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雨潼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產品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產品蘊含的擬人化特質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因此,分析了國內外擬人化設計的現狀,并闡述了擬人化設計的實際應用,以期為相關單位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人本主義;工業革命;產品設計;機器人
中圖分類號:J5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09.029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產品消費的認識也在發生改變。在工業革命后,世界經濟獲得了高速發展,但在獲得巨大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人們的認識卻停留在了物質層面,“物化”現象明顯,人的主體價值觀被忽視。但在二次世界大戰后人本主義興起,產品設計也不再只注重產品的功能和造型,而將目光放到產品在人們生活中所產生的作用上,以及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重視人與產品在精神上的溝通。
1 擬人化設計理念概述
產品設計領域一直存在一種設計手法:將人物質層面的造型、動作、行為和精神層面的情感、個性、情趣、品格應用在產品設計中,賦予產品人的個性,從而達到心理上的共鳴,滿足內心的情感需求,從而使產品具有人格的過程,即擬人化設計。擬人化設計不應僅局限于對于外形、動作、神態和行為的模仿,還應滿足精神層面的需求,包括情感、個性、情趣和品格的賦予,甚至是抽象擬人化的表達也應歸于擬人化設計理念。
2 國內外擬人化設計的現狀
2.1 國際擬人化設計現狀
擬人化設計在現今設計中被廣泛應用,最常見的即機器人設計,比如日本本田工業技研公司研制的仿人機器人ASIMO,ASIMO身高1.3 m,體重48 kg。早期的機器人在行走過程中無法應對突然轉向的問題,行動比較笨拙,而ASIMO因技術的革新,使它可預測下一個動作并提前改變重心,從而自如行走,進行諸如“8”字形行走、下臺階和彎腰等各項“復雜”動作,這些動作都是以人類的行為方式作為模板的。此外,ASIMO還可以握手、揮手,甚至可隨著音樂翩翩起舞,這些功能的加入使機器人與人類更相似,產生情感共鳴。由此可見,ASIMO從造型到其行為特征都以人作為模板。
韓國Rising工作室為2013首爾設計節(SEOUL DESIGN FESTIVAL)帶來的作品——身份臺燈(Lamp identity)。該臺燈由燈罩和簡單的金屬支架組成,造型非常簡單,但正是這簡單的金屬支架賦予了身份臺燈獨一無二的擬人“身份”。支架在對燈具提供支撐的同時,又在造型上作為臺燈的兩條腿,使臺燈變得像人類一樣,顯得生動、可愛,且金屬支架可隨意更換。該產品將擬人化帶到了產品中,雖然沒有五官,但僅僅是加上兩條腿,便使臺燈具有了人的抽象形態。由此可見,擬人化設計并不需要完全照搬人形,如果能在行為、內涵上具有充分的表現力,也可取得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擬人化設計在很多領域都有著廣泛應用。
在現代設計中,國際上設計行業成熟的國家更熟練擬人化設計,運用的手法也更為多樣化。
2.2 國內擬人化設計的現狀
擬人化設計在國內多用于一些工具或產品裝飾,大多造型以擬人為主,很少涉及產品內涵,主要是“擬型”而非“擬態”。
比如國內生產的刀削面機器人,這款刀削面機器人采用人的造型,右手拿著削面刀,左手端著面團。雖然采取這種造型并不能提高做面的效率,整體結構也不是最優化的,甚至因擬人造型反而占用了大量空間,但擬人化的刀削面機確吸引到了很多顧客,在人們覺得新奇的同時,擬人化造型的親和力特征得以展現,人們對機器制作的食品的排斥也隨之減弱。
雖然擬人化設計在我國的設計中也有所運用,但側重點仍放在對人形態的模擬上。因起步較晚,我國的設計整體上與國際設計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3 擬人化設計在產品設計方面的應用
3.1 造型擬人在產品設計方面的應用
擬人化在產品外部造型設計方面的應用主要體現在2方面,即將人的整體作為設計造型,以及將人的部分作為設計造型。整體擬人指利用人的完整生物個體特征作為主要設計元素的設計方法;部分擬人是指模擬個體的四肢、五官和軀干等部分結構進行設計的方法。
將人的整體作為設計造型時,多應用于觀賞類產品,此類產品不需要經常、近距離地使用,將人的整體作為造型能更好地使使用者閱讀產品,從而傳達產品的內涵、情趣和個性;而將人的部分作為設計造型時,則更多應用于使用類產品,此類產品會經常、近距離地被使用,將人的部分作為設計造型具有更好的親和力,使使用者樂于使用,感受產品傳達的情感。
3.2 表情行為擬人在產品造型上的應用
人的喜、笑、怒、罵等表情,坐、臥、行走等姿態是良好的模擬對象,模擬這些對象產生的設計有著獨特的效果。
表情擬人設計在產品設計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產品本身是冰冷的,但通過在表情上的擬人,可以讓產品具有人性化氣息,具有良好的親和力。
行為擬人設計在產品中的應用也很廣泛。與表情擬人設計相同,行為擬人設計也具有很好的親和力,但因行為擬人設計是以動作、行為作為設計模板,因此,其具有靜態表情擬人所不具有的優點。行為擬人是動態表達,在動作擬人設計的同時,還可以表達出產品的使用方法。
4 擬人化設計的意義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論文中提出,需求應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亦稱為社交需求)、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人在較高級的需求出現前,首先會尋求低級需要,當基本需求滿足后, 就會出現更高的需求,并激勵個體去滿足
它。人對產品認識的轉變決定了產品的功能由滿足人的物質需求,發展到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從人本主義的角度出發,重視產品所具有的內涵,以及對使用者心理需求的匹配是擬人化設計的核心。擬人化產品作為“部分人化的物”,其在精神層面與人類具有相似性,而這種相似性可喚起人們心中的共鳴,使消費者在使用產品時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進而產生消費的意愿。這一優點是其他設計理念所不具備的。
5 結束語
擬人化設計手法來源于《擬人論》,而理論核心是人本主義。在制造技術日臻成熟的今天,產品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是否能帶給人精神上的滿足,是當代設計師需要思考的重點。而擬人設計手法的應用之所以可貫穿人類的發展,是因其能帶給人獨特的心理滿足。阿納托爾?法朗士說過:“形式是一只金瓶,思想之花插入其內,便可流芳百世。”擬人化設計手法在應用于產品設計時,不應機械地應用和照搬。只有根據不同的設計實例靈活變通,才能達到滿意的設計效果。
參考文獻
[1]亞伯拉罕·馬斯洛.人的動機理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