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強 季廷勇 董成福
義務教育作為政府提供的一種基本公共服務,具有公益性、普惠性、公平性的特征。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的應有之義,就是要解決義務教育發展過程中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群體之間的差距,達到基本均衡。這種均衡不是“平均主義”,不是“削峰填谷”,而是一個動態的、多層次的,整體提升的過程。2013年,諸城市在山東省首批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各項指標全部達到驗收標準,實現了縣域內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該市在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過程中,積極構建起了多個層面的聯建格局,收到良好效果。
一、城區市直學校與街道學校實施代管型聯建
為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校際之間均衡,諸城市對城區部分學校管理體制進行了調整。將城區及周邊7所街道(開發區)管轄的義務教育學校收歸市直學校管理,在產權保持獨立的前提下,由相應市直學校代管,實施“代管聯建”,實行統一劃片招生,統籌安排學生就學;教職工由相應市直學校統籌調配;學校教育經費按照新的管理體制進行劃撥。
這種“代管聯建”實施以后,為了實現市直學校與代管學校的高度融合,該市教育局還在校長配備、教師交流、設施更新等方面做了明確規定:原屬街道(開發區)學校原校長擔任相應市直學校副校長;相應市直學校派一名得力副校長負責新校區管理。同時,市直學校校長每周還要在新校區工作不少于3天。另外,原街道(開發區)學校的教職工由市直學校統籌調配,市直學校為原街道(開發區)學校調整交流不低于50%的教師(其中諸城市級以上教學能手、優秀教師等占10%以上);市直學校向代管學校輸出調度資源,幫助改善辦學條件等。據統計,實施“代管聯建”一年來,各市直學校為代管學校粉刷校舍、添置設備等累計投資600多萬元,參與交流教師達200多人。有效激發了城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活力,促進了城區薄弱學校改造,優化了教育資源,推動了城區薄弱學校教育理念、管理水平、教師素質的全面提升,有效破解了市直學校“大班額”問題。
二、城鄉初中、小學之間開展互助型聯建
為加大對農村中小學的指導幫扶力度,增強農村中小學自身發展能力,讓農村中小學在辦學理念、管理水平、教學質量等各方面縮小與城區學校的差距。諸城市成立了15個城鄉學校互助共同體,城鄉學校互助共同體以城區學校為核心,分別聯建2~5處鎮街初中、小學。聯建雙方重點在教育理念、師資力量、教研活動等方面開展互助、相互交流。城區學校幫助共同體內的農村學校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通過“專題報告”、“互助學習”、“送教下鄉”、“專題培訓”、“成果共享”等多種形式,提升農村學校辦學水平,轉變教育觀念。互助共同體內部建立了穩定的干部、教師互派交流機制,各互助共同體內建立了城鄉聯合教研制度,同時還開展了學生層面的交流。
三、不同學段學校之間開展共享型聯建
諸城一中與第一初中、西郊學校,實驗中學與實驗初中、實驗小學,龍城中學與明德學校開展了資源共享型聯建。共享型聯建重點是共享教育理念、共享運動場地、共享設施設備。聯建學校打破學段之間的壁壘,不斷加強交流與合作,互相借鑒管理理念,互相交流管理經驗,提升了管理水平。建立完善了運動場地及設施設備共享制度。實施運動場地、微機室、實驗室、圖書室等資源聯建學校內共享共用,解決個別學校場地、設施“短板”問題,實現了學校資源使用效率最優化。另外,聯建學校之間共同舉辦各類藝術節、讀書節、文藝演出、班主任論壇、師德報告會等活動,加強學校之間師生交流和學習。
四、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之間開展幫扶型聯建
濰坊工商職業學院、諸城一中、繁華中學、實驗中學、龍城中學、超然中學、安康武校等學校分別與1~2處鎮街學校開展幫扶型聯建。幫扶型聯建重點是幫助農村條件相對落后的學校改善辦學條件,更新設施設備,提升教師水平等。城區核心學校每年資助鎮街學校部分資金,用于改善辦學條件、獎勵品學兼優學生、救助生活困難師生等。城區核心學校將課桌凳、微機、實驗器材、音體美器材等捐助給鎮街學校使用。城區核心學校充分發揮師資優勢,定期或不定期選派教育干部、骨干教師到鎮街學校,通過講座、報告會、學術沙龍、帶徒、開發學校課程等方式,傳授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促其提升整體業務素質,提高教育教學質量。2014年,濰坊工商職業學院、諸城一中、繁華中學、超然中學等學校向聯建學校捐贈現金10萬余元,捐贈電腦、多媒體、課桌、圖書等物資共計13萬余元。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逐步縮小了城鄉辦學差距。
五、不斷完善城鄉學校聯建保障機制
一是明確工作責任。在聯建工作中,城區核心學校的校長為第一責任人,鎮街學校校長為直接責任人。城區學校承擔規劃、指導責任,鎮街學校積極配合城區學校的指導和幫助,共同推進聯建工作。城區核心學校和鎮街學校共同制定了聯建規劃和聯建方案。聯建雙方充分挖掘自身資源優勢,定期聯系溝通,開展實實在在、切實可行、效果明顯的聯建活動,共同推進聯建學校特色發展、內涵發展、品牌發展。
二是建立過程性督查制度。教育局對聯建學校建設情況進行過程性督查,定期對聯建工作進行調度、指導,及時發現并研究解決聯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聯建成效突出的典型學校予以宣傳推介。聯建學校定期上報工作進展情況及聯建經驗,教育局定期編寫簡報交流展示。2014年已印發《工作簡報》3期。
三是實施督導評估“捆綁式”考核。諸城市將聯建學校建設作為相關學校綜合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對聯建學校雙方業績實行了捆綁式一體化考核評價,并將考核情況與學校及校長的評先樹優、年度考核、晉升職級等掛鉤。
諸城市通過構建多個層面的聯建格局,不斷創新聯建方式、豐富聯建內容、強化聯建考核,加大了對農村中小學的幫扶力度,增強了農村中小學自身的“造血”功能,實現了教育理念、辦學經驗、學校文化、優質資源等交互共享,整體提升了農村學校、薄弱學校辦學水平,推動了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同時,也贏得了人民群眾的高度滿意,在2014年濰坊市委、市政府組織的群眾滿意度調查中,諸城市教育滿意度位居各縣市區第一名。
(責任編輯 王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