朋友吸煙對青少年吸煙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且不同種族的影響效果不同。父母吸煙、兄弟姐妹吸煙、朋友吸煙等是青少年嘗試吸煙、不規律吸煙,甚至形成規律吸煙的危險因素;家庭年平均收入、父母對子女的關心程度和家人健康狀況對青少年嘗試吸煙也有影響;而男生在心理、性格等方面與同齡女生存在較為明顯的差別,男生更傾向于彰顯自我、希望成為焦點,因而男生吸煙的危險性也顯著高于女生。
青少年步入大學校園的年齡一般為十八九歲,正值朦朧時期的青少年開始獨立面對同學、學校及社會,可以說大學階段正是青少年逐步向成年過渡的關鍵階段,生活習慣、作息規律和周圍環境也會有所轉變。許多大學生都是獨自遠離家庭,來到陌生的環境學習,大學校園沒有了父母的噓寒問暖,也沒有了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大學生的情緒和思想狀態有出現低落的可能。此外,大學校園自由、寬松的氛圍使得吸煙不再是違反校規的惡性行為,校園里的同學或好友也有吸煙的行為,加上脫離了家長的監管、沒有了家長的嚴令指責以及可以自主支配一定數額的零花錢,校園里也可以很方便地買到香煙。在主觀意識和客觀條件的影響下,即使大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健康意識相對較高,但仍有嘗試吸煙、甚至形成吸煙習慣的危險。
社會人口學因素(性別、年齡、父母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等)、社會環境因素(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吸煙、朋友吸煙等)和個人特征因素(對煙草的認識、學習成績、心理狀態和情緒表現等)是大學生吸煙的主要相關因素。然而在年齡與吸煙的相關問題上,很多研究的結果則出現了分歧,有的研究認為年齡與吸煙行為存在相關關系,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吸煙的危險度加大;有的觀點則相反,認為大學生吸煙行為與年齡無關。國內也有研究認為家庭(人均)月收入、每月生活費是大學生形成規律吸煙的相關因素,家庭收入高,學生的每月生活費高,香煙的購買力也強,形成規律吸煙的危險度也有所提高。還有研究認為父親吸煙、同伴吸煙是大學生吸煙的危險因素,也認為周圍環境的吸煙行為是大學生形成偶爾吸煙和經常吸煙的主要危險因素,青少年、甚至是大學生可能會模仿父親的吸煙行為或在同學、朋友的誘導下進行吸煙活動。國內的多項研究發現,大學生吸煙行為還與心情狀態和對待煙草的態度相關,蕪湖市的一項調查發現,27.8%的受訪大學生為了解悶而吸煙,還有18%的吸煙者是為了解除煩惱、排解愁緒。約旦大學生中吸煙者對煙草危害的認識得分比從不吸煙者低,對待煙草的態度也沒有明確的反對,錯誤地認識煙草的危害使得青少年發生吸煙行為的風險加大。
大學生是學識豐富、心理素質良好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走上持續穩步發展的保證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后備力量。但是,一旦大學生形成吸煙的習慣,將會增加患上多種疾病的風險,影響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間接影響國家的健康發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受訪大學生的一般人口學特征、家庭成員/自身/同伴吸煙狀況、社交活動和上網、運動情況,統計分析受訪大學生的吸煙情況,探討大學生嘗試吸煙的影響因素。本研究的意義在于探索大學生吸煙的形成機制,針對大學生吸煙的危險因素制定預防控制措施和干預方案,降低大學生吸煙率,提高其生活質量和減少經濟損失。
大學時期是一個人由青少年步入成年的重要過渡時期,遠離了父母的監管,加上朋友或同伴的誤導,青少年更容易形成不健康行為。但是,大學生文化水平比一般人群高,道德修養也較好,更容易接受健康干預、正視煙草的危害以及吸煙行為的弊端,采取有效的措施幫助大學生戒煙或預防大學生發生吸煙行為的可行性高、效果好。不僅如此,大學生畢業后由于專業知識的精專、綜合素質的優良和不俗的工作能力,身居高位、擔任領導的機會也較一般人群大,那時候他們的健康行為取向不僅是屬下的表率,更是社會廣大人群的良好榜樣。綜合本研究對大學生嘗試吸煙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的結果以及當前世界衛生組織推行的遏制煙草流行六策,針對我國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建議采取一些積極的煙草控制和預防對策。
參考文獻
[1]朱顯靈,鄭富鋼,曹振杰.2005年世界煙草生產報告[J].中國煙草學報,2006,12(4).
[2]WHO 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煙草流行報告.
[3]WHO 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煙草流行報告.
[4]戴奇山,何慧嬋,蔡超,等.吸煙與中國人膀胱癌相關性的多中心病例對照研究[J].中華醫學雜志,2011,91(34):2407-2410.
[5]韓旻雁,陳維清,盧次勇,等. 廣州地區8138名大學生不同吸煙行為階段轉變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11):874-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