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關于教學模式的概念我們已經很熟悉,然而對于什么是實施基礎,我們雖不陌生,卻往往不能精確的闡明其含義。《現代漢語辭海》把“實施”界定為:“動詞。實際施行;實實在在地照著做,書面語,帶鄭重色彩。用于政策、法令、決議、計劃、方案、條例、辦法和意見等”。《新編現代漢語詞典》則把“基礎”界定為:“名詞。喻指事物的根基、事物發展的起點或必備的根本因素。”基于此,可將實施基礎界定為,實施基礎即能夠促進某法令、政策或計劃等實際施行的必備根本因素。文中實施基礎指能夠促進有效教學模式實際施行的必備根本因素,包括對教學模式的自身剖析、構建適切的校園組織文化與教學管理制度等。
一 我國高校文科課程教學模式的現狀及其歸因分析
理論研究成果在實踐中得以轉化和生成是理論研究的價值實現,“教育學不是書齋里的文字游戲,不是純粹的形式邏輯推導,它是關于事理的研究,不僅要認清事實,更要變革事實。”[1]而目前我國“研究成果數量越來越多,但對教育實踐所作的描述、解釋、說明、預測卻越來越少。”[2]關于教學模式的研究現狀更是如此,根據中國學術期刊網的檢索情況,我國從2000年至今冠名以“教學模式”的文章有23609篇,其中論述高等教育教學模式的文章共有1775篇。可以看出我國當前關于“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可謂形勢大好。但理論研究領域的熱潮并沒有強勁地帶動現實問題的積極改觀,以“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為理論內核的傳統教學模式仍是我國絕大多數高校文科教學的主流模式。當然,我們不否認目前我國已有一些高校已經在嘗試進行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活動,但從整體著眼,我們遺憾地看到,傳統教學模式與新形勢之間的“非適切”性矛盾并沒有隨著理論成果的不斷豐富而得以調和。
原因何在?歸納起來主要有這樣幾點:第一,根據布迪厄“實踐感的模糊邏輯”概念,在當前我國高校教學實踐的“場域”中,教師和學生運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和“學”早已成為“慣習”,教師和學生在主觀上都不愿意改變這種最簡便的傳統教學模式。第二,在理論研究上,學者們的研究焦點集中于對國外相關教學模式的介紹,以及特定教學模式與具體學科、專業及人才培養方向的對接上,而教學模式的實施基礎則游離于研究者的視野之外。第三,高校缺乏有效教學模式得以實施的文化和制度基礎,具體而言,匱乏適切的校園組織文化,教學成員還沒有形成運用有效教學模式的文化理念;缺乏對教師和學生在理論和技能上的指導,教學成員沒有掌握足夠的現代教學模式,對有效教學模式的了解和掌握還囿于理論研究群體;缺少相應的激勵及監督機制,沒有調動起高校教師和學生運用有效教學模式的積極性。
以上原因構成了我國高校文科課程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更新的土壤。為此,從文化和制度等層面入手,掃除學校、教師及學生在思想和技能上的障礙,構建充分的實施基礎是推動我國高校文科課程教學模式從理論探討到實踐研究得以轉換的關鍵。
二 適切的校園組織文化是教學模式實施的環境基礎
“在文化定義的最核心之處是一種習得的無意識(或半意識)的思想模式概念,反映在人們的行為中并得到加強,默默地但有力地形成一個人的經驗。這個思維模式,即組織文化。”[3]組織內所有成員的思維及行為方式無不受組織文化的影響。“魯道夫·穆斯(Rudolf Moos)報道了在美國中學和大學中所進行的大規模研究,證明組織文化的特點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4] 當代高校倡導的教學模式主要有探究式教學模式、合作學習教學模式、PBL教學模式、情景教學模式等,綜合來看它們具有如下共同特征: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及實踐能力,注重教學的雙邊性;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突出教學的情意性;強調師生能夠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創造性的、藝術化的、有選擇性的使用教學模式。因此,高校應積極采取各種措施,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對全體成員自我意識、團隊精神、科學精神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形成積極的價值觀和嚴謹的學術信仰,使全體成員融入到營造并維護良好的校園組織文化之中。我們相信,當這種文化內化在師生們的潛意識里,將這種理念視為“理所應當”、近乎“無意識”的思想觀念時,他們在教學實踐中就會本能地沉浸在有效教學模式中。適切校園組織文化的形成可以通過多種措施和路徑得以實現。
象征要素的引用。“象征主義的研究是組織文化研究的核心:儀式、神話、傳統、典禮以及組織成員一代代用文字傳遞人類意義和價值觀的語言。”[5]我國高校可借助舉行儀式及典禮的時機,宣揚學校的輝煌歷史、重申學校的光榮傳統,促進學校積極的文化內核與組織成員的價值取向產生共鳴,強化成員對組織的認同感,增強自我意識和團隊精神。
制度與文化互動生成。我國高校在完善高等教育教學制度的同時,必須結合嚴格的校風校紀,對所有教學成員在思想上加以制約,利用組織文化的力量促進各項規章制度實事求是的貫徹實行。縱觀全球高校排行榜,名列前茅的高校無不施行嚴格的規章制度,很大程度上這些制度就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才能夠得以順利的實施。同時,在制度的建設與貫徹過程中,各級領導應引領組織成員反思、體會其內在的價值取向,使各項規章制度逐漸內化為人們心照不宣的文化理念。
實踐引領組織文化更新。高校應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吸收學生團體共同建設校園文化的發展方向及實施細則;同時,鼓勵學生自主承辦社團活動或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合作能力及科學精神;另外,應加強高校與社會在發展經濟與福利事業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逐漸形成立足本土、與時俱進、服務社會的開放型校園組織文化。
三 適切的教學管理制度是教學模式實施的保障基礎
1 優化學生學習過程
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不僅意識到應該努力學習,而且實際上也在努力學習,刻苦鉆研。絕大多數大學生都做到了努力學習,不刻苦學習、混時度日的大學生只占極少數。”[6]但“學不得法”的問題日漸凸顯,因此,我們務必要抓住高校教學轉型期的機遇,幫助學生能夠與教師共同應用適切的有效教學模式,優化學生學習過程,我們必須采取一系列實質性而非口號性的措施。如開展學生之間的交流活動,為學生和教師搭建網絡溝通平臺,日常教學中教師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等。
2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目前我國高校年輕教師隊伍中,非師范類教師占絕大多數,這些高學歷教師雖然在自己專業上具有雄厚的知識基礎,但他們對有效呈現出教學內容的知識,即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卻知之甚少,很多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對現代有效教學模式也了解甚微。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必須采取措施促進我國高校文科教師的專業成長,達到適切運用有效教學模式的要求與標準。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實行導師制,即由資深教師協助普通教師的“師傅帶徒弟”的制度。第二,成立教師專業發展培訓機構。以便全體教師在教學技能和教育技術等方面及時得到充實和提高。第三,開展以教學模式為主題的研討會、座談會。
3 完善教學參與成員的考核機制
我們應該意識到僅僅通過各種愉悅、自由、開放的方式是不能讓所有學生,尤其是那些缺乏學習動機、得過且過、“搭便車”的學生去熱愛學習的,也不能保證所有教師都能積極主動的改進教學,因為“喜歡教學和關心學生并不意味著教授們愿意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等” [8]。高校應充分利用考核機制這個指揮棒,引領和激勵所有教學參與成員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采取相應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保證教學效果。
在學生學習質量評價方面,適當增加過程評價在總成績中的比重。將學生的預習效果、學習態度、課堂表現、探究能力、在團隊中起到的作用等列入到對學生的考核內容中;根據專業人數、師生比等具體情況適當增加面試等考核形式,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綜合素質能力等進行全面的考察和指導,為有效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學生的意識及能力基礎。
在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方面,各高校應從教學模式的角度出發,根據學校具體情況,制定對教師教學績效考核的標準及周期等,基本要點如下:第一,根據學科特點及學生知識結構,確定考核方案;第二,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專家、同行及學生可對教師運用教學模式的適切性及教學效果進行監督,并給予教師指導和意見;第三,對教師教學模式運用的考核結果要作為對教師聘用、晉級及工資待遇等評審的必要參考條件。
適切的教學模式在高校得到實際施行是研究教學模式的一個關鍵節點,我們應充分重視對教學模式實施基礎的研究。但有學者認為,追求“模式”的時代已經過去,在當今日益強調尊重學生主體、價值多元的教學理念引領下,尤其在高校,面對以辯證邏輯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為主要思維方式的成年初期者[9],我們應該充分賦予教學參與者思想及行為的自由。在此應該加以強調的是,促進有效教學模式的實施并非意味著將師生們從傳統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又將他們桎梏于一些新的模式中,而是通過掌握和運用多種現代教學模式,促進師生們開放、多元、動態的意識和理念的生成,最終能夠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本能地選擇、綜合、甚至是創造適切的教學模式,使師生在教學實踐中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2]楊小微.聚焦教育研究——“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新視野論壇”第二次全國會議綜述[J]. 教育研究,2004(2):93.
[3][4]轉引自羅伯特·G·歐文斯.教育組織行為學[M]. 竇衛霖,溫建平,王越,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94,214.
[5]轉引自羅伯特·G·歐文斯.教育組織行為學[M]. 竇衛霖,溫建平,王越,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198.
[6]姚利民.當代中國大學生學習狀況的調查[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2):105.
[7]Schwad, J. J. The beaching of science Cambridg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15.
[8]德雷克·博客.回歸大學之道[M]. 侯定凱,梁爽,陳瓊瓊,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89-197.
[9]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06-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