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柳笛+康瑩
在票房就是硬道理的好萊塢,關系排片的重要問題首先是檔期協調機制。尼爾森娛樂下的NRG公司(National Research Group)在每周六向各大電影公司發布名為“Competitive Positioning”(競爭定位)的報告。
該報告的最主要作用是避免制作商業影片的大公司檔期撞車:強者之間的比較使他們決定自己的前期投入等,弱者則調整上映計劃。
“競爭定位”報告來自NRG與大公司的協議,這種行業自發性的協調機制,使信息在NRG那里匯總、統計、分析然后分發。
這樣,在影片進入院線之前就進行了充分協調,而不同類型的影片也會進入不同類型的院線。
好萊塢大片主要進入商業主流影院,它們大多是多廳影院,主要消費群體就是青少年。第二類是只有一兩塊屏幕的藝術影院,主要放映獨立電影、外國電影以及重播經典電影。全美有兩個主要的藝術院線,較大的一個擁有超過51家影院、200塊銀幕。
如果說好萊塢商業電影主要針對青少年觀眾群體,藝術電影則抓住的是以“嬰兒潮”一代為主的成熟觀眾。
這類影院選址在雅皮士和“嬰兒潮”一代聚居的區域,或是大學城。影片主要以嚴肅、爭議性話題契合觀眾的文化趣味,并逐漸形成特有的電影亞文化圈。
除了選址,藝術院線和商業院線也呈現出明顯不同的經營特色。比如搭建易于交流討論的影院環境,2007年美國出現了“起居室影院”,只容納30到50人。
同時,采用不同于商業片的“廣泛發行”模式,分階段逐步擴大放映規模。首先在藝術電影市場容量最高的如紐約、洛杉磯少數影院上映,邀請專業媒體評論者觀看評論,獲得口碑后再大規模市場放映。
需要說明的是,不同于法國藝術片講究實驗先鋒,美國藝術電影大多仍注重敘事性,是普通觀眾能夠理解的表達,努力找尋藝術和市場的平衡點。
第三類主要影院是汽車影院,放映低成本電影,票價低廉。2012年底,美國共有366家汽車影院,606塊銀幕。
商業主流影院的排片和它的觀眾有很大關系,其代表是“暑期檔”的形成。1975年6月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的公映,由此各大公司發現,4歲到24歲的學生在每年六七月的暑期都會出現大筆消費電影。
暑期檔由此成為“六大”的兵家必爭之地:從5月開始維持到7月,8月因此成為“垃圾場”。9月開始進入奧斯卡時間,上映著“高品味影片”。其后是年底和圣誕檔,主要是家庭題材,轉過年2月因為情人節有大量浪漫喜劇片。
院線和制片商都要遵循這樣的大格局,具體排片則由專業調查完成,甚至導致改期。
通常,尼爾森等調查機構會采樣上千名“電影愛好者”,其選拔標準是他們每年至少看多少部電影。
最重要的調查是這些觀眾對某個時段主要影片的認知和態度。前者主要是他們聽到影片名時,就能反映其電影時間的百分比。后者是只知道電影名字和主創陣容下就表現出興趣的百分比。
而在具體操作中,還要考慮同一公司、主創陣容、重疊受眾群體等等要素,比如同一周末不會放映兩部都受男性觀眾喜歡的電影,大制作和更明星的電影優先。
事實上,電腦運算的結果并不是美國電影排片的最主要因素,關鍵問題仍是不同的制片商、導演,院線、影院乃至觀眾自己都對“要看什么電影”有著清晰的認識。