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上的缺失令人焦慮
我國的土壤污染在加劇,但對土壤污染的拯救意識卻一直沒有提高,意識上的缺失更是令人焦慮,這比污染更可怕。
追溯到42年前的1973年,在全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上,中央就提出了很多存在的環境問題,隨后也展開了全國重點區域污染源調查、環境質量評價及污染防治等工作,但主要圍繞的還是大氣和水污染,而并未重視土壤污染問題。直到2005年,全國范圍內才首次啟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由當時的環保總局和國土資源部聯合啟動,啟動經費預算達10億元。
環保意識上的缺失,帶來的是高成本的治理成本。還是以固原市為例,該市在治理白色污染中曾嘗試使用可降解覆膜,但可降解覆膜使用期是兩三個月,而固原農業生長時間長,農作物還沒有完成生長,覆膜就降解完了。最后就只有回收這一條路可走了,2012年,彭陽縣開始試點,回收利用殘舊塑料膜,但卻遇到了很大的“阻礙”:農民不愿意回收。西吉農民薛俊仁直言,不但麻煩還掙不上錢。他打了一個比方:“一個人一天撿殘膜,頂多撿兩三畝地,帶泥帶沙子每畝能收十三四公斤,每公斤8毛錢計算,農戶一天能賺30元,只相當于打零工的一半,加上運輸費用,不賺反虧?!?/p>
湖南治理污染時,動員重點污染區內企業進行搬遷,或是直接關停。而這一項工作同樣遇到較大阻力。比如湘潭岳塘區竹埠港是老化工基地,當地政府計劃將這一區域內的26家企業全部搬離,但現實的狀況是“基本搬不動”,政府同樣在為治理投入了相當大的代價。
北京律師董正偉曾向環保部申請公開土壤污染數據,在環保部的行政復議決定書中稱,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信息應當向社會公開,待核定數據后向社會公布。對此,有解讀稱,“因為污染過于嚴重,因此難以公之于眾?!?/p>
大地已滿目瘡痍,而水、大氣、固體廢棄物污染已經警示我們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也不能污染以后再治理。大地之殤,令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