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人之道(上)
編者按:
古人重視觀人,不僅為了知人善任,亦在于自知?!度簳我返挠^人之道體現在觀言、觀事、觀行、觀友、觀德、觀佞、觀心、觀誠八個方面。觀言,就是要觀察一個人的言語;觀事,就是要看一個人所做的具體事情以及如何去做;觀行,就是要明察一個人的正邪;觀友,就是要觀一個人結交的朋友;觀德,就是要觀一個人的德行;觀佞,就是要辨別出哪些是奸佞小人,以便遠離這些人;觀心,就是要觀察一個人是否有仁愛、惻隱、同情之心;觀誠,就是要依照事物所呈現的面目進行全面觀察。《群書治要》觀人的八個方面,對如何辨別一個人德之賢不肖,才之能與否條分縷析,娓娓道出,足可為后人借鑒取法。
《論語》上說:“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一個人花言巧語,致力于言語的好聽,而偽裝出和善的面目,這樣的人很少有仁德之心。
《論語》中孔子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p>
譯文:如果所有的人都厭惡他,你也不要輕易地相信,要認真地去考察;如果所有的人都喜歡他,你也不要認為他很有德行,你也要認真地去考察他。
《說苑》提出“六正六邪”以觀人之行。何謂六正?一曰萌芽未動,形兆未見,昭然獨見存亡之機,得失之要,預禁乎不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處,天下稱孝焉,如此者圣臣也。二曰虛心白意,進善信道,勉主以禮,諭主以長策;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功成事立,歸善于君,不敢獨伐其勞,如此者,良臣也。三曰卑身賤體,夙良夜寐,進賢不解;數稱往古之行事,以厲主意,庶兒有益,如此者,忠臣也。四曰明察幽,見成敗早,防而救之,引而復之,塞其問,絕其源,轉禍以為福,使君終以無憂,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職事,辭祿讓賜,不受贈遺,衣服端齊,飲食節儉,如此者貞臣也。六曰國家昏亂,所為不道,然而敢犯主之顏面,言君之過失,不辭其誅,身死國安,不悔所行,如此者直臣也,是為六正也。若人之行能達到此六正之一的便足可取用授任。然而此六正之臣實屬難得,得其一便足以正視聽黯奸俊。加之俊臣讒言,人君能用而不疑亦屬不易,故人君不但要獎掖此六正之臣,尤應辨別所謂六邪之人。
何謂六邪?一曰安官貪祿,不務公事,與世沉浮,左右觀望。如此者,具臣也。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為皆曰可,隱而求主之所好而進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茍容,與主為樂,不顧其后害。如此者,訣臣也。三曰中實險被,外貌小謹,巧言令色,又心疾賢,所欲進則明其美、隱其惡,所欲退則明其過、匿其美,使主賞罰不當,號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四曰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內離骨肉之親,外妒亂朝廷。如此者,讒臣也。五曰專權擅勢,以為輕重;私門成黨,以富其家;擅矯主命,以白顯貴。如此者,賊臣也。六曰餡主以邪,墜主于不義,朋黨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無別,是非無問,使主惡布于境內,聞于四鄰。如此者,亡國之臣也。故而,觀人之行不僅要知六正,更要明辨六邪。古人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正者難容而邪者易進。人君唯有明察人臣之正邪,方能揚善除惡,避免危亡。
魏征提出辨識人才的六種方法以及“因其材以取之,審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長,掩其所短”的這些“識忠奸”“任賢良”的原則,對于我們今天識別干部和選擇使用干部,有一定的歷史借鑒價值。
古人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是以君了必慎其所與者焉?!?/p>
譯文:與善良的人交往,就像進入種植著芝蘭的房屋,久而久之,你聞不到它的香味,因為你已經被它同化了。和不善的人交往,就如同進了一個賣鮑魚的店鋪,一開始進去的時候,你還覺得腥臭難聞,但在里面時間長了,就聞不到這種腥臭了,你也被它同化了。所以,君子必須謹慎地結交朋友。古人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說的正是交友之重。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