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斯璇


《青紅》劇照
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之一,王小帥導演的作品《十七歲的單車》《青紅》《日照重慶》等,都曾在國際主流電影節上獲得關注和榮譽。
但是,他認為自己的電影在國內市場“從沒經歷過好的時代”——在《闖入者》風波未消時,他這樣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其實基于對作品本身的自信和此前一些文藝片如《歸來》《白日焰火》等的成功,王小帥對《闖入者》的市場反響原本抱有良好期待,結果卻遭到“從影以來最大的打擊”。
接受本刊采訪時,王小帥講述了他對于這部電影的商業計劃。不能說這是一次出自個人情懷的任性冒險,也有成功案例可以比照,但是,國產嚴肅片、文藝片的“成功個案只是沙漠中的一滴水,馬上蒸發了,沒有形成時代”。
王小帥不斷提到他面前的這塊鐵板:青春片、也許還有喜劇片構成的某種壟斷局面,以及票房壓力形成的新格局——導演正在變成產品經理。
他期望有一種力量出來推動改變。還有,他也“相信觀眾”。
沒想到一小塊蛋糕都沒分到
《瞭望東方周刊》:你現在如何看待《闖入者》在票房上的失利?
王小帥:目前的這個市場不管它科學不科學,事實就是這樣的。我唯一的期望是,大家總要有一個時間和機會,一塊去把市場空間拓展出來。
我覺得影院和內容提供方要抱成團,不是什么電影最賣錢,我們就拍什么、排什么。現在的市場就是鐵板一塊,好處是有固定人群,壞處也顯而易見。這些人長大了,隨著閱歷的增長,對電影的選擇可能會慢慢產生變化,于是再去培養下一撥人,但總是這一個年齡段的人群。
我們是不是要把那些現在的非主力觀影人群重新拉回到影院?這無論對于內容創造還是市場開拓,都是有好處的。
如果《闖入者》又成了一個極端失敗的案例,大家也不愿意分析它的根本原因,只是看到結果,比如媒體直接就上來一個“《闖入者》市場慘敗”,就誤導了大眾,覺得這種電影就真的是慘敗,無法談到所謂的“慘敗”在哪里。這樣對市場不好。
而且面對這個局面,不是我個人的問題了,這里有多方投資人,他們在為中國電影拓寬多樣化渠道作努力。我作為導演為這個電影呼吁,希望增加大家的關注,也是一種對投資人的負責。這是共同的,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
《瞭望東方周刊》:外界也有一個疑惑,為什么《闖入者》選擇了競爭激烈的“五一檔”?因為這個檔期觀眾的觀影取向偏娛樂,院線經理要業績。
王小帥:關于檔期,大家的討論還停留在過去,認為假期檔是唯一的黃金檔,其他都是淡季。但是近幾年電影市場大片、美片多,實際上沒有多少真正的淡季。對我們來說是無處可逃,逃來逃去都可以碰到,不是美國大片、就是中國大片。
所以說,無論哪個檔期,所要爭取的就是科學、合理的局部空間,拓展應有的觀眾。
還有一個原因,今年“五一檔”本身就避開了前后兩個美國大片的夾擊,《速度與激情》和《復仇者聯盟2》。發行公司和宣傳、制片團隊都覺得,在這個空間里中國電影面對的應不會那么殘酷。
而且考慮到“五一檔”票倉大、大盤高、蛋糕大,大家都可以分一塊,但確實沒有想到可能這一小塊都沒分到。
我們的宣發費用是800萬元,已經不算低了。我認為最重要的問題是,占有空間等要素后,它就會形成一個“勢”。如果一上來只有1%排片,怎么跟《何以笙簫默》比?
這個1%就會讓很多人覺得這個片子不行。第一波看過的人多,才能幫助第二波再次宣傳,形成口碑傳播。我覺得,前面宣傳得再天花亂墜,也抵不過二次口碑宣傳力度大,這從心理學、社會學來看都是有依據的。
我從影以來這樣的經歷不少,每次都希望大家理解電影的多元化。這次之所以比前幾次反應強烈,是因為我感覺已經很努力,如果不給機會,三頭六臂也沒有用。
并不是說我發這個公開信是為了非要追票房,而是我認為基礎空間給到之后,一個好看的電影才能形成二次傳播。
我是相信觀眾的
《瞭望東方周刊》:在上映以前,你為什么會對《闖入者》抱有很高期待?
王小帥:因為我對電影有信心。我覺得這是好電影,也是好看的電影,而且我相信只要觀眾的心是堅強的,就能承受這種情感上的碰撞,不是讓你遭罪,是讓你碰撞,讓你感到震動。
我覺得這也是好看的電影的其中一種。給你視覺、聽覺上的感官刺激,和讓你笑、讓你震動、在相對嚴肅悲劇的氣氛中升華,兩種精神上的享受是并存的。
之前的成功案例給了我們信心。2013年票倉還沒那么大的時候有過《桃姐》,然后是《白日焰火》,都是以前我們認為沒有觀眾的,都取得了不錯的票房。
《白日焰火》票房上億的基礎確實可能是影片的得獎、內容方的宣傳,還有影院合理地給了排片。當時應該是不低于15%的拍片量,甚至15%到20%,這個基礎上有了過億票房。
《歸來》的成功當然有張藝謀、鞏俐的號召力,以及片方推廣的功勞,但是悲情題材,按照通常預判也是沒人看的。它排片力度大,首日有30%,相當于現在《何以笙簫默》的狀態了,所以取得了3個億的票房。
本來我們是寄希望于《闖入者》在大好趨勢下能延續這樣的狀況。它甚至不需要有《白日焰火》的成績,比它少一點、只要沒有太大的落差。但現在看還是不行。現在成功個案只是沙漠中的一滴水,馬上蒸發了,沒有形成時代。
我認為最關鍵的是需要內容方、院線方一起理性探討,找到相對穩定的辦法。而不是每次都像賭博一樣,冒一把險。好了就好,不好就說沒有受眾。這種判斷顯然是錯誤的。
很多事實證明,不是說中國的觀眾就接受不了不同內容的東西,我是相信觀眾的,特別是現在互聯網這么發達,國外電影他們隨時可以看到,慢慢地已經培養起具有鑒賞能力的觀眾了。
《瞭望東方周刊》:考慮到商業號召力,你為何不用明星?
王小帥:我恰恰不拒絕用明星。《日照重慶》也嘗試過用范冰冰、王學圻,但當時并沒有直接影響到票房。
現在比較流行“顏值” “粉絲”,但這種電影是講生活、講質感、講情感、講人性、講歷史的,對于我們來說當然是要用最適合角色氣質的演員來演繹這個故事,觀眾看著看著可能就忘了這個演員是誰,被這個故事和角色帶動了。這是我理想的狀態。
這個時候政府要出來
《瞭望東方周刊》:你會考慮“主流觀影人群90后”的口味嗎?
王小帥:為什么不考慮40后、50后、60后、70后那些人的口味?永遠是90后、90后,這不是鐵板一塊嗎?如果可以把90后以外的人群拉進電影院,這是一個廣闊的市場。
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了,他們是很廣大的一個群體,電影已經成為普通人娛樂消遣的日常形式,但這部分觀眾不進電影院了,因為沒有適合他們看的電影!這個觀眾市場還沒有開掘,是不是可以拍一些適合他們的電影?
大家都提到,“你改嘛”。但我的態度不是說片子要怎么改,換檔期、換宣傳策略、換個演員、換個拍法,這都是臨時的、碰巧的,不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
我的態度是,最好我們合力來創作多元化的東西、拓寬市場的空間,不一樣的片子各自占據自己的份額。
如果就是這樣一個鐵板一塊的市場、一個同質化的觀眾群,大家都在擠著同樣一個板塊,它沒有變大。比如顧長衛等等,我們都去拍商業片,90后都看顏值,都是那些青春電影,中國市場上600部電影都是一樣的,那就沒有擴大。現在同樣的青春片互相廝殺,其實就是互相損耗的過程。
《瞭望東方周刊》:你認為比較合理的排片、市場機制是怎樣的?
王小帥:我覺得應該是由更大的機構或主管部門對整個生態、整個市場有一個真正科學化的機制調整。以國外為例,很多電視臺的資源都要投入這種文化和藝術的電影,甚至是沒有回報就沒有回報,有回報就收回成本而已,它是一種政策上的扶持。
當然國情不一樣,這是一種認識和方法的提出,同時也一定要結合中國特色。現在我覺得可能很多機制需要回過頭來再去考慮,慢慢地再去調整。
導演都在變成產品經理
《瞭望東方周刊》:有人說,你的《十七歲的單車》放到現在青春片流行的市場,應該票房不錯。
王小帥:每一個人都會這么說,但是我覺得說這個話立足點都是不對的, “生不逢時”什么的都是成功學、結果論來假設如果。
恰恰相反,我認為我“生逢其時”,我可能就是必須生活在這樣的時候。我很幸運的是我所有的創作經歷,都經歷著中國的變化。
而且我們也潛移默化地為文化作出了貢獻,這種貢獻不是票房上的。以票房論成敗的時代,在這個時候你恰好還在保持創作,還是里面的一分子。在別人看來這么不合時宜的一個人,但我真的覺得,有了王小帥,大的局面才會有趣,不然就很沒趣。
《瞭望東方周刊》:和10年前相比,中國電影市場有著驚人的增長,你自己呢?
王小帥:當然我認為電影業更純粹商業化了,目前的狀態有點趨于“去導演化” “去創作化”,那么多跨界的人當導演,很多成功的案例,上手就非常成功。慢慢導演就會變成產品經理,這對以前的導演概念確實有所變化。
從我個人的角度,還是覺得過去的創作更能給人熱情、激動和感動。你要是想保持這些東西,就要面對殘酷的現實。
如果切合時宜地轉變思路,原先人們對電影的崇拜熱愛,對情感、現實的關注,慢慢退讓給市場,確實就能感受到導演的創作會慢慢地消耗掉,創作的出發點就變了。
我們這一代導演過去面臨的困境是創作和政策,市場還沒有打開時如何吸引別人注意,如何拍出好電影,甚至包括與體制的勾連。現在除了過去的問題,又增加了更大、更無形的壓力,那就是唯票房論。
作為個體的創作者,我對此是呼吁的,但很多人決定不說話了,有的人就退出這個洪流,收手不干了。
現狀的改變,最終確實要靠成功案例來推動,只有這樣才能慢慢地在集體無意識里面樹立意識,改變院線對這類電影的看法。當真正把片子交給觀眾、市場,每一個片子的命運就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