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榮安
[摘 要]泰州市是著名的“教育之鄉”。近年來,泰州市致力教育綜合改革,推進教育轉型升級,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其轉型發展經驗在江蘇省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通過充分調研泰州教育發展現狀,并基于泰州教育轉型經驗,提出教育轉型發展的基本路徑。
[關鍵詞]教育;轉型發展;路徑選擇
一、泰州教育轉型發展的實踐和基本經驗
泰州是著名的“教育之鄉”,素有崇文尚學、尊師重教的傳統。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83所,在校學生及幼兒約59.5萬人,教職員工5.2萬人。近年來,泰州教育以教育現代化建設為總攬,堅持立德樹人宗旨,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入推進教育轉型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不少工作走在了江蘇省乃至全國的前列。
一是啟動“163”行動計劃,突出統籌推進,促進教育融合發展。2012年啟動的教育轉型升級“163”行動計劃,得到教育部、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江蘇省政府辦公廳編發專報向全省推廣泰州經驗,《中國教育報》[1]、《江蘇教育報》[2]頭版頭條全方位報道泰州教育轉型發展的成果和經驗。
二是優化資源配置,致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均衡水平。在全國較早建立跨區域義務教育共同體,并通過建分校、集團化辦學、對口幫扶等多種形式,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帶動作用,泰州中小學教師交流工作經驗引起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新華日報》等多家媒體關注。“泰微課”工程正式上線,在全國較早實現微課程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全覆蓋,資源庫已高質量完成微視頻5萬條、微測試12萬條,得到江蘇省教育廳沈健廳長高度評價并作批示,該工程已經升格為江蘇“泰微課”,在全省推廣。
三是推進素質教育,追求師生卓越,加強教育內涵建設。素質教育“5+2”工程全面啟動,工程包括主題德育、自主學習、青春活力、實踐體驗和未來素養五大行動,區域推進展示和學校微創新激勵兩大機制。學校“微創新”能力有效激發,一批“微創新”成果在全市推廣,素質教育品牌初步彰顯。在全省率先啟動卓越教師培養工程,并被列為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示范項目。目前,首批卓越教師培養工程即將收官,成效顯著,2014年全市獲批22名省特級教師,其中卓越教師培養對象有10名。全員網絡培訓項目正式啟動,開辟“泰州師說”欄目,調集省內外名師專家共同參與,圍繞立德樹人、自主教學、翻轉課堂、生命教育等方面,打造市本級優質培訓資源。與省內、市內高校聯合開展“一師多能”培訓,解決農村教師隊伍整體水平和音體美等小學科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
作為“東部地區教育基礎好、發展勢頭強勁的地級市”,泰州市成為全國性試點實驗區,一是全國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實驗區,一是國家級安全教育實驗區,為《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實施和安全教育提供先行先試經驗。
二、泰州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和淺析思考
泰州教育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是,從調研情況看,仍然有很多教育改革的瓶頸和現實問題,需要直接面對并切實解決。
從學前教育看,泰州省市優質園的比例、公辦幼兒教師的數量、幼兒教育課程的研究開發,與老百姓的期待、教育現代化工程建設的要求,差距不小;個別地區學前教育發展還較為滯后。
從義務教育看,雖然該市所有市(區)均已建成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市、區),但是市區間、城鄉間、校際間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個別地區離優質均衡發展要求尚有不小差距。不少學校雖然硬件得到提升,但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水平不高、素質教育推進意識不強、應試式教育傾向較重。
從普高教育看,全國高考改革試點已經開始,江蘇新的高考方案也正在醞釀。泰州能否利用新方案實現高考彎道超越,還需要我們繼續努力。
從職業教育看,最近,江蘇省政府出臺《關于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對中職、高職、繼續教育、職業培訓以及職業教育發展方式等,都提出了明確的時間節點和指標要求。這對泰州職業教育發展來講,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泰州能否抓住這個契機,進一步明確發展定位,加大統籌規劃和資源整合力度,不斷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需要認真謀劃。
最近,泰州教育提出“教育思想再解放,精神狀態再調整,發展內涵再提升,努力在高起點上構建教育發展新常態”。所謂“新常態”,就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既要回歸,又要超越;既要回到教育的原點,又要超越傳統的方式;既要尊重規律,又要解放思想、敢為人先,目的是造福百姓。我認為這樣的提法,不是應時應景,而是泰州教育人面對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主動調高目標,主動自我加壓,是在把握泰州教育發展的未來趨向。這也表明教育轉型發展進入一個融合發展的新時期,需要教育人思考如何實現高位突破和跨越發展。泰州教育所提出的“構建教育發展新常態”,無疑是一個比較靠實的思路,在新常態下,教育發展將不再一味追求硬件導向和規模擴張,而是致力追求教育自身價值的回歸和內涵的超越,做教育該做的、能做的事。
三、泰州教育構建發展新常態的建議與對策
當前,泰州教育的現實任務是,既要做好“回頭望”,繼續彰顯優勢,補齊短板,又要做好“向前看”,認真研判新形勢新任務,統籌謀劃泰州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定位新思路,在新的起點上構建教育改革發展“新常態”。
從泰州教育轉型發展的進程看,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路徑是:堅持問題導向,秉持“辦人民滿意教育”宗旨,緊扣“教育現代化建設”目標任務,努力辦出著眼學生終身成長和國家民族長遠發展、與經濟社會同頻共振、充滿人文關懷閃耀人性光芒、具有張力活力和魅力的教育。
1.著眼學生終身成長和國家民族長遠發展
我們既要為學生的今天負責,讓每個學生都學好國家規定的課程,讓每個學生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也要為學生的明天升學和后天的終身發展負責;更要為國家民族的長遠發展培養好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正如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王定華司長所說,“我們辦基礎教育關鍵要解決辦什么樣的教育和怎么辦教育,辦什么樣的學校和怎么辦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么樣培養這樣的人的一些核心問題”[3]。
一是堅持正確的政績觀和教育觀。堅決摒棄主要以升學率和考試成績評價學校和教師的片面做法,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素質教育實施水平作為教育政績的主要指標;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思想和育人方法,“抑制所謂‘虎媽、‘ 狼爸、‘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觀念的誤導”[4],幫助家長形成正確教育觀念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成才觀、質量觀,把學生家長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導到正確的方向。
二是促進學生自由生動發展。在一切偉大的精神創造者身上,都鮮明地保持著兩種物質,一種是神圣的好奇心,一種是內心的自由[5]。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培養學生“神圣的好奇心”和倡導“內心的自由”。我們要尊重學生的意愿和選擇,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促進個性化發展;主動改革學生的“接受性學習”,大力拓展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科學增加學生的“體驗性學習”;大膽改革“灌輸式”、“填鴨式”教學,積極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和參與式教學;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眼睛、嘴、空間和時間,努力做到“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把興趣和愛好還給學生,把健康和快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實踐、創造。
三是全面推行教育綠色生態評價。評價制度改革是一道復雜而艱巨的世界性難題,要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做法,推行包括學業水平、學習動力、學業負擔、教師教學方式、校長課程領導、學生身心健康等要素在內的綠色生態評價,構建符合實際的教育評價體系,從制度上改變唯分數論質量的局面。
2.秉持服務理念與經濟社會同頻共振
教育承擔著培養人才、發展科技的重任,在現代化建設中處于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的戰略地位,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公民素質整體提升具有決定性作用。目前,很多地區都有人才“兩頭缺”的現象,一頭缺高層次領軍人才,一頭缺大量的實用技工。必須采取切實措施,著力推動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更加融合,與產業發展、產業升級的實際需求更加適應。
一是提高專業與產業的匹配度。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要根據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確定新的專業分類及其標準,確定各級各類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規模,并根據產業的變化進行動態、有序調整,使課程和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相匹配。促進校企融合,實行工學交替、訂單培養,動員和支持學生本地就業創業,集聚和培養更多的應用型、實用型技能人才。
二是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強資源整合,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院校為依托、各方要素聯動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建設應用技術產品研發、產業成果轉化與孵化、管理人才培訓等有效平臺,促進科技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斷提升泰州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
三是彰顯教育的人才集聚作用。著力加強各類教育的內涵發展,實現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培養更多名生、打造更多名師、辦出更多名校,讓教育優勢成為引進高層次人才創業的重要考量因素。用扎實的教育基礎、優質的教育資源、豐碩的教育成果,為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打造“軟實力”、提供“硬支撐”。
3.突出以人為本讓教育閃耀人性光芒
教育公平是人生起跑線上的公平,是對老百姓最大最重要的公平。教育必須體現好公益性、公平性、均衡性、全面性的原則。
一是弘揚大愛情懷。教育不能沒有感情,沒有愛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沒有水一樣,不稱其為池塘,沒有感情,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各學校要大力推進以“大愛教育”為重點的校園文化建設,積極開展師德模范、“最美教師”等典型選樹活動,不斷弘揚典型教師的師德榜樣正能量,致力培育“有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讓教師用最大的愛心和善意,走進學生的心靈,精心呵護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到愛的陽光。
二是落實各項惠民助學政策。堅守“一個都不少、一個不掉隊”的教育情懷,完善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用足用好現有助學政策,讓每一位貧困生、學困生學有優教、學有所得。堅持有教無類、情系民工子弟,構筑留守兒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關心、幫扶長效機制,切實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享受“同城待遇”。
三是提升優質均衡水平。把提升標準底線擺在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首要位置,全面開展全國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實驗工作,著力構建現代化學校建設、管理、評價標準一體化,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切實改善農村學校、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和教育水平。把優質資源區域內充分流動共享作為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主要路徑,建立多種形式的教育共同體、教育集團,不斷擴大名校資源覆蓋面,致力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努力推進義務教育優質、特色、規范發展。
4.樹立品牌意識讓教育更顯張力活力魅力
泰州教育一直都是行走在“高原”之上,從古代胡瑗“分齋教學”、王艮“百姓之道”到近代吳貽芳“厚生”精神,再到當代洪宗禮“母語教學”、“洋思經驗”,究其內涵,都是破除藩籬、解放思想的成果,閃爍著燦爛的光芒。其他地區也要用思想解放的武器,創新教育改革舉措,辦出具有“教育之鄉”影響力的有張力、有活力、有魅力的教育,樹立屬于自己的教育“高原”優勢,這應該是所有教育人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和歷史責任。
一是用創新的舉措打造名師名校長隊伍。不斷加強校長隊伍建設,積極探索中小學校長職級制,鼓勵校長大膽實踐,創新教育理念,努力營造教育家成長的良好環境。逐步完善以“全員培訓、一師多能、重點學科培訓、卓越教師培養”為主要內容的培訓體系,用名師、名校長整體數量、質量的提升,為教育影響力再彰顯奠基。
二是用優質的項目培育更多名校。以素質教育工程為載體,以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和校園文化建設工程為突破,鼓勵學校通過“點”上的創新,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尋找學校獨特生長點,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名校品牌。
三是用改革的勇氣辦出彰顯區域特色的名教育。“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這是焦裕祿的一句名言,他的意思是告誡人們要敢為人先,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我們要擺脫經濟發展依賴,致力于教育綜合改革,實現教育事業超前發展、率先發展。特別是要創新發展思路,只要對認準的事、對有利于教育發展的事,都要積極作為、敢于擔當。泰州近年來不少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就是敢于探索率先之舉。也只有這樣,教育才能不斷提升在當地乃至全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真正叫響自己的教育品牌。
參考文獻
[1]陳瑞昌,嚴愛國,楊艷.泰州教育的轉型之路[N].中國教育報,2014-06-09.
[2]任素梅.泰州教育轉型升級正在行動[N].江蘇教育報,2013-3-22.
[3]王定華.解讀如何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人民網訪談,2009-11-10.
[4]王定華.辦好均衡發展的九年義務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2-12-14.
[5](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論教育(1936).方在慶譯.愛因斯坦晚年文集.海南出版社.2003.26.
(責任編輯 王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