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子健?孫華偉
“鐵腕+鐵面”,應成為治理污染的“底線”
??文/常子健?孫華偉
2015年2月的最后一天,離開央視休整一年的著名調查記者柴靜,帶著自己的公益作品《穹頂之下》登陸優酷頭條,重回公眾視線。其中,柴靜在霧霾調查里的一段文字說:2013年1月份的北京,一個月連續25天霧霾。那個月里頭我還去了四個地方出差,河南、陜西、江西、浙江,回頭看鏡頭里的天,當時的中國正被卷入一場覆蓋了25個省市,和6億人的大霧霾……據網上的公開數據表明,這部由柴靜、優酷、人民網聯合首發的節目有100多分鐘,上線1天的點擊量已破599萬,被點贊6萬多次。
無獨有偶。去年底,河北省廊坊市環保局副局長李元春的長篇環保小說《霾來了》面世后,曾一度引起社會各界的共鳴,并在廣大讀者與網友中引發熱議。誠如李元春在接受采訪時坦言,“霾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不僅僅是單一的發展理念與發展方式導致的問題;它產生的背景離不開法制不夠健全、沒有落實的環境。”
其實,早在2010年,中國就以三十年的發展速度超越了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三百年的發展速度,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這個無限輝煌背后的代價是巨大的,已經使我們的土地、資源、人口等難以為繼。當下,中國的經濟發展又步入了三期疊加的新常態,土壤保護和污染治理問題更是亟待解決,這對于中國這樣擁有13 億人口的農業大國尤為重要,因為土地不但是“三農”之根,更是社稷之本。
其實,污染問題不僅僅表現在“上面”,同時還集中在“下面”。與大氣污染一樣,土壤污染問題更是不容樂觀,僅目前網上公開的土壤污染數據就觸目驚心。而且,土壤污染有其特殊性,它具有隱蔽性、累積性、不可逆轉性、難治理性,與較為直觀的大氣、水污染相比,腳下的土壤污染最不易發現,且最難治理。而且修復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是一個漫長的復雜過程。無論大氣污染、水污染,還是土壤污染、固體污染,公開數據及主要原因顯示,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為原因造成的。要治理好污染問題,就要在“管人”上下功夫、動真格。說到底,政府應當鐵腕執法、鐵面問責,嚴守生態“紅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并提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李克強總理表示:“要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就包括在發展中要讓人民呼吸潔凈的空氣,飲用安全的水,食用放心食品……對這一長期積累形成的問題,我們要下更大的決心,以更大的作為去進行治理。特別是對重點地區,已經查明的人為因素,要限期治理,對于水污染、土地污染的狀況,要摸清底數,進行堅決的整治。”
土地關系國計民生,關系千秋萬代。當下,保護、修復土地已經到了最為緊迫的關頭!在土地問題上,我們絕不能犯不可改正的歷史性錯誤,遺禍子孫。值得肯定的是,2014年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環保法修訂案》,新法已經于2015年1月1日施行。至此,這部中國環境領域的“基本法”,完成了25年來的首次修訂。這也讓環保法律與時俱進,開始服務于公眾對依法建設“美麗中國”的期待。
有專家指出,新環保法有“五個新”:新舉措,建立公共檢測預警機制;新制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新主體,環境公益訴訟主體擴大;新標準,按日計罰無上限;新職責,明確政府管理。特別指出的是,出現環境違法事件,造成嚴重后果的,地方政府分管領導、環保部門等監管部門主要負責人,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因此,新《環境保護法》被視為是一部“長牙齒”的法律,也被視為是一部能對民怨極大的污染現象打出硬拳頭的法律。
說到底,無論落實新《環境保護法》,還是守住“土地紅線”與“生態紅線”,最終靠執法之“人”。那么,如何確保執法者和被執法者的“底線”?答案就是“鐵腕+鐵面”。“鐵腕執法、鐵面問責”既是國家宣言,也是民之期盼,如若執法者和被執法者觸及這條“底線”,土地保護與土壤治理將成為一句空話。
從這個意義說,“鐵腕+鐵面”,理應成為一種不能突破的“底線”。相信有了這個“底線”作為堅強屏障,我們定能守護“綠水青山”“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